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家杜威說:「我們不僅生活在傳播活動裡,也由於傳播活動而存在。」

的確,傳播(亦稱「溝通」)是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涵之一,如果承認杜威的另外一句名言「教育即生活」,那麼傳播應該納入公民通識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事。

本教材聚焦在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應單獨開課),討論人與大眾傳播媒介的關係與互動,將重點擺在資訊的當代社會角色。傳媒/資訊深深影響了當代教育和公民生活,各校高中選修課對此類傳播學相關科目,有一定的需求。 2011年全國教育會議正式通過「傳媒素養」是現代公民素養六項子題之一,決議先行在高中「公民與社會」訂定傳媒素養課綱之外,傳媒素養將逐步融入其他科目的教學中。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於2002年成立,公布「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以來,至此完成了這個新領域的觀念溝通與推廣工作。

在過去幾年的推廣與試驗過程中,老師們對傳媒介入學校的教學,有著極為複雜的感受,遠非上一波「視聽教育」引進教室時所能比擬。畢竟,現代傳媒不僅種類繁多、功能強大,它「侵入」學生教室學習與家庭生活,甚至取代了教師角色的程度,也遠在傳統視聽媒體之上。何況,在現代意義上,傳媒/資訊是空氣、日光、水之外的生命第四要素,肯定與未來公民的社會生活一生一世不離不棄。老師們理所當然關心傳媒/資訊,也關心傳媒素養的教學。

公民所需要的通識,與專業所需要的工作知識不同。本教材採用主題概念法,像百科全書一樣,匯集了有關傳媒方方面面的關鍵概念,方便學生瞭解傳媒本質。觀念對了,觀察和議論事物的方向也就對了,毋需耗費時間精力於過多的細節。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本書集合26個最重要的主題概念,目的是要提供觀察傳媒現象的門道, 做一個耳聰目明的現代公民。

————————————–

正如大部分學術著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本教材的構想,受啟發於美國學者丹尼斯(E. Dennis) 編著的「大眾傳播的恆久話題」(中文版滕淑芬譯,1996,遠流)一書。該書臚列的關鍵概念,日後改編成他和墨里爾(J. Merrill)合著的兩本書「傳媒辯論—-大眾傳播議題」(2005年出版) 和「傳媒辯論—-數位時代的大議題」(2006年出版)。隨著傳媒科技發展及相關議題的產生,傳媒關鍵概念也在改變之中。本書選擇了當代傳播學界公認的重要傳媒概念22個,另加上國內學界關心的4個概念,集成26講次。

每一講次都包含了「基本觀念」、「學者的回應」、「問題討論與作業」三部分。編者很榮幸邀請到國內11所大學的20位新聞傳播領域教授(其頭銜依交稿時的頭銜為準),為全部26講次的關鍵概念寫回應文,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在地適用性。他們走出大學圍牆,第一次為傳媒的公民教育編寫教材。每一講次都按照執筆者的學術專長分工,所以在一定程度內代表了他或她的學術精華,非常值得大家細讀。他們在百忙中給力高中傳媒素養教育,讓編者的敬意與謝意,飆到一百分。

本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執行長邱家宜對本教材的出版一再關心,本基金會同仁張春炎、陳靜雲、蕭裕民在稿件聯繫及出版接洽的工作上十分辛勞,編者一併致上誠摯感謝之意。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