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帆過盡 推薦序4篇/康寧祥、俞國基、陳永興、李筱峰

推薦序1
見證歷史鉅變的新聞工作者/康寧祥

康寧祥先生為台灣腋黨外夜領導人之一,歷任台北市議員、立委、監委、國防部副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現為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老友,王伯仁君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裡說: 腋在省議會採訪二十餘年……,從最年輕的記者,跑到快成為『老賊』的資深記者;從最『熱鬧』的第六屆跑到凍省,曲終人散最『稀微』的第十屆夜。腋二十多年政治記者的生涯,等於所有的黃金青春歲月,都在省議會議事堂那圓型金黃色屋頂下度過。

第六屆省議會是在1977 年11 月19 日全台縣、市長和省、市議員投票日,伴隨在「桃園縣中壢警察分局」的大火中產生。1998 年12 月19 日是台灣省政府和省議會凍結的日子。在這段期間台灣社會和政治結構引起一場驚天動地的激烈變化……

一、第六屆省議會選出77 位省議員,有21 位非國民黨人士,其中有林義雄、張俊宏、周滄淵、邱連輝、張賢東、陳金德、蔡介雄、傅文政、趙絧秀娃、余陳月瑛、何春木、林樂善、黃玉嬌、蘇洪月嬌……等14 位屬腋黨外人士夜。從這一屆開始省議會議事堂大門前,那對議壇守護神腋閉口的獅子夜突然開口了,而且大聲的怒吼,發出民主之聲。

二、國民黨腋轉進夜來台後,經過耐心的培養和長期編練執政隊伍,蔣經國終於在1972 年入主行政院。在他掌政下,為了強化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蔣先生拉拔了第一批台籍政治領導菁英,這一批是歷任省主席的謝東閔、林洋港、李登輝和邱創煥。

伯仁君,以他銳利的觀察,用輕鬆簡潔的文筆,從他們的政治性格、農業政策各方面和喝酒的能耐,做了幽默有趣比評。

三、宋楚瑜做兩年多的省主席和四年省長,日夜匪懈,每天平均跑400公里(包括坐直升機和行政專機)。六年下來估計跑了100 萬公里,幾乎繞了地球25 圈,但省級政府和議會最後凍結了。真是腋八千里路雲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夜。伯仁君有點感傷的這麼形容。

四、蔣經國問省主席邱創煥:為什麼監察委員選舉要用錢買票?邱創煥怎麼回蔣經國的話?蔣經國是假仙還是真憨?伯仁君有詳細的形容和內幕分析。

五、林義雄滅門家血案,當年省警務處刑警大隊長(即刑事警察局局長)曹極,在省議會民政委員會答覆議員質詢時說:林家血案的破案率,有「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

這個答詢轟動全台,請閱讀伯仁君的獨家報導和分析。

六、「戒嚴百分之三而已」,省主席林洋港在省議會省政總質詢中做這樣的答覆。洋港仙不知傷了多少知識分子的心。
伯仁君對林洋港先生有很深入的分析和批評。

還有連戰的500元便當和他的辦公室主任朱婉清、落跑的伍澤元和清廉勤政的林將財等。篇篇精采,讓讀者手不忍釋卷。
伯仁君二十幾年來在台灣省政勤奮盡責的新聞工作生涯,以敏銳而明晰的觀察,簡潔而輕快的筆觸,報導眾多省議會和省政府發生的事件和當時政治、社會問題的辯論,更關切社會大眾的福利權益,可說是一位「社會、國家、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無冕之王。

伯仁君,我以你為傲!

推薦序2
小中見大之作/俞國基

俞國基先生為新聞界資深報人,現為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

歷史的功能是提供後世作為處世、做人、治國、平天下的借鑑,換句話說,就是從歷史中尋求歷史的教訓。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治史的態度,就是以上述的理念去追索歷史的實相,供後世思索參考。他認為,愈是近世的歷史,儘管史料多如牛毛,而真相愈難呈現,其故無他,因為只要當事人或與當事人有關連的人尚在人間,則歷史真相便更撲朔迷離,很難還其本來面目。套句平劇腋蘇三起解夜中戲詞: 腋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到底誰公道,只有天知道夜,就是由於公道難明,凡是尚未經過沉澱的史事,任何歷史學家,都不敢輕易下筆論斷。

胡適先生一生鼓勵各行各業的菁英多寫傳記,多寫回憶錄,多發表日記,多發表書函。他認為,我們這一代雖不可能完成一部當代的歷史~那是後人的工作~但盡力提供正確無誤的資料,卻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聞是明日的歷史,但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很清楚,每日高達數萬字的新聞,不過都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斷爛朝報,不僅錯誤百出,甚至事件的起因線索與事件內在的精神,以至對後世的影響,大多付之闕如。新聞如沒有整理爬梳與詮釋的加工處理,那只是堆在屋角中的破爛報紙,而精彩的詮釋便如仙女手中的魔杖,點到之處金光四射、眩人耳目。王伯仁君的《看千帆過盡要要一位省政記者的憶往》一書就是以他的魔杖所點化出來的當代歷史吉光片羽,是從新聞中提煉出來的菁華,是史實的見證。因為除了他的所見所聞,他的思考與意見,才是最寶貴的腋史識夜。

王伯仁君從事新聞採訪二十餘年,全部的時間都以省政新聞為主軸。從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台灣民主運動萌芽,省議會就
是民主的搖籃,是反對運動的發源地,而中樞所在地的台北,反而成了被革命的對象。現在年輕一輩鮮少人知道今日檯面上的許多民進黨的前輩,都是從省議會中打拚起家;當年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行事、談話、理念,對後來繼承衣缽的政壇俊彥,產生了極重要的感化作用,其中最典型者乃是林義雄先生。所以台灣省議會最輝煌的十餘年新聞紀錄,必然是後世研究台灣民主發展史的重要見證。而伯仁君的這本書也許可稱之為腋省政外史夜,也是後人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伯仁君的文體不採司馬溫公的編年體例,倒頗像腋通鑑記事本末夜體,切一個片斷、選一個人物,或擷取某人或流行的一句話,再引申發展,生動有趣、意境雋永,發人省思。我想引用腋細胞切片夜為喻,切片者,取人體組織中一毫米大小的細胞,在顯微鏡下,有無癌魔,立現原形。伯仁這部書的每一篇章,都可視作是一塊切片,或許小得肉眼無從辨識,惟一經王君的染色放大,則可看到全身的病變,這項工夫非經數十年的腋修為夜何可臻此火候。例如他在〈聚英亭小記〉一章中,便藉著一小小佛亭看盡省議會的盛衰起伏,再引劉炳偉議長所撰對聯: 腋聚散無常四大偶合當願珍惜難得因緣;英靈不遠五蘊本空何妨廣種無邊福田夜,既感嘆省議會腋俱往矣夜的人間無常,也隱含了無限禪意。

這本書看起來雖是點點滴滴的瑣事,實則每一篇章都是意味雋永可供深思的歷史小品,但也是一本小中見大之作,若非胸中有丘壑、且具史識的高手,何能有此佳作?

推薦序3
四十年不移的執著/陳永興

陳永興醫師在大學時代即開始關心台灣民主運動,連貫腋黨外夜老中青三代,綠色陣營無人能出其右,可謂民主、人權重要承啟推手

我認識王伯仁君,是四十年前就讀大學時期,參加全國司法研習營的活動開始。當時我就讀高雄醫學院,他在成功大學就讀,那次活動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了就讀台大法律系的陳玲玉和洪三雄。在那時候,我們都在自己的學校裡頭主辦學生刊物,而台灣正值退出聯合國風雨飄搖的衝擊之際,各大學校園也掀起了校園民主化爭取言論自由開放、大學生熱烈關心國事,探討台灣前途的氛圍高漲。我們在各校園的社團中,較為活躍的學生也互相串聯、相互鼓勵和互相支援,可以說是1970 年代台灣學生運動的參與推動者。

在當時,台灣社會還處於戒嚴時期,和所謂白色恐怖時代,當然我們在學校中也深受訓導處和教官、安全人員和國民黨部的箝制。幾乎所有參與校園學運的帶頭學生都會受到記過、退學或甚至被情治單位約談、逮捕的命運。伯仁君在成大的幾位同學、好友也難逃身陷囹圄的遭遇,當時K 黨曾要求成大將他退學(大四下學期),校長倪超不允,伯仁才能安然畢業,感念倪校長一輩子。而我自己也因辦刊物拒絕將稿件送審,而被記二支大過,面臨退學的壓力,可以想像年輕時期,我們就已經埋下了反抗威權體制、爭取民主和言論自由的種子。醫學院時期的我,因為常在報章雜誌寫稿,例如當時的《台灣時報》和《大學雜誌》,所以認識了俞國基先生和陳冷女士夫婦(當時任職於報社)。而伯仁君當兵退伍之後,會進入報社工作,就是我幫
他介紹給俞國基先生的;而在大學雜誌認識了陳少廷、張俊宏、許信良先生等人(當時大學雜誌主要負責人),也結識了李筱峰君(當時在政大讀書,因寫文章發表於《大學雜誌》,致被政大退學),從此大家成為數十年的志同道合戰友。後來我介紹筱峰到康寧祥先生創辦的八十年代雜誌社任編採,這些都是三、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後,我一方面從事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一方面繼續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與人權、文化、社會改革,扮演了許多角色也轉換過許多工作和職務。而伯仁君較幸運的是,一直在報界服務至退休,他能長時間擔任政治記者從事言論工作,發表文章針砭時政,並能近身觀察到台灣政治、經濟、社會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變遷,也算是很值得慶幸和難得的機緣。我自己因為陸續發表文章並出版過幾本著作,所以常鼓勵他應該出書,將他在省議會、省政府二十多年採訪所觀察到但未能順利發表的文章留下紀錄。因為過去三、四十年,正好是台灣社會經歷重大改變的時刻,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巨大的突破與進展。這當中他作為一個媒體輿論工作者,有機會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比一般人更清楚看到一些內幕或真實,當然有責任為台灣歷史
和社會留下第一手資料和報導,所以我期待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特別是他退休後更有時間寫作和整理文稿,我幾乎每次碰面,就催促他務必完成此一非常有價值的任務,才不會年老體衰之後空留遺憾,但他總推說忙著種樹和有機蔬菜而不果。近一、二年來,或許靈光閃動,才真的開始寫了起來。不寫則已,一寫約寫了二十六萬字,欲罷不能,讀者有福了。

盼了好久,終於看到伯仁君要出版這本文集,從書名就可約略推測這本書的澎湃內容。我相信這裡面有許多外人無法想見的新奇內容,會讓人驚豔。許多已成為歷史的資料,會讓人發現獨特的新意和恍然大悟。作為資深媒體工作者的伯仁君,沒有忘記學生時代的初衷和熱血理想,四十多年來能夠維持台灣知識分子的風骨。我樂於見到本書的出版並為之序,就請讀者共同來欣賞伯仁君的心血之作。

推薦序4
李筱峰序/李筱峰

李筱峰先生為台南麻豆農村子弟,原就讀政大教育系,課餘常投稿文章刊載於腋大學雜誌夜,因而在大三時遭政大退學。後轉入淡江大學歷史系畢,及獲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進世新大學任教二十三年,現轉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台灣文化及歷史研究。

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不見得比那些被譽為腋太史簡夜、腋董狐筆夜的制式官史沒有價值。親歷天寶舊事的白頭宮女,說起陳年往事,可能更貼近史實、更入木三分。

吾友王伯仁先生,一位在台灣新聞界幾乎無人不知的資深記者,在腋退而不休夜之後,開始反芻他二十多年的記者見聞,寫下了這本見聞回憶錄。我身為歷史研究者,職業與身分的敏感度告訴我,收在這本書的點點滴滴,一定比白頭宮女話天寶,更活潑、更貼切、更具史料意義。新聞記者與歷史學者在性質上有著很微妙的異同關係。相同的是,他們都在記錄事情、分析事情;不同的是,新聞記者所記錄和分析的,是當下的
時事,歷史學者研究的對象則是過往的事情。而今天的時事(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今天的歷史,則是昨日的時事(新聞)。西方史家曾說腋歷史是現在和過去的不斷對話。夜司馬遷也強調腋通古今之變夜。可見新聞時事與過去的歷史密不可分。更何況新聞記者出身的伯仁君,以其記者經驗回顧過去的採訪見聞,其史料意義自不待言,提供給今日時事之參考價值,更不言可喻。伯仁君說得好: 腋筆者雖然不是『史官』,但工作性質也與古代史官有些類似,儘量要把事情的真相記錄下來。

伯仁君於1977 年進入台灣省議會擔任駐會記者,直到1998 年凍省後,內調報社做核稿工作。他進入省議會開始採訪新聞時,正是台灣的工商業開始起飛之時。而在那個國會由不經人民改選的腋老賊夜把持的時代裡,省議會是台灣政治的中心。誠如伯仁君自己所說: 腋自己也沒料到,可以在當時是政治新聞焦點所在的省議會,前後擔任二十年的駐會記者。在同一個位置,坐壞了四、五張籐椅和牛皮椅,也曾調省政府各廳處『巡迴』採訪了三年。遙想當年,初去省議會採訪時,幾乎是最『幼齒』的,不知不覺中,猛然發現自己居然已經成為省議會記者中的『老賊』。當年在省議會會場擔任服務員的小妹們,後來多位都已當上『阿嬤』,這使我相當悵然。剛好又逢『凍省』,我從有省議會和省政府,跑新聞跑到都沒有了……夜。現在這位
新聞界的腋白頭宮女夜,以台灣省議會和省政府的遺事為題材,話說重頭,敘舊補遺,不僅可以藏諸名山,更可傳乎其人。

記得中國五代後周有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一書,記載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宮中逸聞遺事,以及宮內外的風情習俗,如:鬥雞、肉陣、肉腰刀、鳳炭、樓車載樂等荒淫事。而我們這位新聞界的白頭宮女伯仁君,則為我們記錄當年官場上的逸聞遺事,黨政要員或省議員之間的送往互動、言行心態、恩怨情仇、分合心結……,是一部充分曝露中國式政治文化的腋官場現形記夜。

更難得的是,伯仁君持平論述第六屆到第十屆台灣省議會目前所謂之藍綠陣營的腋鬥爭夜,可說是台灣民主化進程不能或缺的一頁歷史。沒有省議會反對力量的如縷不絕,就沒有美麗島事件和民進黨的成立,更不用說後來的政黨輪替。

具體而言,台灣能有今日民主制度的成就,許許多多當年腋黨外夜省議員的腋打拚夜,絕對是功不唐捐。例如沒有腋五龍一鳳夜,台灣只剩國民黨一言堂;黨外沒有以省議會為軸心,就營造不出腋美麗島政團夜,進而因美麗島事件的犧牲,喚起民眾的覺醒;沒有14 位黨外省議員集體辭職事件,就引不出後來的修憲、凍省。凡此種種,乍看幽微,實則炯昭。伯仁君以點滴方式記錄之,或評論之。每篇雖獨立成篇,卻又脈絡相通,大局躍然而出矣!例如:

有台灣第一紳士之稱的林獻堂先生,為何當省參議員數月即辭職?晚年為何遠避異國,拒不歸台?

總額達千億元以上的所謂腋勞軍捐夜之來龍去脈如何?為何沒有進國庫而由婦聯總會、國防部總政戰部及國民黨分贓?
腋現代吳鳳夜是何許人也?他指誰是腋出草人夜?

當年一般國民黨籍(和黨友型無黨籍議員),每次選舉下來,大概要花多少錢?

為何當年只要是國民黨籍的候選人,縱使很優秀,不花錢是很難當選的。反之,頂著腋黨外夜招牌,選舉不用花大錢,甚至有腋盈餘夜?為何腋選舉要花大錢買票,成了國民黨候選人的『原罪』夜?

何以蔣經國要問: 腋為什麼監察委員選舉要用錢買票?夜(1987.1.21)?

為何關中當年代表國民黨與黨外溝通,卻溝通出了美麗島事件?關中在此事件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態度又是如何?

當年關中操盤的監委選舉,有金額龐大的腋統收統支夜的策略,這是怎麼回事?

到底連戰與伍澤元之間那筆被連戰忘記的三千六百多萬元不明借款,又是怎麼回事?那會是社會上傳言的合作腋炒地皮夜的錢嗎?

吸血鬼高利貸單純是黑社會的滋養泉源嗎?有沒有白道(檢、警、調及法官)摻一腳, 腋黑白合作夜呢?當今社會常發生腋舉家燒炭自殺夜的人間慘劇,何以致之?

以上不勝枚舉的疑問,都在王伯仁先生的回憶中,一一呈現其輪廓。

然而,畢竟伯仁君當年駐台灣省議會及省政府的採訪期間,正值充滿政治禁忌的戒嚴時代,也涉及政治人物的隱私,使他們當時在下筆時礙於現實環境而無法暢所欲言。誠如伯仁君所言: 腋有的事情在發生當時,或因種種原因而無法見諸報端,事實上至今還留存我的腦海中。夜腋所以當時(1978年)的政治記者,有一招『曲筆』的做法,即不直接挑戰新聞『紅線』,而是婉轉繞道而行,可見當時任政治新聞記者之難為。夜如今事過境遷,台灣已民主化,伯仁君也無現實壓力,因此,至今還留存在他腦海中的往事,伯仁君以腋不虛美,不隱惡夜的實錄精神,話說從頭。

這部書不是王伯仁先生的自傳,而是回憶式的紀錄。回憶錄很類似自傳,惟自傳側重以作者個人為重心;而回憶錄(memoir)是個人以其經驗和觀察寫出來的歷史記述,側重在外界事件上。回憶錄作者通常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或觀察者,其主要目的在描繪、解釋這些事件。回憶錄及自傳經常是歷史研究者用來作為了解歷史真相、解釋歷史原由所要參考的重要史料。伯仁君這部著作,正是這樣一部具有高度史料價值的回憶錄。我在研究所開有腋戰後台灣史專題夜的課程,我會將這部書列為研究生必須參考的著作。這是我在伯仁君這部大作付梓之前,有幸先睹為快,忍不住要急著透露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