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駒|前中央社美國特派記者

  《紐約時報》從今年3月起著手設計收取網路新聞訂閱費,若干報界與學界人士認為,在報業面對營運財務艱困的情形下,這是一件值得一試的事,假如《紐約時報》試辦成功,預計有更多報紙加入這項新的經營方式,到今年底,估計將會有一百多家報紙開始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這意味著網路新聞收費時代來臨了。

  對於一向享受免費點閱網路新聞的眾多讀者而言,這固然是一項新的挑戰,對報紙發行人、報業主管和新聞編採人員也將是一項考驗,成敗取決於是否能以更快速、翔實、正確與有深度的新聞,讓讀者覺得物有所值,心甘情願付費閱讀。

  在報業經營中,有很大一筆成本是新聞編採的支出,別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這些國際性報紙了,有一陣子,像《聯合報》、《中國時報》都擁有數百位編採人員,每晚燈火通明的編輯部和採訪部辦公室裡忙碌的景象極為壯觀,同時為了加強新聞報導,各報不但會派遣文字和攝影記者遠赴全球各地採訪重大新聞,也會要求資深記者花費數週,乃至數月去作一則調查性報導,可以想見報紙的經營成本負擔多麼沉重。

  然而經濟發展導致環境改變,一向仰賴廣告收益經營的報業近年面臨了收入銳減的困境,全世界的平面印刷媒體都在掙扎,力求生存,於是產生了收取網路點閱費的構想。

  加拿大的報紙最先試行實現這個構想,到了1996年,《華爾街日報》、紐約州《Schenectady 日報》、猶他州聖喬治《Spectrum 報》、德州《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等報跟進試行建立付費牆 (paywall),希望從網路新聞中找到一些錢,但事實上,阿肯色州小岩城《民主人報》(Arkansas Democrat-Gazette) 才真正於2001年率先矗立了付費牆,開始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

  《紐約時報》其實從去年就曾表示要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但它採行的是計量方式(metered system),經由網路,讀者每月仍能免費點閱20則新聞,但若欲閱讀深度報導或一些專欄文章,就必須以信用卡付費。

  各報對於網路新聞計費的方法略有不同,像費城媒體網 (Philadelphia Media Network)旗下《費城詢問報》和《費城每日新聞》所建立的 philly.com 網站,原本讓讀者自由進入,免費閱讀新聞,但從今年起,該媒體網開始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無論用手提電腦 、智慧型手機或 iPad 點閱網路新聞,每週須付費2.99元,如果願意以每週6.99元訂閱報紙,就可以免費點閱網路新聞。

  有的報紙只針對地方新聞收取網路點閱費,而賓州 Lancaster 的 《Intelligeneer Journal-Lancaster New Era 報》卻要求付費點閱該報電子版的訃聞,該報讀者,特別是一些退休人員、銀行辦理信託業務人員、證券交易操作人員或財務諮詢人員等非讀訃聞不可的人,必須每月付費1.99元或一年19.99 元,才可以上網點閱訃聞。

  Allbritton Communications 旗下的 TBD 和 Politico 兩個網站今年也提供有關能源、科技、健保等專業深度報導,要求讀者付費點閱。《達拉斯晨報》宣布從今年起,讀者若以每月33.95元訂閱每週七天送到家的報紙,就可免費點閱該報網路資訊,如果要以智慧型手機 或 iPad 點閱該報電子新聞,每月得付費 9.99元。

  拜科技快速發展之賜,讓報紙更有機會從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中找到財源作為永續經營之挹注;Apple去年賣了1300萬台iPad,估計 2011年會再增加銷售 5000萬台,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會有更多讀者從數位化的電子新聞中找他們需要的資訊,使得各報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的計畫更容易成功。今年2月起,Google和Apple都積極加入各報章雜誌建構的訂閱系統,足以說明網路新聞收費的美景可期。

  前《中國時報》社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肇松曾開玩笑說,電視無法取代報紙是因為許多人喜歡一面蹲馬桶一面讀報,但不可能抱著一台電視蹲馬桶,而《達拉斯晨報》發行人莫隆尼三世( James Moroney III) 則表示,半靠在沙發上,用 iPad 點閱新聞要比捧著報紙輕鬆愉快。

  目前各報發行人、編採主管人員對網路新聞收費的看法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確認可以針對用智慧型手機、iPad 等點閱網路新聞的讀者收取合理費用,其次是一些考慮跟進的人,第三類仍在觀望,看看前面那兩類人是否能成功。

  但無論持積極看法或消極看法的報界與學界人士都同意,艱苦經營中的報紙必須找出一條繼續經營的路子,在報紙網路廣告收益尚不足以彌補平面印刷廣告流失的情形下,收取網路新聞點閱費不失為值得一試的路子。

  可是他們也認為,要讓看慣了免費網路新聞的讀者心悅誠服地掏錢看網路新聞,報紙的首要之務就是提供更多更好、更快速更完整的新聞去滿足個別讀者的資訊需求,但問題是越來越多在慘澹經營中的報紙已大量裁減了編採人員,削減了平面印刷或網路新聞的數量,要如何說服讀者付費點閱網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