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社會公器獎

評審團召集人的話

公庫:紀錄受壓迫者聲音的獨立媒體

葉大華

卓新獎的社會公器獎,向來是測量台灣媒體對於捍衛多元價值,撐開公共議題論述空間、帶動社會變革行動的指標性獎項。正因如此,多元背景的評審小組收到來自各方的徵選資料,在審議過程中經常需要互相說服與釐清對焦這個獎項所欲突顯的價值。

今年社會公器獎總計收到19個受推薦的單位,且涵蓋平面、電視、廣播、雜誌及網路媒體。無論是公共或商業媒體、專題及調查報導、談話性節目或是報導平台,在質與量上,在提倡多元價值、捲動社會大眾公共政策的關注度,以及提供閱聽人或專業紀錄者的發聲平台上,都有相當專業性及創新性的表現。如果說社會公器象徵扮演社會大聲公的角色,那麼每個團隊就是馬拉松跑者,透過持續的報導不間斷地捍衛公平正義與關懷弱勢的良心價值。但任何獎項難免有遺珠之憾,總之謝謝每個團隊讓我們看見你們所捍衛的美好價值。

而最後勝出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是委員們衡量現階段台灣媒體生態環境,在公、商營媒體激烈競爭下,多元言論市場已然成形,捍衛言論自由已是共識,然相對而言媒體的勞動環境卻日益惡化,財團經營者的介入日深,基層記者的勞權爭議也層出不窮。故媒體如要扮演好社會公器的角色,便不能不檢視自身經營運作的民主性與獨立性。因此在眾多優質的參賽者中,公庫以持續透過小額募款獨立運作,且長期系統性的完整記錄報導受壓迫者聲音、讓受壓迫者發聲,獲得評審小組的一致肯定。

做為向「綠色小組」致敬的,十年來累積超過3,000則影像紀錄,光是2016年,公庫就報導了404則的社會抗爭,4個新聞專題,將台灣社會中被主流媒體忽略或扭曲的公民行動,以影音形式完整紀錄。此外公庫不只對外紀錄台灣社會,「公庫」的經營也時時對內反思,堅持做一個財務獨立的媒體,不仰賴財團資金,致力於以公眾集資與小額捐款為主要收入來源,並努力拉近員工與管理者的薪資結構,貫徹內部管理的民主化相當難仁可貴。在媒體環境日益財團化的處境下,「公庫」做為能夠持續經營的獨立媒體,連結公民團體撐開公民社會空間,且勇於挑戰媒體經營的民主化與勞動權益,是深具指標性意義的媒體,確實發揮社會公器獎精神,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