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體之力,將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南部縣市,集結出一個地毯式的影像紀錄。報導的內容完整,影像編選面面俱到,幾乎每一幅影像都具有力道或可看性。」
                          -第九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新聞攝影獎評審

  即使已經過了一年,中央通訊社攝影組組長蘇聖斌談起八八風災採訪經驗,他還是必須摘下帽子調整情緒,才重新戴上,他緩緩地說:「如果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很多時間、地點,你真的很難、很難按下快門。」

傾聽 比主動採訪獲得更多

  蘇聖斌說,他在新聞現場並非隨時拿著相機到處拍照:「很多時候…我寧願放下相機陪居民聊聊天、安撫他們、回答他們的疑問。」「記者如果只是把居民當成新聞競爭下的產品,那很難延續這份工作。」當時新聞焦點集中在東部,但南部山區因天候惡劣,狀況尚未明朗,中央社團隊必須靠軍方協助才能在暴雨中進入採訪,「當時資訊一片混亂,居民只能透過我們,了解外面的狀況。」

  這次採訪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居民撤離時透過直昇機的窗子看到大地,紛紛騷動起來,但旋即陷入長達20秒的沈默,突然間,有人開始啜泣,「這是他們第一次從空中俯瞰自己的家園,想不到是在這種情況下。」

集眾人之力 建立影像完整性

  蘇聖斌表示:「災區太大,記者卻有限。」「我們能作的,就是將更多資訊、新聞畫面帶出來,資訊愈多,愈有助於外界掌握狀況、協助救援。」

  他接著指出,這次中央社團隊參賽作品,優點在於先匯集了眾人採訪成果,再從中抽取出災情、救援與重建三大軸線:不只呈現洪水與斷橋,還捕捉了民眾的現場情緒;此外,救援進展和漫長重建,更不能被社會所忽略。他認為,讀者透過〈惡水〉系列作品,就能掌握整個災情演變的時間軸線,而不僅僅只是了解災難當下而已。

  「像這麼重大的災難事件,沒有一個記者能兼顧所有環節」,他表示,團隊裡每個人都能拿出足以參加攝影比賽的優秀作品,也能完整呈現某一面向,但中央社卻選擇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兼顧新聞的完整度。他還提到,為紀錄重建過程,「當很多媒體都已陸續撤離災區,中央社是所有從北部南下的媒體中,最後一個離開的。」

為了搶快、搶獨家 卻犧牲了新聞的精確性

  蘇聖斌指出,重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內,記者們不只要想盡辦法克服惡劣天氣進入災區採訪,還要在深及膝蓋的爛泥中長途跋涉,才能將成果帶回媒體中心;有時候為了搶快、搶獨家,可能因此犧牲報導品質。

  「這時要求新聞精確性的確很困難,但中央社會告訴記者們,『新聞』求的就是精準與正確,否則影響的會是民眾知的權利,和媒體自身的信譽。」

  「說穿了只是一張照片 卻能夠觸動人心」

  被問到一張好的新聞攝影作品,該具有什麼樣的標準?他謙虛地說,每個人標準都不同。不過他認為,好的新聞圖片可以兼具視覺性、藝術性,和新聞性。除了吸引讀者的目光、即時記錄當下最真實的狀況、還可以「點出(文字)新聞裡的梗」,「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照片能夠觸動人心。」

  蘇聖斌指出,「與其跟著當下的新聞爭議點走,中央社會更希望能把握時間點,負起記錄重大事件的責任。」「所以我們取判斷是否值得報導的標準在於:某件事過了十年後再回頭看,這些當下的記錄依然有價值。」

攝影記者要走在時代的尖端

  「有些人會覺得採訪重大事件很麻煩,可是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他認為,好的攝影記者不見得每張照片都非常優秀,但能把握重要時刻,讓影像呈現一次到位,因為錯過時間,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此外,蘇聖斌表示,一個優秀的攝影記者要能與時俱進,例如當攝影器材技術門檻降低之後,應更加專注在影像的新聞性;平日多多涉獵不同領域,學習用影像深入淺出地表達事件。他期許自己能走在時代的尖端,用作品帶動更多人對議題「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