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在新聞傳播上的應用-PCMag.com丹・柯斯塔(三)/廖家慧
 

雅虎台灣媒體事業部總編輯李怡志分享付費模式的經驗與未來想像


 
媒體付費模式的未來想像
 


由於數據新聞專題需花費較多的時間成本,因此是否該朝付費模式去思考也成為媒體的另一項困難抉擇。丹・柯斯塔從過去經驗看到,雖然很多媒體會採用付費模式,但多數讀者其實是不會付錢的。PCMag.com也有保留一部分的數位內容給讀者付費閱讀,但這群訂閱戶不到九萬人,每人每個月花不到一塊錢就能取得這部分的數位內容,單靠這數位內容賺不到九萬元,所以要考量每個數位媒體觀眾的組成和性質來決定。

 
雅虎台灣媒體事業部總編輯李怡志則指出付費模式有幾個要點:第一、內容量大,例如紐約時報生產許多高品質的內容都擋在付費牆裡面,不斷透過社群媒體去傳播,當讀者點了幾次之後就會達到閱讀上限,要繼續閱讀必須付費訂閱。第二、針對特定小眾,沒有其他人寫,例如新北市有一位外國人用英文寫半導體產業,全球訂閱量一年才一千萬台幣。但如果用中文寫可能就沒什麼人訂閱。


 
李怡志認為未來可能的模式,是將社群媒體平台轉為付費平台,做一個平台讓別人來上架,透過各種方式讓寫作者願意付錢來接觸更多消費者,這在台灣或許是另一個機會。當每個人都可以建付費牆,那麼小眾、量又沒那麼大的媒體,就可以採用這模式來營運,這種模式也會促使許多個人寫作者出現。


 
丹・柯斯塔也分享了一個類似的平台PATREON,PATREON是一個提供內容創建者進行群眾募資的平台。它讓創作者透由贊助者以每件作品或定期資助的方式取得資金。目前使用者多為藝術家,但也陸續有一些新聞人在使用。藝術家可以在上面接受群眾小額捐款,如果有音樂家想發行專輯,也能在平台上尋求大家的贊助,類似群眾募資概念。如果自身擁有一群固定的追蹤者,可以在上面設定,希望每位粉絲每個月捐多少錢。透過粉絲集資,創作者或是記者就能夠繼續投入更多的專題和報導。


 
除了當今新媒體的現況分享與建議,丹・柯斯塔特別指出現今的新聞報導許多都已透過機器人產出,像是美國敘述科學公司(Narrative Science)、自動化洞察力公司(Automated Insights)都致力於發展機器人新聞,每天都有上百、上千篇機器人文章產出並散播於網路上。新聞機器人適用在有基礎框架和樣版的新聞類型,最常見的像是公司的財務報導、財經新聞、體育報導、犯罪新聞等,電腦能自動蒐集數據和事實,將這些素材編輯成一篇新聞,產製數量繁多,而且一般人很難辨認出真人和機器人報導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