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報業面臨生死存亡 媒體人等春燕

【記者鄭恆峰報導】金融危機為美國報業帶來最冷冽的寒冬,台灣報業繼前幾年紛吹熄燈號後,也面臨閱報率下降、廣告收入銳減的危機。對於報紙的未來走向,多位產學界代表認為,報業是民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監督力量,但應調整組織到「最適規模」,供應讀者最需要的資訊。針對座談會的主題:「報業還有明天嗎?」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肇松握拳說:「報業非有明天不可!」

根據統計數據,維繫報社營運的兩大支柱,包括閱報率與廣告收入,近年來正面臨不斷下滑的危機。以閱報率而言,2003年還有50%,到2008年降到44%。而廣告量在2004年有180億,2008年卻萎縮到只剩110億。對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中央通訊社,今日在中國時報副社長黃清龍的新書「報業還有明天嗎?」發表會,邀請多位相關學者,共同探討台灣報業的出路。

黃肇松認為,報紙是在民主社會中「型塑公眾民意的唯一方式」,因此報紙絕對有存在的必要性。然而面對今日的媒體困境,包括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政大新聞系教授張寶芳,與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都認為,報紙一定要轉型,而其中的關鍵是建立新聞「內容」的專業性。

他們指出,報紙藉由過濾整理每日最重要的資訊,提供讀者想看的新聞,才能在今日五花八門的資訊載體中,繼續生存下去。

林意玲也在研討會中,首度提出「報社應調整至最適經營規模」的概念。她指出,以前報社過度擴張組織員編,成為今日難以擺脫的包袱。她建議,大報業可以切割成若干小單位,以「利潤中心」方式,各自努力。她並以台灣醒報創刊半年多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項國寧呼籲所有媒體工作者,面對外在與時俱變的環境,新聞從業人員一定要戰戰兢兢,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至於網路的興起,是否將成為壓跨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奇摩媒體事業部媒體資訊總監李怡志表示,假如台灣的報紙消失,網路平台也缺少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林意玲則認為,網路與報紙應該是相輔相成,因為「內容才是王道」,光只有形式是不夠的。問題是,多少資訊業者願意支付昂貴的內容支出呢?

李怡志建議業界重視新聞圖表(Info Graphic)的運用,藉由圖表的多樣化呈現,發揮紙本作為媒材的最大特點。

此外,項國寧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胡元輝都認為,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優質的新聞媒體,但不一定得依賴政府補助才能達成目標。項國寧說,媒體若接受政府補助,運作難免受到干預。

胡元輝則提出媒體作為「社會企業」的可能性,透過社會贊助,讓全民一起支持好媒體的存在。他也透露,他跟幾位朋友正在集資每人20萬元成立新聞媒體,目前只差四分之一了。

黃肇松最後強調,「專業」是維繫報業生存的不二法門。他建議業界在危機中,應該建立一套「遊戲規則」,彼此競爭也合作。他也藉機向政府喊話,呼籲貸款減免交易稅,開放陸資在台登廣告,減少政策干預。

他強調,「報業非有明天不可!」他同時響應林意玲「紅衫軍」式的捐款呼籲,率先捐出一百元支持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