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再看了經典電影「遠離非洲」。二十年前看過不少次,因為好友、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當年告訴我,她買了這部片子的LD〈影碟〉,連看了幾十遍為了練女主角梅莉史翠普英國腔英文。當年我看這部片子到不是為練英文,是因為我去過肯亞,喜歡肯亞,關心非洲。

  再看「遠離非洲」,美麗的肯亞、善良的非洲原住民依然讓我心動,但讓我深有所感的,是片中的一些對話。梅莉史翠普在劇中飾演英國男爵夫人,角色是大英帝國殖民肯亞時一處農場場主夫人,但她不歧視黑人,關心黑人的健康與上學機會,常三不五時遊說周遭有影響力的白人,提供資源讓黑人小孩上學。

  影片中一些對話反映出殖民不只著眼經濟利益,文化殖民影響更是深遠。梅莉史翠普認為應該給黑人入學的機會,劇中對白男爵的回應是「你要把他們變成英國人嗎?」是對文化殖民很深刻的反省,他質疑難道只有上英國人的學校,接受英國式的教育,才叫上學?才叫照顧肯亞人?

  農場土地原是肯亞原住民馬塞伊族聚居,農場女主人雖對原住民就學關心,但顯然很不瞭解馬賽伊族。片中馬賽伊族的酋長伸出手臂比出及肩的高度對梅莉史翠普說,「超過這個高度的小孩就不能上學(據說是因怕小孩將來比他厲害)。」說是馬賽伊的傳統也罷,或是不文明,都好,但這是屬於馬賽伊整個文化的一個外顯,不應該由英國來價值品評。

  撇開劇中場景,我的肯亞經驗倒是對「上學,上誰的學?」這樣價值殖民的反省有頗深的感觸。這是肯亞首都奈洛比中午街頭常見的景象,一個個穿襯衫打領帶的上班族,隨意地在樹下草地躺下睡午覺,到處直一個、橫一個。英國人教肯亞民眾穿襯衫、打領帶,但卻沒教他們這樣穿著有其一定場合,不能隨意躺臥街頭的。

  肯亞的英式殖民教育教肯亞人下午的作息應有Coffee Break,肯亞人學得不錯,時間到了不管手上工作是否告一段落,放下工作先喝咖啡再說;肯亞人學到文明社會的Tea time,卻沒學會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求進步、求發展的竅門與態度。

  對新聞界的朋友談這些,無非是提醒記者朋友,尤其是年輕的記者們,會不會盲目地崇拜、信仰某些價值?深信這些價值才是正確,有所牴觸的自家價值都是落伍的,錯誤的?

  這個例子大家應還記得:兩年前十月一日芭瑪怪颱威脅台灣,CNN強調芭瑪空前可怕,但我們氣象局認為沒那麼嚴重;加上一個多月前的莫拉克颱風氣象局的雨量預估與實際降雨有很大落差,因此社會瀰漫一股CNN準,我們不準的氣氛,導致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心灰意冷,堅決提前退休。諷刺的是,颱風遠離後證實我們才報得準。

  不是只有氣象預報盲目相信CNN的說法。美國二次出兵伊拉克、攻打阿富汗,早期的輿論還不是跟著美國價值走,認為阿拉伯的回教國家是世界動亂根源,是流氓國家;以色列攻打巴勒斯坦,我們媒體還不是跟著美國角度,批評巴解。AP、路透、紐時、華郵的訊息及評論,直覺以為這些媒體當然領先我們且見解深刻,我們甚至於沒有需要再查證、再過濾的念頭。

  一些新聞事件的盲目信任西方媒體陳述這還是小事,嚴重的是一些主流價值、思考模式也一成不變的信服西方社會,包括教育觀念、社會制度、生活文化…等等,毫無保留的接收,不去思考是否真的好,又與我們原本的價值可否相容,幾乎是毫不設防地瓜代我們原來的價值與文化。

  「上學,上誰的學?」這個話題是希望提醒民眾,尤其是對社會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聞從業員,也許西方的價值、思考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就算再正確,做新聞工作的朋友都得再查證、再思索,才舉筆為文;不經過濾、毫無保留的服膺,呈現的多只是西方價值的表象,那場景豈不就是肯亞民眾穿襯衫打領帶隨意樹下躺臥的台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