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看過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或是好萊塢「科幻」鉅作【2012】。這些影像中,無論是誇張特效抑或寫實記錄,寰宇異象已然真實地在我們的世界中上演。作為地球的一份子,力量雖小,卻有許多事情能從身邊做起。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的《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一書,於四月十六日正式對外發表。現場並舉行「減碳是改變生活方式」座談會,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境倫理」。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集結各路學有專精的環境新聞和資訊寫手,並由聯合報高級記者卓亞雄負責審校工作。本書用深入淺出的筆法將複雜的全球暖化議題介紹給一般社會大眾。結構上分成「地球篇」與「台灣篇」,除了追踪國際最新研究報告,也將關懷視角拉回在地,分析暖化議題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影響,以及報告草根社群努力的成果。

不誇大恐懼訴求 《台灣減碳紀事》提供正向力量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致詞表示,本書將「節能減碳教育」以普羅方式,介紹給大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周志宏副執行長分享公司推動綠能建築,節約廠房用電的故事,指出環保問題沒有訣竅,就是要身體力行。

深耕環保議題已二十五年的聯合報高級記者卓亞雄,指出市面上許多環保議題書籍,雖是名家執筆,但距離一般常民較遠。本書不以數理模型推估,而是以記錄(數據)為主。綠黨中央執行委員潘翰聲說,很多翻譯書籍與影片,內容上都算是鉅細靡遺,但總欠缺了由台灣脈絡出發的關照。影像紀錄方面,紀錄片【正負二度C】成功以恐懼訴求吸引大眾目光;而《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以全面且有系統地方式,從台灣脈絡介紹環境議題,提供民眾樂觀面對,立即行動的正向力量。潘翰聲認為:「環境許多問題是結構性的…但是當我們看到在草根作事情的人們,感受他們的心跳,就很樂觀」。

本書審校卓亞雄指出,這本書不是恐嚇、不是警示,而是「提供方法」,要將每個環境的守望者變為「行動者」,而「即刻行動」就是主要精神,集結成書代表留下了記錄。在大眾化與在地化的主旨下,與會者同時分享實踐環境倫理如何與生活接合。

(圖說: 審校卓亞雄(左), 卓越新聞獎董事長陳世敏(中), 資深媒體人楊憲宏)

「全球暖化」不是宗教,節能減碳可從生活入手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曼麗以女性角度出發,指出女性對減碳議題的態度。她說,女性對於環保議題常自覺有距離性,所以在宣導環保知識時,宜應從生活面入手。比如說,白天是用電量高峰,婦聯會在傳遞節能知識時,會告訴長時間在家的媽媽們別在白天使用高耗電的洗衣機,等到晚上再洗,比較節省電費。但她也認為,如果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工業界,工業界應當有所對策。

寫手之一的郭靜慧,則由小學教育入手,指出不是教導如何作,而是「為什麼」要作,強調人、土地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並結合生活常識(比如天氣變化與衣著),將環境素養由學校教育培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許心欣贊成將環保實踐融入於工作當中,指出假使與生活沒有連結,閱聽大眾似乎就覺得與其無關。並強調記者在其中的影響力,呼籲應支持綠色正義,同時也要揭露政府許多政策,與環境訴求背道而馳的真面目。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表示,「暖化並不是宗教」,是可以辯論的議題,本書以理性探討的方式,給予大眾風險付出的概念。

楊憲宏:相信,才有力量

在環境新聞工作方面,潘翰聲指出,哥本哈根會議前,本來舉辦了一系列沙龍,希望主流媒體在報導時能有基本常識,沒想到還是錯誤百出。然而主流媒體有錢又有權,並掌握了議題設定了能力,所以很容易定義社會認知的「全球暖化」,所以,詮釋權的參與甚至爭奪,尤顯重要

曾以《受傷的土地》、《公害政治學 : 台灣環境筆記》二書開台灣環境新聞風氣之先的資深媒體人楊憲宏說,八零年代開始寫作環保議題新聞時,是很蒼涼的。「之前在聯合報寫拒吸二手菸的新聞時,稿子才交出去,就被刁著菸的編輯揉成一團扔到垃圾桶裡;但在不斷努力下,最後這個題目還是得到老闆王惕悟的認同。」因此,他勉勵後進新聞工作者除了堅持外,更要「求真」。這是記者必須面對的,寫作者必須要清楚地瞭解到,是否真的相信筆下所寫的信念,惟有堅持、累積,力量才會強大。「記者角色也許是記載者或激進者,如果時代需要,也要用白紙黑字告訴大家『我相信』」。

延介閱讀:

【正負二度C】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