2017年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綜合座談 (上)

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媒體人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中國因素對亞洲各地華文新聞媒體之影響...

「2017亞洲華文新聞論壇」最終場以綜合座談形式展開討論。從台灣媒體情況到東南亞國家的媒體現況,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媒體人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中國因素對亞洲各地華文新聞媒體之影響。

【蔡宏政:中國透過經濟力量轉換成政治施壓,再以柔性實力滲透台灣】

綜合座談引言人中山大學社會系系主任蔡宏政

《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書中,定義中國因素是中國以經濟作為手段,給予某一群跨海峽企業家或是政治人物特殊照顧,使他們成為中國的代理人,再讓這群代理人到台灣培植他們的協力者,來影響台灣政府的決策和輿論。透過上述作用,讓中國影響力進入台灣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

中山大學社會系系主任蔡宏政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力量愈來愈膨脹,控制作法就愈來愈細膩,從直接的威嚇進化成間接施力的方式。中國政府善用柔性實力(soft power)隱蔽直接控制的效果,以市場、觀光等形式滲透,表面上看起來是雙方自願,但實際上是在改變台灣人看事件的圖像,漸漸地接受它,台灣於是陷入水煮青蛙的危機之中。

就媒體本身而言,中國因素的滲入手段五花八門,「最簡單的就是買廣告置入性行銷;其次是對想去中國發展媒體事業的企業,要求親中反獨的報導方向,例如三立節目要進入大陸,必須關掉大話新聞節目;第三是透過在中國開展事業的企業,直接收購媒體,直接對新聞媒體的報導進行干預。」蔡宏政表示,中國的干預和滲透,久而久之容易建立新聞記者自我審查機制,形成一種「不要讓中國不高興」,以中國為主,台灣各利益團體為侍從的媒體模式,例如旺中集團。

不僅如此,中國對港台以外全球的華文媒體也都有類似的干預模式,同樣是從經濟力轉換到政治力,這種侍從媒體模式透過黨國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對外擴張,媒體只是其中的一環。蔡宏政形容,這樣的模式就是先養大「共和國的長子們」,然後對外輸出「帶有言論檢查基因的商業資本」,於是將中國言論控制的標準輸出全球。

在這過程中,由於香港主權歸屬中國,干預是直接且粗暴;對台策略則是基於一個中國原則,以間接施力方式培植在地代理人,形成親中力量。至於其他華文媒體,由於存在原本的主權政府力量,因此在地代理人以維護中國利益為目標,暫不涉及主權問題。整體而言,中國因素在亞洲華文媒體形成了「遠交近攻」漸層式的影響。

【李志德:中國對外的新聞環境和影響,如半導體的效應】

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參與今年論壇的綜合座談討論

面對中國的新聞審查,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認為中國的新聞環境和影響,是以中國國境或是網路上的國境為範圍,形成半導體的效應,資訊資金可以出到國境以外,但國境外的東西要進去是必須完全遮擋的。如此的效應讓中國宣傳體系處在一個有利的雙重標準,而這雙重標準是我們在新聞產業面對最棘手的問題。

當今天進到台灣的資本是帶有言論檢查基因的成分,甚至形成一個想要壟斷的態勢,這將是莫大的難題。「它看似遵從的是你的規則和信仰,但在國內的另一套標準是不容你檢查的。」李志德談到,也許至今還未有解套方法,但身處台灣,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樣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上的崛起,帶動政治影響力,對外也形成了一個水波效應,讓它的權力從境內往外擴散,以至於原本按照普世價值所形成的新聞自由規範開始不斷產生衝撞。於是,除了中國官方直接的審查和控制,記者的自我檢查也形成一種態勢。自我檢查的實例如「巴拿馬文件案」,李志德說道:「如果你仔細看某家在香港非常親中的報紙,都不會略過不提該事件涉及中國領導人,香港的媒體大部分都沒有遺漏這一塊,反觀台灣卻有一家報紙直接將中國政治人物的部分都隱匿了。因此當台灣的閱聽人將這個媒體集團的新聞作為唯一資訊來源,會誤以為中國和巴拿馬文件毫無關係。」

另外,李志德也談到某次在一個學術研究的場合,和一些台灣的媒體高層談到中國中央審查稿子的要求,其中某位重要的媒體主管說:「在別人的國家就要遵守人家的法律,人家要求新聞要經過審查才能發出來,也只能配合。」是台灣媒體目前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