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NING “FAKE NEWS”

 如何定義假新聞

「假新聞」一詞自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已成為美國政壇最火熱的關鍵字;無論是報紙頭條、學術期刊、無數有關的標籤貼文,無一不與「假新聞」有關。「假新聞」之所以無所不在,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總統大選時,研究人員和記者首先使用這個詞彙,以解釋可能由外來情治人員散佈假資訊,因而促成商人川普勝選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川普自己也挪用了「假新聞」,將其作為譴責和侮辱老牌媒體的言辭。事實上,提出新的研究取向,讓新聞業從「假新聞」的泥沼中重生是重要的,而要在「資訊混亂」(information disorder)環境中,制定清晰的定義是困難的,但卻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為了闡明這個隨著政治紛擾而生的詞彙,Data & Society此研究機構在近期發布相關研究,此研究發現從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間,「假新聞」在使用上兩個主要用途。首先,「假新聞」作為對「主流媒體」的批判,出自於保守派領袖或特定媒體人物對媒體產業現有批評的延伸。其次,「假新聞」泛指有問題的內容,為學者和媒體改革組織試圖區分「假新聞」與「真實新聞」所用,並聚焦於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不同類型的「假新聞」。

在這方面,平台業者、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採取了若干取徑,企圖從政策方面以解決問題,但也遭到視此為政府或企業審查制度人士的阻攔。

 “FAKE NEWS” AS CRITIQUEOF “MAINSTREAM MEDIA”

「假新聞」 作為對「主流媒體」的批評

對於川普政府和右派媒體人士來說,使用「假新聞」代表了對「主流媒體」的老套評論延伸,他們認為ABC、NBC和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新聞來源,在思想上「偏向對抗右派」、不僅傳遞單一的意識形態,也都由具左派色彩的「自由派菁英」所把持著。

主流媒體一詞本身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對大型媒體掌握新聞議題設定和報導框架的隱含批評,為的是邊緣化右派的聲音。2016年期間,「假新聞」一詞之所以獲得關注,是因為社群媒體上充斥著企圖影響政治情勢的言論,而右派(尤其川普自己)成員,故意採用這種流行的語言,把它納入傳統對主流媒體的批評,指出左派媒體新聞來源有瑕疵,並藉此要求新聞機構承認報導上的缺失。

此外,「假新聞」逐漸成為另類媒體挑戰傳統媒體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及CNN和MSNBC等老牌電視網的墊腳石。像是InfoWars、Breitbart、Daily Signal、Prager University、Daily Caller、Drudge Report和Rebel Media等「另類右派媒體」在2016年選舉期間,將自己定位為對抗主流媒體偏見的族群,並且利用社群媒體為追隨者建立受眾群體和種子內容。

來自極右派的極端主義團體,也使用社群媒體平台來製作和分享具爭議性的文章,引發美國各地種族間緊張局勢,他們將自己視為站在主流媒體的對立面。極右派(或另類右派)媒體名人的追隨者也不斷增加,像邁克爾諾維奇(Mike Cernovich)就是個例子,他使用「假新聞」一詞來指規模較小,但頗為知名的部落格,像是「每日野獸報」。由於對「假新聞」的指控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迫使許多媒體也開始展開反擊,最著名像是2016總統大選時的「比薩門事件」(Pizzagate),消息大多來自4chan、8chan和InfoWars 等另類右派追隨者聚集的網站。

「假新聞」 和「主流媒體」的概念習慣被用來證明,為服務特定時期政治權利的需要或意識形態,另類媒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新聞的消費者來說,主流媒體似乎就代表「假」的,另類媒體像是 InfoWars 或 Breitbart 等極端立場(hyper-partisan)的新聞網站,某種程度就被授予了一種合法性。

這在老牌媒體組織和擁有極端立場網站之間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對等關係,這與社交媒體上的充斥的「假新聞」脫不了干係。這種虛假的對等關係,使我們很難辨別社群媒體上的「假新聞」,因為它把 「真實新聞」的問題變成了一個極端立場的爭論,而迴避了如何衡量事實準確性的問題。我們後續的討論將提到,可信度和事實查核在未來數位內容傳播過程將扮演重要角色,而第三方組織的任務是為新聞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把關。

所以,「假新聞」一詞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種「挪用」。當政治人物利用「假新聞」這個詞彙,做為對主流媒體的批評,並為另類媒體辯護時,不同立場的聲音也同時在公共論述中激盪。在這情況下,雙方都利用了「假新聞」,並聲稱其來源的合法性超越了其他人,這詞彙也變得如此氾濫。

當我們提到「假新聞」一詞的用法時,指的是在社交媒體網路上特定類型有問題或有害的內容(因為它涉及宣傳、資訊的操作或錯誤/虛假的資訊)。在政策方面,究竟「可信」或「合法」內容,在立基於主流媒體偏見的角度下該如何解讀,儘管在外界眼光下,這兩者在定義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分別。

DEFINING “FAKE NEWS” WILL IMPACT ALL NEWS

定義「假新聞」將影響新聞產業

許多學者和記者正考慮捨棄「假新聞」一詞,採用「假資訊」(disinformation)或「宣傳」等詞彙來取代,但目前仍未有明顯進展。也許是因為「假新聞」在調解意識形態多樣化的社群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成為保守派和自由派社群間,看待新聞媒體表現的一種角度

有鑑於媒體平台和政策制定者試圖以「假新聞」的形式,一併解決錯誤資訊和假資訊的問題,因此必須先有明確的尺度、問責和驗證等步驟。許多平台業者一再表示,他們不希望成為「真相的仲裁者」。正因如此,像臉書和谷歌這些擁有眾多使用者的平台公司,已開始依靠外部的資源來分辨虛假或有問題的新聞,例如讓使用者自行標記,或與事實查核組織合作。

定義「假新聞」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我們無法對「真假」有明確的共識,所以無法簡單的定義新聞。不同的媒體(平面媒體,影音,廣播和數位媒體)以及另類媒體都生存在現今的數位時代,並與大眾分享他們自己的新聞和評論。與此同時,臉書、谷歌和推特自稱為科技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雖然這些平台公司仰賴的是用戶自行發布的內容,而獲得法律上的豁免權(通信規範法第230條),但也因為法規的保障,這些平台公司更應對新聞價值和資訊的傳播,負起一定的責任。

作者:Robyn Caplan, Lauren Hanson,and Joan Donovan
摘譯:朱弘川
原出處:Dead Reckoning—Navigating Content Moderation After “Fake News”

Dead Reckoning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p></p></p>The gallery was not found!<p><p><p><!--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