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九日、十日為紀念1971年410保釣遊行四十年,世新大學偕同中華保釣協會及清華大學舉辦「保釣四十周年-理想還在召喚」大會。為期兩天的活動結合晚會,目的在傳揚保釣精神:理想與行動。活動廣邀各界重要相關人士與談分享經驗,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現任世新客座教授)表示期望藉由這次活動讓四十年前的「老保釣」與新世代的「新保釣」能在這次大會中彼此交流,建立出一個嶄新的連結與里程碑。

  針對這次大會,林孝信強調回顧保釣四十年,其意義不在於緬懷過去或是自我表揚,而是期望保釣歷史的真實面目能夠被台灣社會所了解,最終能把保釣的火種延續下去。中華保釣執行長黃錫麟也認為,藉由了解保釣活動的歷史也能見證台灣社會改造的歷程。屆時參與來賓大多當時於世界各地關心保釣活動並實際參與遊行聲援,也為社會帶來許多實際的鼓吹力與影響力。林孝信認為透過這次活動聯合全球愛國華人來製造一些壓力,必能產生一些改變的能量,此外他強調,本活動籌備已久,雖現在日本遭遇天災,但活動仍要如期舉辦,這是因為「該做還是要做」。

中華保釣協會執行長黃錫麟

  保釣活動廣義可從1971延伸至1976年,然狹義而言,狹義而言從1971年1月,二千五名中國留學生於聯合國總部外舉行保釣示威,掀起全球保釣浪潮。4月的另一次遊行促使保釣往深刻發展,6月美國將釣魚權轉交至日本,台灣有了一次示威遊行,最少有台大、政大、師大與清華等校參與,然僅有台大學生獲准走出校園(雖後來被載至美國大使館前),然而也激起了一股愛國與奉獻的思潮。

  林孝信表示保釣運動的影響既廣且深,當年在美國的留學生受到校園中反戰思潮的遊行活動洗禮後有了全新的體驗,也在一次次保釣遊行中一再省思社會與政治的真相,探索主體與理想價值。林孝信也強調雖過分理想化無補於事,甚至還會帶來災難,但是過度的現實化也同樣有問題,二者不可偏廢。

                           世新客座教授林孝信

  保釣活動整體來說有三大目的。首先是政治方面,它引起了人們注意到日本意圖霸占釣魚台列嶼,避免台灣領土在不知不覺被日本侵占,同時也喚起人們對日本與美國霸權的認識,這部分在會談中會有論題專述;其次社會方面,保釣活動也促使了原被侷限在象牙塔的台灣學生開始關懷周遭事物,並進一步體認到服務社會,改進社會的重要性,如當時台大學生提出「百萬小時奉獻」的宣示,皆為日後台灣社會蓬勃興起的各種社會運動埋下種苗。最後是教育啟蒙層面,保釣運動廣泛地引起參與者的自我反思、學習批判能力、體認社會實踐的必要性,這樣的影響極為悠遠。關於保釣歷史與社會意義的探討,亦在論壇講題中,大會將邀請南方朔、蔡詩萍、黃孫權及錢永祥等四位進行討論分享。

  林孝信認為,保釣活動在台灣近代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然長期以來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這是值得去深思與反省的問題。因此正值保釣運動四十年之際,希望藉由回顧與紀念此歷史事件之餘,也希望能再次激起大眾對社會關懷的熱情與追求理想的意志,打造社會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