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媒體在談話性節目做到一個瓶頸後,似乎有更多美食節目興起。這類節目訴求人類基本需求、參與極致口慾,很有視覺效果又適合置入性行銷,而且暫時遠離煩惱,相當符合台灣社會氛圍。平心而論,從早年以功夫菜取勝到現在聲光效果和一些搭配主廚扮演笑鬧角色的明星,再到有比賽性質的烹飪節目,這個求進步的過程是很可以肯定。

然而從有到好、再到精緻,還有很多努力空間。這些空間不只比廚藝,也可比人味和新知。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握住媒體社會公器的角色,讓美食或烹飪節目擴大參與,成為大家的廚房、眾人的活動,未嘗不是美事一件。

以觀光和文化活動著稱的奧地利,其公視(ORF)似乎可供參考。筆者曾於1995年在該台見習,當時就耳聞,近來發展更多。

談起ORF,台灣觀眾比較熟悉的是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轉播。但其實ORF的烹飪美食節目也很可觀。首先是時段分配設計,為了服務不同時段的觀眾,ORF有上午、下午和午夜的烹飪節目。

午夜烹飪節目不說話

先說午夜的Silent cooking(請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Kxwe-sYCU)。深夜有人無聊有人忙了一天,這時的美食節目不再聒噪,就是陪伴的默默的製作美食,陪襯音樂。以前用古典音樂,現在也參用流行音樂。節目視覺性,也因為不講話,使得外國人上陣和行銷國際的可能性大增,偶而也可見黃皮膚面孔的廚師。

美食包含酒席大菜、家常菜與私房菜,但ORF區隔很細,還有點心節目Kostlich Kulinarisch(請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u_N9w1LAtKU)。這個節目下午三點五十播出。點心貴在氣味與口感營造的幸福感。這個節目就像某些日本節目一樣,從挑選香草等原料開始講起。有時光是在農場裡講解篩選就要好一陣子,不曉得台灣觀眾是不是有耐心節受這種一步步講解的步調。另外,奧地利公視系統還有中央台與地方台,其中地方台也有自己的美食節目(請見http://vorarlberg.orf.at/radio/tags/kochen/)。地方台製作的是地方美食,包括地方傳統菜餚以及地方原料特色的美食,可供地方民眾參考。

力邀多元的參與者獻廚藝

時段、主題之外,還有公眾參與型態。Frish gekocht是很好的例子(請見http://tv.orf.at/frischgekocht/)。這個節目有兩位主持人,經常邀請民眾上節目參與製作美食,來賓有時是米其林三星名廚,有時則是一般民眾,甚至還有兒童青少年擔任來賓。其來賓圖像是很多元的,性別、社會背景和年齡都有。名廚來看主持人做菜而有互動,讓節目有更高的吸引力。

再以兒童那集為例,兩位小朋友一起製作沙拉,不只是旁觀或助手,而是真的從頭到尾做,和主持人之間的對話很自然平等,大人不必裝幼稚(chidish),小孩也不必揠苗助長硬扮成熟,大家都自在地做自己,自信的互助完成主題作品。根據筆者在丹麥荷蘭公視多年參訪的理解,其實節目中就是節目,重視可看與流暢,恐怕不是所有兒童都能獲都適合來做這種節目。我問一位奧地利廚師Alex,他也同意我的看法。但他認為,耐心的溝通、認真的學和容許創意,倒無疑是奧地利的生活風格。

Frish gekocht也是一個善於整合行銷的節目,主持人會在雜誌上先介紹主題,之後在電視上播出,節目中還有簡易問答,幫觀眾複習重點。其大眾實質參與性非常高,你不會覺得可有可無,而是感覺到節目屬於自己。

成本考量、製作有學問

然而,但是到今年上半年底,將告一段落。因為奧地利公視的預算有限,不得不調整節目策略。如果觀眾看一下Youtube可知,以上節目有少數在棚內,但許多都是外景或是很漂亮有院子有陽光的實景。豐富場景常帶有家與鄉村的感覺是節目可看之處,當然這都要耗成本。

是不是觀眾喜歡看的節目一定高成本?其實也未必。廚師Alex說,有一陣子奧地利還有一種短短的節目,在深夜播出,內容單純,就是有人從超市買東西回來,把購物袋裡的東西一樣樣拿出來,觀眾看到的就是這個人到底買了什麼東西?乍聽之下有點無聊,據說也有不少收視率。在台灣會有人看嗎?也許是掏出別的更吸引人的東西。

近來台灣藝文界不斷有人表示隱憂,認為本島發展的藝術創意很容易被大陸學走,呼籲政府要協助。但看看奧地利美食節目裡面的元素和背後的理念,怎麼從不憂心別人來學史特勞斯音樂表演中的幽默?把握價值觀,以自己的文化為根基,不要壓抑、自然的發揮,這種背後的創新理念倒很值得想想,怎樣讓台灣的烹飪或美食節目不只名廚與不知所措的花瓶美女陪伴,而能擴大參與以提升深度廣度?相信台灣可以「烹飪」出更多樣、公共性更強的美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