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最早在民營報紙,後來在公營電視台,又到中央廣播電台,現在又回到民營媒體。談到公營媒體的角色,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角色的扮演。我們學經濟的,通常遵循古典學派經濟學者的主張,就是如果市場機能可以供應的商品或服務,政府就不要介入。市場若失靈,譬如有些商品或服務,可能需求方不願意付錢,供給方勢必就要靠政府,所以基本上我認為,媒體經營確實有一些部分,依照市場機能沒有辦法供應。譬如中央廣播電台對國外宣傳,你不可能有足夠商業的財源,所以必須靠政府。我想中央通訊社、公共電視應該也是這樣的性質。

  第二點我要提到,目前我們台灣廣義的公營媒體,有各種不同的型態,除了中央通訊社、央廣、公視之外,像平面媒體還有青年日報、七家政府機關附屬的電台,包括警廣、教育、漢聲、復興,漁業電台、台北電台與高雄電台。雖然現在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政策,NCC一直在強調,實際上還是有這些媒體隸屬於政府部門,這部門可能還沒有受到大家的重視,這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課題。

央廣對外發聲 代表政府立場

  央廣它對外發聲,法令也禁止它在國內經營,實際上透過網路還是聽得到;短波有些溢波,中南部還是聽得到,但基本上它主要的功能是對外發聲。它不像中央通訊社或公視,是面對國內的受眾。因為是政府出錢,所以要維持超然獨立的立場,不該受到政黨的影響。他可以有政府的立場,畢竟你是政府預算支持。這個是政府的立場、國家的立場、公共的立場。央廣我認為性質比較特殊一點,因為它是代表台灣對外發聲。

  我在央廣工作的經驗,基本上大家理念都差不多,報導當然是客觀公正、各種聲音都要能一起呈現,不管執政黨或在野黨,這個原則大家應該都有共識。做為一個公營的媒體,既然它在使用政府預算,我個人認為它還是要依循設立的宗旨,貫徹法定的任務。回歸公營媒體存在的正當性,也就是在補市場機制的不足,提供商業市場未能提供的資訊來滿足我們人民大眾的需求。剛才高董事長提到外語頻道,我個人認為市場機能真的是沒辦法提供這樣一個外語頻道存在,政府也一再強調,我們要讓外國人在台灣生活,需有充足的資訊來源,政府就勢必來進入這塊。如果以廣播來講,央廣應是最適合的,因為它本來就有人力存在。我覺得這部分應該大家都有一致看法才對。

  有關財務的來源,央廣、中央通訊社與公視都是政府編列預算。除了編列預算以外,像是政府有一些專案,包括央廣經常去爭取這些預算,很多部會提供專案讓央廣運作。這部分廣義來講也是政府的財源。公視我所瞭解的,除了政府預算,也賣版權費。我們公視比較獨特一點,不能像歐洲、日本一樣向民眾收取收視費,只能靠政府補助。大家對公視的期待很高,但又不給它足夠的經費,做起來可能比較沒有辦法符合大家的理想跟要求。以現在市場結構來看,我也認為公視在目前這樣的情況下來經營,是蠻為難的,頂多維持現在的規模。像過去幾年把華視公共化,我個人比較持反對的意見。最主要的原因是整個大市場環境不利於公共電視的發展。

市場遭壟斷 不利公視發展

  不利的因素在於,現在整個電視市場被壟斷了。現在一百多個頻道,觀眾感覺很便宜,但實際上目前這樣的運作模式,有線電視業者獲利非常高。現在的運作方式完全剝奪消費者選擇的權利,每個家庭讓你有一百多個頻道可看,收五百多元。但它真正每戶平均繳錢去買內容的大概一百多元,平均每戶的經營費用了不起三十元;雖然每戶只收五百多元,其實它的獲利其實很高,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

  我們可以看到前兩年,東森跟中嘉這兩個有線媒體,賣給外商的時候,為什麼一戶可以賣到四萬多,就是這樣來的。外商也不是傻瓜,一戶付四萬多,有一百萬戶,就有四百多億。為什麼它能夠賺那麼多錢,就是用聯合壟斷全國定頻,不讓消費者選擇所需要的頻道。這樣一個市場結構其實完全失靈,很多應該淘汰的頻道,還在繼續經營。這樣商業資源的分配,完全是人為主導。無線電視台完全被邊緣化,所以現在幾個無線電視台,我所瞭解的,之前民視收視最好,賺一億多,其他三家都虧錢。

  所以我們的市場大有問題,跟其他的國家不一樣,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有線電視回歸到社區電視的性質,讓每個家庭選擇他需要的頻道,這樣就無從定頻。不像台灣有線電視業者,要收電視費,又要收廣告費。收廣告費就侵蝕到無線電視台的空間。我會反對華視公共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這樣的結構它一定虧損,虧損的結果就是政府要負責。我並不反對公共電視公共化的概念,但台灣目前的體制之下,多增加一個公共電視,其實就是增加民眾的負擔。

服務大眾 公媒體最大公約數

  另外,對公營傳媒的思考,我認為公共化的媒體通常都是從供給方,從節目製作內容談這個問題。我們也應該考慮到社會需求的角度,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媒體?因為這個市場失靈,所以我們需要公營媒體來滿足。公營媒體既然來自人民繳納的稅金,理所當然要重視對社會大眾的服務,所以在定位上不該是政府的化妝師,也不需要傳播人權守護神的角色,這些都是太沈重。還有一點,我在國內常常看到公共化的討論,有時候也是無限上綱,把公共化調子拉得很高,好像政府講東,公共媒體就要往西。政府的角色當然要維護公益,公共媒體也是維護公益,中間應該有重疊的地方。如果都是基於維護公益的考量,大家目標應該一致,就沒有完全互斥的問題。

  第四點,三家廣義的公營媒體都是用財團法人的型態經營,它的運作已經有立法院的設置條例可供依偱。什麼樣的體制設計都有利有弊,以目前財團法人的運作狀況,我不認為有什麼很大問題;最大問題還是在於,負責的經營團隊、董事會成員怎麼產生。兩位都是資深媒體人,過去我跟正平兄都是媒體圈出身,相信這部分爭議比較少。有時候不是媒體出生,或可能有比較濃厚的個人政治色彩,難免會遇到外界的質疑,我們真正的政黨政治才這麼幾年,有關公營媒體人事的任命,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都停留在用自己可以信賴的人,是最重要的考量。我很期待這樣的狀況,可以隨著政黨政治越來越成熟,回歸到真正專業的考量。做為公營媒體的主事者,要在尊重專業與配合政策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

政策性存在 央廣財務需補助

  以央廣來說,誰是執政黨,當然就是配合執政黨的政策,讓國外瞭解政府的政策立場。以兩岸政策來講,央廣在政黨輪替的時候,不可能說在民進黨的時候,有關兩岸政策的報導,在國民黨執政時,還是維持那樣的一個調子。去年十月份為什麼我會主動辭職,就是這麼一個因素,兩黨政策差異那麼大,做央廣的經營者,儘管有任期保障,還是在左右為難的狀況下,主動辭職是最佳的處理方式。我在離開時也跟新聞局建議過,央廣的董事長任期與總統任期一致最恰當,就不會有立場扞格的問題。

  有一些論點,特別是立法院常在講,要央廣商業經營,爭取更多經費。這個媒體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市場機能失靈,民間媒體不願意做,政府才要來辦這樣的電台。還要央廣財務自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政府認為,國家政策上不需要國家廣播電台,如果大家真的認為這樣的話,那就廢除掉嘛,既然要這個媒體存在,就是要預算補助。我想中央社與公共電視,都可以用同樣的概念,去探討財務上該不該繼續補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