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於一月三十號在臉書上發文,清楚聲明了臉書在2018年所致力的經營方向-讓臉書不只是大家平常汲取休閒娛樂資訊的管道,同時也是一個增進個人以及社會福祉的網路平台;「當人們知道生活周遭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時,他們才因此更有可能想要投身于改變,」祖克柏也在貼文中進一步強調,臉書目前希望可以透過一連串的更新去呈現並提供高品質且值得信賴的地方新聞和來源。

臉書此舉無非是喚起新聞界的一絲希望,畢竟從網路攻佔人們的生活開始,不管或大或小的當代新聞實體平台都受到波及,甚至面臨消失的危機。但確切而言,要怎麼做才能拯救地方新聞呢?法哈德•曼周(Farhad Manjoo),目前為華爾街日報的科技專欄作家,分別跟《The Information》平台的潔西卡•萊森(Jessica Lessin)以及《Stratechery》的班•湯普森(Ben Thompson)談及這個議題,兩者意見中相互重疊的部分是:我們該如何去重新思考地方新聞的經營模式?有什麼創新的方式可以資助地方新聞?使之不用依賴臉書或是谷歌的好心協助也能夠長久發展下去?

 

怎麼開始?

簡單來說,心臟夠大顆的新興企業家可以考慮以下方法:「雇請專業的新聞記者」,一開始一兩位就夠了,之後把他們派駐在大型的都會區,像是舊金山、洛杉磯、休士頓或是其他目前也正在經歷各種變化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地方新聞媒體已經嚴重受到網路世界波及的城市。

而報導內容必須專注的是其他新聞媒體沒在報導的內容,你必須忽略那些大家都在報導的內容!不要再報導電影、股市分析、超級盃(Super Bowl)或是任何跟地方上沒有直接相關的新聞了,報導內容應該專注於那些可以帶來實質改變的事件或是當地居民視為有其重要性並且可以做短或中期規劃的內容,像是住宅計劃、大眾交通、教育議題或是當地政治等等的專題報導。

在報導呈現方面也要下功夫,最好是可以引起當地視聽觀眾們每天的關注,例如每天早上固定發送一封新聞電子郵件,不只是單單在網路上提供這些地方新聞內容來提供人們對生活周遭正在發生事件的連結,而是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創造一種社群團結感。

 

如何募資?

圖片來源:pixabay

長久以來經營新聞平台的方式都是透過賣廣告來生存,透過這種方式集資所經營的新聞平台在報導方面常常淪於充量而失去原本該有的報導品質,為了吸引讀者而誇大報導內容使真相失真,快速產出的報導也常常缺乏精確性。但除了廣告之外難道沒有別的可行的募資方法了嗎?

最近網路上熱烈吹起的訂閱風潮就是一個我們可以思考的經營方式,影視方面有Netfix、音樂方面有Spotify,Patreon則是幫播客(Podcaster)還有Youtuber提供一個訂閱平台。有許多新聞平台,像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或是新興的運動報導取向的媒體The Athletic,都是透過訂閱的方式來經營,一個月五元或是十元美金訂閱金,從小額訂閱到更高的金額,讓讀者透過實際付錢的方式來得到這些新聞內容。

整體而言這是需要長時間去經營的商業模式,如果基礎穩固且穩定發展下去,你是有可能打造下一個大都會新聞媒體平台;但仍然很少經營地方新聞的新興企業家願意這麼嘗試,其實也是有其道理,畢竟地方新聞的市場較小,再來就經營新聞媒體從來不是件低成本的事。

曾擔任GroundSource跟Opinary媒體顧問的賽門•加爾佩林(Simon Galperin)表示:「我們知道如何創造社群環境,也知道如何做出好的報導跟滿足當地對新聞資訊的需求,但重點是我們沒有好的集資模式來讓這些事情變成可行的。」賽門在紐約市立大學攻讀媒體碩士時發想了關於如何推動當地社群的資金募集進而資助當地媒體發展的想法,他稱之為社群資訊合作(Community Information Cooperative),主要的運作模式是協助當地社區在地方政府上發展屬於當地的資訊媒體區域(Community info district),藉由每位當地居民繳交一個固定的費用來支撐當地記者與媒體的發展與營運,這樣的費用就像是平常你會繳交給政府用來維持公共設施的費用,像是防災或是衛生環境維護…等等之類的。

賽門用他自己的家鄉為例,在紐澤西州的費爾藍鎮(Fair Lawn)有三萬兩千居民,如果每一戶一年貢獻40美金作為營運的資金,一年下來就有五十萬美金的預算可以運動,以推動地方新聞資訊的發展,像是紙本新聞發行、網路新聞、當地市鎮會議的現場直播或甚至是投資聊天機器人(chatbot)來回答居民相關問題…等等。在地方新聞的經營與發展上,怎麼樣的發展取向才是當地媒體的生存關鍵呢?

 

創造差異/獨特性

圖片來源:pixabay

潔西卡在法哈德的訪談中提及:「每每說到科技新聞,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沒有人會願意花錢去買。但長久以來,新聞業沒有放對重點,關鍵問題在於:『要如何創造一個商品內容是會讓人願意掏錢買的?』」

潔西卡在華爾街日報服務了八年後,在2013年開始經營《The Information》,那個時候線上訂閱這樣的做法在大家看來早已經過時,很多公司早已嘗試跟讀者收費的方法,只是大部分都無法擴大訂閱群眾,所以集資方式都還是透過網站內的廣告與流量;對潔西卡來說,製造差異性才是關鍵。她經營《The Information》向讀者收取的訂閱費用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差別,一年的訂閱金額是399美元,直逼華爾街日報一年的紙本訂閱費用,但用這個價格讀者可以確保自己買到的新聞是重視品質與內容,而非濫竽充數的文字堆疊。

《The Information》一天也只發兩到三篇報導,通常是獨家的內容或是深度分析,其中也包括當日科技報導的重要內容彙整,《The Information》所扮演的功能就像是一個過濾器,提供讀者們最需要知道的重要內容。

同樣也是2013年起家的班•湯普森,《Stratechery》透過每日提科技業發展的戰略分析內容來吸引讀者,從2014年開始他便採取訂閱收費的方式,一年的費用是100美金,他每個星期也固定提供一篇免費的文章給沒有訂閱的讀者;做為《Stratechery》的唯一寫手,他所提供的內容已經是目前許多科技業界人士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班不願意透露他的訂閱人數,但可以知道的是肯定不差。

賽門的CiD(也就是上述的資訊媒體區域)的媒體社群點子則是注重每個社區(community)發展居民自身所重視的議題,為了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擾,這樣的社群的成員組成主要來自當地的居民與社區中的利害關係人,由他們來監督當地的CiD並採取公民自主的方式來經營。

 

發展上的考量

上述的資金募集方式不免也會遇到一些長久以來的問題,以CiD為例,在每個社區有意發展自己獨特的媒體網絡時,一些相較於較富裕區域的低收入區域(low-income areas),就無法負擔相同的資金貢獻於地方新聞媒體的發展。如果是採取會員訂閱制度的地方新聞媒體,某種程度上他的新聞資訊也會受限於特定族群的資助(例如:有多餘可支配收入來訂閱新聞的讀者),而其他人在有品質與深度新聞資訊的接受上仍然被拒于門外。

這種藉由當地居民集資貢獻的募資方式,也很有可能受到那些主要透過販賣廣告或是靠特定金主資助來營運的地方新聞平台的反對,這樣的競爭對手也會是干擾的來源之一。如果原本既有的地方新聞平台已經可以滿足當地的新聞資訊需求,市場供需也證明這樣的操作可行,那CiD或許就沒有必要存在的意義。而且一個CiD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社區本身對新聞資訊的確切需求,換言之,如果人們在社區中並沒發展出整體的共同社群意識,CiD的想法就算再棒也難以生存。

再來就是資金的運用上,理想狀態上最好是透過獨立運作且非利益導向的董事會來監督其流向,確保資金不是透過政府單位來處理,這也是必須考量的一個要點,並不是每個美國特別區(Special District)都可以接受CiD透過納稅人的錢來支持新聞媒體營運的想法。賽門的CiD發想某種層度上被視為太過於理想化,但他認為CiD有必要存在是因為要創造社區居民更投入生活周遭事物的可能,在新聞媒體以及民眾之間搭起一個橋樑,互通有無。

賽門表示:「如果地方政府突然把CiD的資金縮減或是甚至終止CiD,人們就會知道自己行使媒體公民權的權力被剝奪進而起身反抗。」一旦社區內的凝聚力透過共同維護和經營新聞媒體而培養出來,CiD是有希望增進社區與記者之間的信任,並共同創造一個更透明且可以提供公民實踐機會的新聞媒體平台。

目前賽門正在跟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的合作媒體中心(Center for Cooperative Media)的副總監喬•安狄泰斯(Joe Amditis)以及曾工作於WHYY電視台以及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的克里斯•薩圖羅(Chris Satullo)合作,希望可以把CiD的想法發展得更完善。賽門預想未來四到七年內(或著是至少二十個CiD成功成立後),社群資訊合作(Community Information Cooperative)可以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組織而不需要再依賴募捐方式來營運,理想狀態是它可以成為一個母體組織,並接受各個CiD的資金資源,作為母體組織,它也會提供像是會計或是財政類的協助,確保每個CiD都能有效度地發展下去。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態上來說,而且最重要的是,當地的居民是否有辦法一起達到這個共識,願意看到稅單上多出一筆金額;對此賽門似乎不感到憂心,他說:「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下一步,透過當地居民來募集資金,讓當地的居民群聚在一起並意識到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來達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