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國語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6年級上學期/社會/團體與生活、社會規範
南一/4年級上學期/社會/科技與家鄉生活/科技的進步與家鄉生活、現代生活新樣貌
南一/6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與生活/自由與規範
五、對應能力指標: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5-3-1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1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4-1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七、主題說明:

9月的「課本裡說的事」教學活動,從香港「反洗腦教育」運動出發,看台灣50年前的教科書裡明示、暗示的愛國教育訊息,及性別刻板印象等意識型態,帶孩子檢視教科書除了一般性的知識,於字裡行間灌輸特定的政治思考與道德規範,一邊反思對自己的影響,一邊思考其所為何來,以瞭解所有媒體訊息都經過有意識的篩選與創作,保持獨立思辨的態度,同時促進社會多元發展。
這次,透過一則印度教科書的事件,再重新思考同樣的議題。課本裡到底說了什麼事?為什麼這麼說?我應該怎麼接收與理解?
另外,同時也思考關於這件事情在台灣的報導角度。事件發生地--印度,在台灣媒體報導之下,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我們對於印度的想像是否存在刻板印象,而讀完相關報導,是否加重了這樣的刻板印象?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

新聞〈印度教科書:吃肉會說謊偷竊〉,2012年11月19日,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鼓勵吃素,印度一本教科書竟然宣稱,吃肉會讓人說謊、偷竊,甚至性犯罪。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一本供十一歲學童使用、旨在教導學生關於健康、衛生和性知識的教科書,其中一頁內容提及非素食者時寫道,不吃素的人易有暴力傾向,較會欺騙、不守信用、說壞話、偷竊、打架,甚至性犯罪。

該報引述新德里電視台的報導稱,該教科書聲稱「肉類味道大多來自排泄物」,還盛讚日本人愛吃素,但卻不提日本人嗜吃海鮮。

另外,該教科書還主張女性應在十八至廿五歲間找到丈夫,且宣稱「能守身如玉至結婚,是每個年輕女孩的夢想」。

對此,印度中等教育委員會主席表示,教科書是由各校自行選擇,內容不受審查。印度有深厚的素食文化,又因宗教原因禁吃牛肉,但隨著國家經濟成長,以及消費者見識漸廣,印度人的食肉量越來越大。

九、參考資料:

報導較完整的英文新聞:

India textbook says meat-eaters lie and commit sex crimes, BBC News.

十、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需搜尋相關新聞。

3.印出新聞,上課時發給每組一份。

上課

1.首先,調查學生對於課本的信賴程度:(3分鐘)

(1)認為課本教的皆為真、皆為對的,請舉手。請老師大致統計舉手學生人數。
(2)同樣,請學生發表看法。
(3)請學生發表看法:新聞報導與課本的差異,為什麼認為新聞報導有可能有誤或偏差,但課本不會?

2.接著,發下新聞資料給學生,請學生依照5W1H解讀二則新聞:(5分鐘)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3.請各組先思考以下問題,並派代表分享:(10分鐘)

(1)向全班說明新聞事件的原委。
(2)分享自己的看法。(吃肉與素食者的個性、女性的結婚年齡)
(3)分享自己的經驗。(自己或親友為葷食或素食?是否有如新聞報導中所說的狀況?為何選擇素食?女性親友在幾歲結婚?覺得自己的理想結婚年齡是幾歲?)
(4)你認為為何印度的教科書要教導學生這些觀念?你是否有聽過類似的訊息?告訴你這些訊息的人,是否有特別的原因?
(5)回到一開始的討論。你是否信任課本裡的內容?如果你也在印度,看到了這本課本,是否會相信課本所說的,認為課本說的就是對的,而受到課本的影響?

4.老師說明,課本是由相關人士制訂主題與編寫。所有訊息,都事先經過篩選、編輯的過程,才來到我們的眼前,也因此訊息已經過加工,每個人基於不同的目的與限制所產製的訊息都會不同。甚至,課本還負擔「教育的功能」,其訊息有更積極與明顯的「傳道」目的性,希望學生能從中學到正確的知識、態度與價值觀,以長成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人。
一般來說,我們也都完全信任課本裡所傳授的「知識」,尤其當我們仍在學習的階段,對校園裡、老師所傳授的訊息,都認為是真的也是正確的。
然而,就因為有「人」的因素在其中,課本內容就如同報紙報導,因觀點不同、社會文化差異、時空改變,即使針對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見解,就如同這次的事件。「吃肉、素食」在如今的多元開放社會,只是個人的飲食選擇,沒有進一步的道德評量;即使會受到宗教的影響,但宗教也是個人的選擇,是每個人受到保障的自由。
仔細閱讀本篇新聞,制訂課本的教育者,主要希望能維持印度長久的素食文化,因此制訂本教科書,以引導、教育學生從對素食和吃肉者的認知與喜好,來影響學童吃素,進而讓學童影響其他親友吃素。然而,實際上,如同學生們分享的,素食和吃肉者的個性並不如課本所描述,只需比較一下自己生活世界的經驗即可得知。進一步,將「健康與體育」的課本翻開,我們可以看到吃素與吃肉各有其營養,應均衡攝取才能有完整的營養,才能健康長大。

5.來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本篇新聞的事件發生地在「印度」

(1)原本對於「印度」的看法與想像?
(2)這些想像怎麼形成的?
(3)平常都從哪些地方看到關於「印度」的消息?
(4)看完這篇新聞,對於「印度」這個國家,有什麼看法?

6.帶學生一起上網查詢本事件相關新聞。觀察新聞的:

(1)新聞的標題,讓你有何感覺?
(2)新聞屬於哪一個區塊?

7.告訴學生,這則新聞的相關報導,其標題與新聞所屬的版面,著重於事件的「奇異性」。因為新聞版面有限,一則新聞的報導與否,決定於新聞編輯台對於「新聞價值的界定」(新聞價值,包括結果/影響、興趣/和奇特、及時、鄰近、和顯著)。其中的鄰近性,意謂其實時空背景與我們接近的新聞,離我們越遠,則新聞價值越低;而興趣/和奇特性,則說明奇特性或引發讀者興趣越高的事件,其新聞價值也越高。

一般國際的時空背景離我們很遠,若非有重要影響(如國際重大戰事)則受到報導的機會就小。本篇新聞則因其興趣/和奇特性而被報導,也因此在新聞內容與標題的寫作上、版面歸屬上,著重在強調在本事件的奇異性上,並讓讀者有如此感受。

然而,我們對於「印度」這個國家的認知與想像,也會受此影響。印度的社會文化與我們差異甚大,我們自然以感到新奇的眼光來看待;但也因此容易造成認知與態度上的偏頗,以帶有特定價值的眼光形成對「印度」的刻板印象,進而造成誤解。不過,只要能跳出來多想一想,多以其他方式來認識印度(例如上圖書館閱讀與印度社會文化有關的書籍),就能夠形成對印度更完整的認識,而不被單一報導或單一則媒體訊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