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方念萱〈召集人〉、賴東明、陳申青、侯志欽、林麗雲
第一次評審會時間:十月一日           地點:台北 NGO會館
第二次評審會時間:十一月五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三次評審會時間:十二月八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四屆卓新獎廣播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共報名22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報名18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委員們商討後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需聽過每一件作品。初選時委員們就各作品整體表現評比勾選半數〈「新聞採訪報導獎」共22件,勾選11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18件,勾選9件〉,交由秘書處彙總統計,原則上通過初選的作品,需至少得到評審委員3票〈含〉以上之認可。並於第二次分組會議時,對通過初選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依得票數選出入圍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投票前,評審委員應就進入初選名單之作品進行討論,充分交換意見。

決選階段,訂定評審項目及各項配分,作為評選依據並填寫評分表。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是:新聞力〈30%〉、企劃力〈20%〉、製作力〈30%〉、表達力〈20%〉。在「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方面是:新聞力〈30%〉、企劃力〈20%〉、製作力〈20%〉、表達力〈30%〉。為避免因評審給分標準不同,導致分數出現過大差距,將總分換算為序位〈總分最高者5點、次高者4點、最低者1點〉加總,評審們可同時看到總分及序位排名,經討論選出最後優勝者。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們在初步聽過所有作品後,有委員表示今年廣播類的參賽作品水準差異頗大。值得欣喜的是,聽到許多社區或地方性廣播電台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在地方人文、風土人情的刻劃上相當用心,有的透過節目的傳播力量參與社區的經營,非常令人感動。較為可惜的是有些作品雖然頗具社會關懷,惟切入層面過於廣闊而使論點失焦,有些則偏重資料論述而稍嫌刻板枯燥。另外,評審們發現,今年的作品是以專題報導為主,而沒有即時性新聞節目;但即時性的節目較能發揮廣播媒體的特性;少了這類節目,十分可惜。

根據第一輪書面投票結果,「新聞採訪報導獎」有11件作品、「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有7件作品,均得到3票〈含〉以上,可進入複審。

「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由於「關不住的親情〈正聲〉」、「跨海求腎系列報導〈漢聲〉」、「玻璃娃娃系列報導〈正聲〉」等三件作品在第一輪投票時已獲全體委員五票青睞,第二輪投票前,委員們遂先就未得到全部五票,但亦進入複賽的作品進行討論。

◎「雲林新特產系列報導 1.職棒簽賭、2.外國新娘、豔光四射歌舞團」─正聲

有委員非常肯定本件作品「有好的態度、有好的精神、對雲林有非常深刻的感情」,但對「諸多失序的現象或問題,其背後真實的原由探討不夠深入,另外採訪技巧還可以再細膩一些會更好。」

「聽完這件作品,內心感到很大的衝擊,因為對社會的黑暗面、地方人文的變遷、社會組織面的新現象都有深刻的剖析。」一位委員如是說。

◎「前進校園─發現未來新希望」─港都

有委員表示本件作品「破解某些主流媒體對年輕草莓族之刻板印象,正向性、可聽性均佳,是一件頗具吸引力的作品。缺點在於,本集只偏向樂觀向上的年輕人。建議未來可分析年輕世代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在面對問題時,年輕人可以如何解決問題。」

另一位委員說「聽完〞前進校園〝,會令人對目前社會青少年諸多現象有所省思,並帶來積極性、正面性的思考,這也是傳播重要的社會功能。」

◎「三千煩惱絲,誰為麻煩誰為惱」─教育廣播

一位委員說「有關學生及校園的作品,除了上面所討論的〞前進校園〝外,另一件就是〞三千煩惱絲,誰為麻煩誰為惱〝。就新聞性而言,後者較具優勢。」

另一位委員提出意見「本件作品雖面面俱到,但論點失之於廣泛,不夠深入。」

有位委員接著說「這是一件認真的作品,採訪、錄音、整體互動都不錯,可惜在論述上僅止於新聞過程的剪接,融合度較弱。」

一位委員也提出看法「這兩件學生及校園的作品,〞前進校園〝聽完後印象較深刻,但〞三千煩惱絲〝聽完後就很容易忘記了,因為談的問題不夠深入。」

◎    「尖峰之愛專題報導」與「尖峰之愛─腳印與紀念碑系列報導」─IC之音

一位委員首先發言「IC之音〈竹科廣播〉幾乎傾全台之資源製作了尖峰之愛系列報導,這個節目透過傳播媒體呈現人性的關懷,並能落實在社區重建上,非常讓人感動。」

另位委員則提出相對的看法「尖峰之愛系列是佳作,可惜就作品而論,把一個主題分成了兩件作品來參賽,結果反而削弱了每一件作品本身的強度,就參賽策略上算是一個疏忽,非常可惜。」

另一位委員也同意以上的看法「同一主題,同一訴求,但分開處理成兩件作品,結果反而從一個作品裡出顯出另一個作品的不足。」

有位委員說「IC之音〈竹科廣播〉找到了一個過去較不被注意的市場,也喚起了社區意識,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廣播電台,在日後廣播生態的中是非常值得觀察的發展。」

另外尚有幾件大題目的作品,可能自限於題材的屬性而失之於刻板或枯燥,反而未能有較突出的成果。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方面,除了「重拾媽媽的聲音、親親我們的寶貝─陳建谷〈正聲〉」、「發現愛滋發現愛、擁抱陽光灑滿愛-黃金鳳〈復興〉」等兩件作品在第一輪投票時已獲全體委員五票支持外,第二輪投票前,委員們先就未得到五票但進入複賽的作品進行討論。

◎「WATCH MEDIA:73集、107集」─管中祥

有位委員說「主持人駕輕就熟,整體廣播效果很好。」

另一位委員提出看法「可惜批評較多,建設性的評論較少,對這位主持人應該有的表現有更高的期許。」

還有一位委員說「節目中多是以電話作線上採訪,雖然比較活撥,但少整體架構與分析,對問題無法作較深入的探討,比較可惜。」

◎「飛揚的青春、清寒學子求學路迢迢」─程金蘭

一位委員提出問題「主持人的功力不錯,但這個題目對主持人而言是否太簡單了?」

另一位委員說「主持人具個人風格,但在架構上可以更完整一些會更好,而不是只透過電話聯線採訪兩種立場的來賓」

◎「找回身體的愛系列報導─吸毒危害篇、戒毒心路歷程篇」─謝慧瑩

一位委員說「這不是一個罕見的題材,但能請到毒品的受害者說出親身經歷非常不容易,可見採訪者的功力。」

另一位委員簡單的說出評語「這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作品,呈現受害的困境,以及他們如何突破重圍的過程」

有位委員接著說「本件作品對問題的層次、採訪的面向都很周延,整件作品是很立體的、真實的,所以令人動容。」

◎「向左轉向右轉─關懷台商子女教育系列」─吳采璋、黃凱昕

有位委員說「焦點較不清楚,除了談教育問題,對台商政策也頗有著墨,所以整體上顯得較鬆散,也沒能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或思考方向,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聽見在地的聲音─社區總體營造之三叉坑部落」─劉康平

一位委員說「本件作品談的東西失之於廣泛」

另一位委員說「採訪深度較弱,感覺上對社區觀察的時間還不夠長,整體上呈現不出該有的強度。」

經過了漫長的討論後,五位評審們就進入複審的全部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一獎項選出五位入圍者。

「新聞採訪報導獎」入圍有:

「關不住的親情」〈正聲〉

「跨海求腎系列報導」〈漢聲〉

「玻璃娃娃系列報導」〈正聲〉

「雲林新特產系列報導 1.職棒簽賭、2.外國新娘、豔光四射歌舞團」〈正聲〉

「前進校園─發現未來新希望」〈港都〉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入圍有:

「重拾媽媽的聲音、親親我們的寶貝─陳建谷」〈正聲〉

「發現愛滋發現愛、擁抱陽光灑滿愛─黃金鳳」〈復興〉

「WATCH MEDIA:73集、107集─管中祥」〈綠色和平〉

「向左轉向右轉:關懷台商子女教育系列─吳采璋、黃凱昕」〈教育廣播〉

「找回身體的愛系列報導:吸毒危害篇、戒毒心路歷程篇─謝慧瑩」〈正聲〉

兩個獎項的入圍者都產生後,評審們對第一次分組評審會議時所訂定的決選評分項目及配分比重認為有必要調整,經討論後調整再次釐定如下表所示:

評分項目 新聞採訪報導獎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新聞力 30% 30%
企劃力〈事前構思佈局〉 30% 20%
製作力〈執行、剪接〉 20% 20%
表達力 20% 30%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廣播類評審會議於頒獎典禮當天上午,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辦公室舉行。評審委員們已事先重新聆聽過所有的入圍節目,再依據第二次會議中決定的評分項目分別給分。

結果,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不論總分或序位排名,「跨海求腎系列報導」(漢聲廣播)脫穎而出,共有四位評審給予該節目最高分,並分別提出了看法:

「受訪者多元,節目內容節奏活潑,是一個非常好聽、吸引人的作品。」

「採訪的實例真實感人,例如一位大陸的母親為了籌小孩讀書的學費而不得不賣腎的故事,令人心酸。」

「廣播是聽覺媒體,但這個節目在製作上卻讓人有視覺的效果,非常不容易。」

「在編撰敘述上也能發揮廣播的特性,令人如臨實境。」

「對器官商品化所帶來社會的衝擊、影響,及所延伸的人權問題,喚起醒思,是廣播媒體難得的佳作。」

但也有一位評審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該節目以求腎為主題,但內容上有部分牽涉到骨髓捐贈的問題,使得節目重心突然有些偏離了。但就整體而言,確屬佳作,製作上也很用心。」

經過討論後,全體評審們遂無異議通過「跨海求腎系列報導」(漢聲廣播)為優勝。

相較於「新聞採訪報導獎」的高度共識,評審們對於「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的意見開始時顯得有些分歧。幾位主持人成績都在伯仲之間,其中以「正聲廣播-謝慧瑩」、「教育廣播-吳采璋、黃凱昕」較為突出,「復興廣播-黃金鳳」也得到2位評審給予最高分。於是一場理性的討論就此展開。

◎    「找回身體的愛系列報導-正聲廣播謝慧瑩」

一位委員說「吸毒者、戒毒者,經常被選擇作為對社會底層的觀察對象;我肯定主持人的努力及關懷,但因為類似的題目實在重複太多次,希望媒體工作者能更用心去發掘新的層面與題材。」

另一位評審提出不同的看法「採訪吸毒者,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因為吸毒者大多隱藏自己。主持人能懷著悲憫與鼓勵的態度勇敢的接觸、深入的報導,是一個非常用功、值得鼓勵的媒體工作人。」

有位給予謝慧瑩最高分的評審這麼說「由受訪者的反應可以看到主持人的功力,謝慧瑩在提問、現場採訪穿針引線的表現上均略勝一籌,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主持人。」

◎    「1.發現愛滋發現愛 2.擁抱陽光灑滿愛-復興廣播黃金鳳」

一位委員非常支持這件作品「主持人能親身接觸愛滋病患者,以實際的行為來破除一般人對這個21世紀黑死病錯誤的迷思,是值得讚賞的佳作。」

另一位委員說出了選擇的困難「謝慧瑩女士與黃金鳳女士的參賽作品,同質性很高,在呈現的方法上相異不大、製作力其實也在伯仲之間。」

有委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兩位女士的作品,選擇的題材很接近,但就現場採訪的表現來看,我認為謝慧瑩在兩集裡都保持了敏捷、精確的反應力;黃金鳳的兩集作品,第一集明顯優於第二集,有點可惜。」

「黃金鳳女士的兩集參賽作品,第一集「發現愛滋發現愛」,主持人能讓受訪者很輕鬆、放心的暢所欲言,這是主持人功力之所在;但在第二集「擁抱陽光灑滿愛」中,主持人顯然應該對受訪對象的了解及訪談的內容再多下工夫。」

◎    「向左轉向右轉,關懷台商子女教育系列-教育廣播電台吳采璋、黃凱昕」

一位評審很讚賞的說「這個節目,選擇的題材比較特別、大膽,又能跨海親赴大陸採訪,態度認真,值得鼓勵。」

有評審接著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執行上確實有其困難度,很高興教育廣播電台做出來了。可惜的是整體結構上比較鬆散,對主持人的角色及功能若能再深入的思考並定位,會讓主持人的表現更凸顯,因為畢竟要選的是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另位評審提出了看法「上次評審會議時就注意到這個節目在內容上有些失焦,談了許多台商為何要赴大陸的原因,未能針對教育主題作深入性、全面性的發揮。」

經過了漫長的討論,評審們的意見也做了充分的表達,評審們最後終於一致決定以「找回身體的愛系列報導-正聲廣播謝慧瑩」得到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來自廣播組評審的一些建言

壹、對於廣播工作者

廣播的採訪報導,對題材的選擇、資料的蒐集、實地的採訪及新聞剪輯各方面,都應該加強事前的企劃,如何洞見一個有創意的題材、如何規劃一個完整的架構、如何完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廣播節目,都是極具挑戰性的腦力工程,也需要精確有效的執行力。雖然大環境裡廣播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受到挑戰與競爭,但仍希望廣播工作者秉持著專業的熱情及態度不斷充實、繼續耕耘,讓廣播能創造新的天空。

貳、對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本屆參賽作品中幾乎沒有即時性新聞作品,但廣播新聞中,即時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否因為自前年取消廣播類即時新聞報導獎後,抑制了該類型節目的參賽意願?即時報導與專題報導各有存在的價值及空間,也有其區隔。希望明年能重設即時報導獎,或將「新聞採訪報導獎」改成「即時新聞採訪報導獎」,以鼓勵廣播電台更重視即時新聞,在器材設備、觀念做法上配合更新,並加強企劃力。至於專題報導、深度報導可以放在主持人獎部份選拔,並不會偏廢。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及對各族群的尊重,非國語之作品會逐漸增加,如何在公平的基準下使各種語言都有機會參賽,卓新獎基金會應該未雨綢繆思考如何因應該趨勢?未來應該在相關辦法作更清楚規定。例如參賽辦法中是否可要求,若以非國語節目參賽應提供該節目之「逐字稿」。

希望參賽的作品不是專為參賽得獎而做,而是廣播電台真正有播放過的。所以未來在參賽辦法中請參賽人提供的光碟,是否應該為完整節目的側錄(例如有台呼、廠商廣告等)?

除了傳統幾個大型電台外,這幾年新興了許多地區性的廣播電台,基金會可否主動加強聯繫,如介紹基金會的成立緣由、參賽辦法等,鼓勵參賽,以擴大卓新獎參與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