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媒體素養的年代 不可不知的《傳媒關鍵概念》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的新書《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8月23日以座談會方式舉辦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歷經三年功夫,邀集了國內20位知名新聞傳播系所教授共同編寫,希望能夠讓社會大眾能夠藉有這本書更了解新聞媒體、傳播概念,同時成為媒體時代有能耐、有腦袋、有想法的閱聽人。

新聞問題不少 閱聽人素養要更好

長年推動青少年媒體素養教育的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楊順美說,現在新聞媒體出現不少問題,例如最近流行報導木柵動物園新生貓熊圓仔,凸顯新聞媒體習慣把觀眾界定為那種簡單、不討論重要議題的人,這也讓社會重要議題缺乏公開討論的平台,這是一個民主社會裏頭最大的遺憾,因為所有聲音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過去八年積極參與新聞媒體監督的工作,她覺得新聞媒體可以是社會良心,也可以是社會的黑心,這要看閱聽人怎麼去思考、怎麼樣去解讀新聞內容。

公視公行部經理江行德說,公共電視長期從事媒體素養教育,但是多集中在國中、小和家長,今天很高興看到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針對高中生以上的學子出版專書。為什麼需要媒體素養,江經理舉一個最近的生活例子,最近剛有颱風過境,她看到新聞媒體反覆報導淡水老街一帶淹水畫面,心裡又竊想新聞是否誇大了,但還是忍不住問了當地的朋友、表示關心,朋友回答: 沒有!每年新聞都這樣,我已經習慣了。

高中生放聲說 對台灣新聞表現有看法
對於現在的新聞媒體表現,本次參與座談的高中生也紛紛踴躍抓住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高中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期望,認為: 媒體工作者應該像一盞明燈,帶領我們走向真相的目的地。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二年級學生成瑋盛則坦言,臺灣看起來好像努力追求國際化,但是我們的國際新聞卻太少,他遺憾這樣的新聞環境可能也窄化了一般閱聽眾的世界觀。有高中生則覺得新聞太過缺乏文教題材。

來自蘭陽女中的馬同學則是肯定現在新聞媒體實事求是、有什麼就報什麼的精神,但是大多是負面報導,缺少正面的報導內容是可惜的地方。

新北市竹林高中三年級徐柏瑜同學以自己親身參與818凱道的拆政府大示威的經驗,表達自己對於新聞的看法,當示威者準備佔領內政部、把大門推開時,媒體蜂擁而至、拍大家推門的畫面,但這之前他完全沒有看到媒體,這讓他充分見證了媒體喜好衝突題材以至於扭曲也疏忽了群眾抗議的訴求和意義。

張芝毓以核四為例,談到從個別媒體往往很難看到完整的核四議題,如果要深入認識就必須要自己蒐集更多資訊。

來自師大附中的黃化臻則肯定洪仲丘事件,新聞媒體並未嗜血、挖掘洪仲丘姊姊的隱私,可見媒體不僅能夠為被害者討公道、挖出國防部不合理的做法,同時還能有自制力,不造成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和困擾。

好的知識工具能讓大家認清媒體、改變媒體生態

《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一書,是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前董事長陳世敏教授任內著手推動,歷經三年編寫、邀集國內大專院教20位知名教授共同執筆,才順利完成這本寶貴的媒體素養專書。陳教授以自己長期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經驗,歸納出兩個結論,第一個是大家對於媒體都非常關心,也都相信媒體力量非常強大;第二個結論是說,老師都抱怨他們沒有參考教材,能夠教導學生認識媒體。雖然大家對於新聞負面的表現有很多觀察,但是從媒體素養的角度思考,大家應該去認清和了解媒體的運作本質,這樣也就能夠了解為什麼眾人社會對於新聞媒體有高度期待,但是現實不如人意。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現任董事長胡元輝呼應陳教授看法:當我們思考,如果對商業媒體而言,新聞一種商品,那我們就可以理解,新聞會有一定的功能,但也有會它的限制;但是新聞有時候也會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事業,因此大家就會有期待,這就是剛才幾位高中生對於新聞所表達的想法。

胡元輝不諱言,高中生們的看法讓他從年輕世代身上得到一種感動,也就是大家都不希望新聞只是商品。他建議,大家應該也要思考,要新聞發揮更多功能,新聞就不應該僅是商品或者文化事業,媒體生態結構應該改變,讓更多非營利性質的獨立媒體、另類新聞媒體或者社會企業型的新聞媒體受到鼓勵。

胡元輝認為「應該讓兩類媒體重大、發揮更多功能,才會讓閱聽人的力量更為壯大,一個是公共媒體、另一個是獨立媒體、草根媒體、社區媒體、校園媒體,我們應該給他環境來發展。」

不論如何,閱聽人都還是要有自己的能耐,培養看新聞的功夫,都應該培養自己的媒體素養能力。有能力認識好媒體,也會有能力推動好媒體發展。而這也是為什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努力促成傳媒關鍵概念這本書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