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董事會組成及運作有一陣子,也有好一陣子沒鬧新聞了,但也看不出有多大的驚人或傑出的績效。只是前一陣子為了公廣集團中的華視副總人選,又傳出新聞,有兩路人馬爭取,使公視集團的人事任用老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公視原先成立的目的及成效,都已模糊,只要是有新聞十之八九都與人事或管理有關,原始崇高的理想,已被過多的傳媒通路及大量的內容,被逐漸淹沒了。

 

從人事任用看不見公共理想

  公廣集團的華視為安插一位副總經理,外傳又產生了人事爭論,而且又傳國民黨想安置自已中意人士,用以配合年底選舉,使公廣人事任用又在不透明情況下引發紛爭,看樣子,公廣集若無一套公平公開的制度,這樣的公廣將永遠隨著執政的黨之喜好而安排人事,那麼,公廣的存在又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呢?

 

  從二十多年前,台灣的公共電視籌備期間,人事的安排與進用,就ㄧ直是個各家必爭的重點工作。而且是各路人馬各顯神通的局面,多年來公視本身就為了高階人事安排,隨政黨輪替。擁有執政優勢的政黨就安排自己屬意的人士,出任董事,並由董事會選出內定的董事長,並由其安排正、副總經理。其產生方式與執政黨的安排息息相關,完全違背了公視公正獨立的原則和立場,又何以面對當年為黨政軍勢力退出媒體而努力的有識之士,真是笑掉了先進國家公視人的大牙。

 

  事實上本屆公視董事會及其董事長,及其高階的經理人,是經過長期論戰並經司法訴訟等冗長時間,才勉強是以表面公開甄選方式,經文化部內定而產生出來的陣容。在事前經很大的懷疑聲音表達過,現任的董事長及總經理,都是當年籌劃公視的新聞局長及處長,在先期觀念和作法都無法規劃一套公平獨立的運作經營組織,所以才使二十年來的公視在糾紛不斷下,仍難以展翅高飛。

 

先天不良後天失調都是政策使然

  當時規劃的局長、處長,想在黨政軍退出原來的無線老三台之後,仍可控制一個由政府預算供養的無線電視,想不到風水輪流轉,最後竟由他們自已坐上了這些高薪的肥缺位子。試想,當年他們都沒有能力及經驗作好規劃現代公視概念及運作,如今又如何能將公視經營得傑出而又有成效呢?以致這任董事長及總經理之合作,自開始就未能有水乳交融的局面,反而傳出諸多不合的傳說。這種人事產生方式,除了由政府高薪養舊時官員之外,看不出在視訊平台多如牛毛的今天,台灣公視的存在有何意義。而這又是當年策劃公視所要的結果呢?

 

  後來有十多年,在民進黨的運作及影響下,也忘記了當年成立及改革公視的初衷,不僅沒作永久經營的規劃,也是將其董事會及高中階主官位置用以酬庸及安插其自已人之用,並用表面擴大實施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國策,特別將原屬軍方勢力經營的華視,也納入不倫不類的公廣集團,使公視頻道不能作廣告及收取商業利益,而併入的華視頻道則可大作廣告,並絞盡腦汁的去配合商業收益。如此不協調的兩個電視頻道,怎會都劃規到公廣集團之中?

 

  尤其,後來的公廣集團又從政府預算中加碼,承辦宏觀、客語及原住民等頻道,形成一個更大、更多頻道的公營電視,與原先創建公視,希望受政府影響的媒體越少越好的崇高理想,背道而馳。在政府預算捉襟見肘、債台高築的現階段情況下,這樣的公廣集團的業務、成效與運作方式,也都沒人作認真的作檢討與改進。

 

  因為主管官署文化部有其成立至今的歷史包袱,現任文化部主管電視的官員,都是現在公廣集團高階負責人過去的下屬,而審查預算及公廣條例的立法委員,又多半不瞭解現代傳媒的趨勢,及公視應該扮演的角色,及其有否存在的必要性,於是只好讓這不傷政權筋骨的老問題,繼續存在。

 

黑箱人事不利華視經營發展


  這次,因華視懸缺一位副總經理的職務,根據報界報導,這個位子有兩派人士出面搶任。報上並表示行政當局有意安排現任北市府發言人來出任,以便藉此來配合此次選舉執政黨候選人的宣傳工作。而另一派則由實業界人士安排前新聞人上任。數年來華視本業都是虧損的狀態,而且情況有些嚴重,好在業外的建物及設備租金,尚可彌補一些虧損。但是想以足夠資金投資製作較好的節目,則已是欲振乏力了。

 

  所以,一個在公廣集團裡虧損嚴重的商業頻道,首先要釐清為何要一高階副總?是希望用此人來充實節目?或是來開闢財源?或是來設法減少支出?或者只是用高薪來作酬庸某些人事之用?

 

  即使新任命的高階人員有極大經營能力及規劃能力,可使華視有起死回生的方法,也應請各角逐者提出方案表達自已的看法及作法,立下字據向董事會爭取,並承諾自已負責的部份在若干時日之後,無法達成目標時,應有適當的退場標準及機制。並且應利用此一時機,確實訂定用人的公開考評辦法,以免長此讓名為公視,事實上仍由行政當局花用公帑作為酬庸之用,那麼不僅污蔑"公視"的美名,沒有積極意義,而且長久紛爭不斷,最後終究會產生很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