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陳芳明〈召集人〉、楊士仁、陳順孝、陳正然、羅世宏
三次評審會時間:十月一日、十一月十八日、十二月八日
地點:NGO會館、蕃薯藤數位公司、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本屆平面類參賽者眾多,共計129件作品角逐四項獎項:新聞採訪報導44件、國際新聞報導18件、新聞攝影56件、新聞評論11件。評選過程歷經三次會議,耗時兩個多月。委員們再三切磋琢磨,只求評審結果臻於完美,能服眾望,樹立卓越新聞獎的公信力。

第一次評審會議

首次會議於NGO會館舉行,當天達成之共識為每位評審委員各自選出各獎項優秀作品進入複審(新聞採訪報導10件、國際新聞報導5件、新聞攝影10件、新聞評論4件)。第二次開會時將就初審選出作品進行討論,並決定入圍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議

第二次會議一開始,尚未進行作品討論前,評審們首先討論選件時的審查標準。整體而言五位評審的意見歧異不大,大抵以以下十點為評分的考量:

  1. 作者於編採過程展現出的執行力和專業能力。
  2. 議題是否有意義,是否和民眾切身相關。
  3. 切入觀點的適切與否以及有無新意。
  4. 事件發生瞬間的捕捉能力。
  5. 文字掌握能力。
  6. 人、事、時、地、物是否交代詳實。
  7. 數據的正確性。
  8. 採訪難度。
  9. 是否長期耕耘追蹤。
  10.  社會影響層面。

接著進行作品討論。評審一致決定由初選得票數高的作品開始討論,若無異議便可直接排入入圍名單。此外為避免遺珠之憾,評審亦可特別推薦某件初選得票數不高的作品,對其他委員進行遊說。

平面採訪報導獎計有六件作品進入第二輪評選,依次為:「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5票)、「台灣地下水之痛調查報導」(4票)、「未來人才的挑戰系列報導:高教悲歌&亞洲六國人才」(4票)、「揭發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大賣黑心商品」(3票)、「扭轉官署陋規–捍衛B肝帶原者工作權」(3票)、「扎根下一代系列報導」(3票)。評審決定得票最高的前三件作品直接進入入圍名單,後三件同票數作品刪除一名,保留其餘兩件入圍。

最後「揭發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大賣黑心商品」雖然事實面的陳述十分詳盡確實,但由於涵蓋層面侷限在台北的超商,也不若「扭轉官署陋規–捍衛B肝帶原者工作權」、「扎根下一代系列報導」的長期影響性來得深遠,因此未能進入最後的決選。

國際新聞報導獎有八件作品進入第二輪評選,依次為:「蛻變中的韓國」(5票)、「金磚四國系列」(4票)、「海嘯浩劫後–走向復甦的亞齊」(3票)、「海外中文學習專題報導」(3票)、「微笑吻走了淚滴–見證斯里蘭卡海嘯重生」(2票)、「印度–躍升中的南亞新興市場」(2票)、「韓國,有夢所以躍升」(2票)、「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2票)。三票以上的四件作品無異議進入入圍名單,但要從四件各得兩票的作品擇一入圍,又讓評審們陷入長考。

討論過程中評審表示,「韓國,有夢所以躍升」單方面陳述韓國的優點,忽略缺點和隱憂;「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題材特別,可惜缺少在地的台灣觀點,因而和台灣人民的關連性薄弱,參考價值較為缺乏;「海嘯浩劫後–走向復甦的亞齊」長期關注救災活動十分可取,然而相較之下另一篇題材相近的報導--「微笑吻走了淚滴–見證斯里蘭卡海嘯重生」由於內容感動人心,照片皆為一時之選,同時呈現斯里蘭卡和慈濟/受災者和救援者雙方的觀點,並且完整記錄了整個救援活動,因而獲得評審的青睞。

新聞攝影獎參賽件數最多,第一輪初選時評審的意見也最為分歧。「海棠風災沖斷橋」、「世紀婚禮」、「最後的疼惜」因為各得到三位評審的肯定,順利晉級決選。令評審頭痛的問題在於得兩票的作品高達十四件,要同時角逐剩餘兩個入圍名額。召集人詢問所有評審的意見後,決定就這十四件作品先行討論後,進行第二次投票,每位評審各投兩票,以得票數多寡決定入圍作品。

由於僧多粥少,每位評審無不使盡全力為自己支持的作品拉票,希望影響投票結果。最後由「殘疾兒童 父母吻天使」以及「赤裸的抗議」出線,打敗其他十二件作品。前者走溫馨感人路線,殘疾兒童以純真動人的眼神攫取評審的關注;後者密切和時事結合,大專青年不顧形象放手一搏令人耳目一新。

新聞評論獎雖然恰好有五件作品各得到三位評審的認可,分別為「導正二次金改之路」、「蘋論」、「Media Watch媒體觀察」、「健保十年的危機」、「政治紛擾不斷,苦日子難免再來」,理應順利入圍。複選討論時,「Media Watch媒體觀察」卻因報導多於評論的寫作風格與評論寫作的體例未盡相符。評審肯定該系列作品的視野恢弘,顧及國內外媒體表現,不同於一般評論聚焦於台灣本身發生的政治和經濟事件,特別值得肯定。但因為陳述事件的比重確實明顯高於評論,評審討論後決定不得不割愛。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會議於頒獎典禮十二月八日當天早上舉行,此次會議評審將就入圍的19件作品選出四個獎項的得獎者。

決定新聞採訪報導獎得獎名單時,評審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讓初選時得票數最高的「休耕啟示錄」過關,一派力挺「台灣地下水之痛」。

「休耕」派認為該作品深入探討現代農村休耕的問題,不但直指問題核心,連帶提出對策和替代方案,字裡行間可看出作者的用心,尤其兩位記者利用立法院休會的空檔投入此一專題,精神令人感佩。另一方面,評審也肯定「地下水之痛」取材良好,從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切入,使一般讀者易於接收,援用的案例,如為種植黑珍珠引進海水灌溉,卻造成土壤鹽化。高鐵造成地層下陷等,均緊密扣連主題。

兩件作品皆十分優異,水準堪稱伯仲之間,評審們直呼難以取捨。最後「休耕啟示錄」在多數評審的支持下,榮登得獎者寶座。

國際新聞報導獎則是另一個戰場。討論一開始評審首先質疑「蛻變中的韓國」只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一面,忽略該國也有隱憂或需要改革之處;慈濟月刊的兩件入圍作品於排序上則不是特別頂尖;「海外中文學習熱」顯得缺乏整體規劃,沒有開場白也沒有結論,此主題又已經是持續一陣子的老問題,新聞性不若其他作品強。

此獎項最後由「金磚四國系列」勝出,評審表示該系列報導源起於高盛公司一篇相關報告,結論則針對高盛報告做出檢討和反省,相互連貫且首尾一致。再者,本系列實際走訪四國,專訪代表性人物,整體水準和後續影響力皆為所有評審稱道,因而自十八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新聞攝影獎本次討論面臨和第二次開會時相同的困境:評審缺乏共識且各有所好。入圍作品有兩件走溫馨感人路線,兩件捕捉自災難現場,一件處理社會議題。其中「海棠風災沖斷橋」、「世紀婚禮」、「最後的疼惜」及「赤裸的抗議」決選時票數又呈現平分秋色。

「海棠風災沖斷橋」記者涉險捕捉瞬間的畫面,被公認為拍攝難度最大。攝影者刻意放慢快門,凸顯水流湍急的程度,襯托出兩台怪手間災民處境有多艱難,稍不留神可能就墜入滾滾洪流中,天人永隔,不管就專業度或新聞性來說都是極出色的作品。

「世紀婚禮」乍看下像是棚內拍攝的作品,就技巧呈現而言,該作品對細節的處理十分精緻。此外,更難得的是拍出暌違幾十年後幸福洋溢的喜悅,新娘如同少女般含羞的笑容最令人動容。

「最後的疼惜」揚棄灑狗血式的煽情表現,展現車禍現場照片不常見的溫情。照片捕捉到往生者的丈夫忘情地爬到車底見妻子最後一面,並溫柔地為她整理被風吹散的衣服如此感人且稍縱即逝的畫面。

「赤裸的抗議」關切環保議題,攝影記者刻意不拍攝大專青年的正面改拍背面,使得斗大的黑字印入眼簾,凸顯環保團體的訴求。這樣的行動在台灣可以發人省思,深具意義。

因為評審意見仍然分歧,最後以再度投票方式選出得獎者,「海棠風災沖斷橋」以最高票得到最佳攝影獎殊榮。

新聞評論獎入圍的四件作品,到決選時以「導正二次金改之路」及「政治紛擾不斷,苦日子難免再來」最具冠軍相。評審表示這兩篇關於財經的評論論調比較持平,沒有一般政治的謾罵和情緒宣洩,客觀性強,必要時皆提出數據佐證,因而把討論集中在這兩件作品。

評審認為,二次經改這項議題長久以來不為媒體所重視,直到八月份台企銀罷工事件後才形式翻轉得到大篇幅的報導。「導正二次金改之路」卻早自四月份就默默耕耘這塊園地,善盡媒體監督政府、傳遞知識的天職。另一方面,評審也表示,「政治紛擾不斷,苦日子難免再來」因為立論公允,用字遣詞平實中肯,褒貶之間穿插數據,論事析理皆有所本,和「導正二次金改之路」難分上下。討論完所有優缺點之後,評審決定投票表決,「政治紛擾不斷,苦日子難免再來」以些微票數領先而奪魁。

對主辦單位的建議

經過兩個多月的評審過程、三次的會議討論,平面媒體類的評選工作總算圓滿完成。評審另提出以下四點供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作為日後執行上的參考:

  1. 「新聞採訪報導獎」改名為「國內新聞採訪報導獎」。
  2. 「國際新聞報導獎」名稱改為「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避免參賽者疏忽採訪職責,直接以翻譯的作品參賽。
  3. 限定報名參賽者為媒體的專職人員或離退人員,防堵媒體找大量約聘作家撰稿,忽略人才培養。
  4. 評論類最好由媒體推薦參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