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團體:消費券消費刺激景氣 捐出也很好」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 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經濟與生活」,第二課「消費行為」
(備註:第三單元談經濟與生活,第2課~第5課都相當適合以此教案做融入教學)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消費與生產」,第一課「消費與生活」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經濟與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7-3-1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六、主題:社福團體:消費券消費刺激景氣 捐出也很好(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更新日期:2008/12/08 18:05/中廣新聞網

  消費券明年過年前就會拿到,業者摩拳擦掌準備吸引消費者,不過消費券還有一個用途,就是捐做公益、給社服團體幫助需要的人,不過伊甸基金會倒是表示,消費券的目的在於刺激消費市場活絡,等到景氣正向循環後,捐款的人才會變多,因此伊甸的看法是,消費券應該多用在回到消費上,刺激景氣。不過,如果高收入者不缺這個消費券,直接捐給公益團體也是很好的作法。

  正當賣場、百貨公司和餐飲店等祭出各種方案準備搶食消費券800多億商機的時候,今年受到不景氣衝擊,同樣感受寒冬的社服團體中,有團體表示,「消費券用在消費比捐獻給公益團體好」。儘管幾乎所有社服團體今年募款金額都較往年下降,但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說:「景氣不循環會導致社會資源下降,這讓我們(社服團體)推動工作是有困難的,所以回到消費券的課題,如果消費券議題過渡被渲染,有時候會排擠到現有的社會資源。」
不過也有其他社服團體持不同看法,兒福聯盟認為,社會高階層的人也會拿到3600元,但這個消費金額對他們來說沒有很大的區別,因此鼓勵高收入者將消費券捐做公益,兒福執行長王育敏說:「經濟狀況比較好的人可能不缺這個消費券他一樣會消費的,可以請他捐給公益團體。」明年過年前就會拿到的消費券,人人都有,不知道您想好怎麼用了嗎?(劉映蘭報導)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一)教師準備數張圖卡(或學習單),可包含人、事、時、物、地;或因不同消費型態準備不同圖卡。例如:前者—人、7-11、飲料為一組圖卡;後者—看電影(活動)、買衣服(商品)。

(二)教師準備一人一張圖畫紙

備註:

1.圖卡數多寡可依課堂決定進行哪些活動而決定,並盡可能涵蓋多種消費型態。
2.圖卡可以顏色區隔為消費者、消費行為、及市場….等概念。

課堂活動:

(三)【看圖說故事】

1.教師將事先準備的圖卡張貼於教室前,或以學習單形式發放予學生。

2.請學生看圖說故事,說說發生了什麼事。

(四)【討論】

1.教師先請學生發表消費者、消費行為及市場…等概念

2.教師澄清或補充學生的意見

3.根據教師提供的圖卡,廣義發想哪些人可能成為消費者、消費行為有哪些。

4.請同學分小組,每人分享自身消費行為,並討論影響個人消費行為的因素、正確消費。

(五)【討論文本】

1.教師發下新聞文本給學生,先聽聽學生對於消費券的認識及了解程度。

a.消費券是什麼?
b.為什麼要有消費券?
c.對消費券的印象是什麼?

2.讓學生用下列思考點來分析此新聞文本,並讓各組派代表發表結果:

a.WHO—誰的觀點或看法出現在這則新聞裡?反之,誰的聲音被忽略了?
b.WHAT—新聞重點是什麼?有什麼是該說而沒被說出來的?

3.老師補充說明這則新聞的重點

a.經濟與消費之間的關係
b.合理消費的觀念

(六)【消費高手】

1.請學生設想拿到消費券之後如何運用,包括消費分配及消費原因

2.給學生圖畫紙,讓學生嘗試以圓餅圖、mind-mapping等各式圖表或各種形式設計及表達。

3.分享個人的消費規劃,讓學生彼此觀摩想法,也可發現同樣的一筆錢,每人的規劃不同、呈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