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撤退時,我的母親獨自帶著四個孩子從大陸來台,父親仍留在大陸負責指揮青島大撤退,半年以後才來台,但因積勞成疾,幾年後就過世了。初中時我念北二女,母親為了謀生而到員林實驗中學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工作。那時候我就學習獨立,知道讀書要靠自己。我一生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母親,她給我們很大的自由空間。從小我就很喜歡看小說、看電影,在員林時我看了很多小說,而電影院是不清場的,所以有的電影我會連看好幾遍,母親也沒有阻止我。

照片來源:費重明攝影

人生第一個大挫敗

  高中我念北一女,因數學不錯,就念甲組,結果大學聯考卻落榜,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大挫敗。受到這個奇恥大辱,我回到員林,每天躲起來看小說。後來我自己反省為什麼會落榜?原來我因為數學不錯,就覺得應該考甲組,其實我不喜歡物理、化學那些呆板的東西,那不是我的興趣,念得很痛苦。所以第二年我改考乙組,結果輕鬆考上成大外文系。

  大四時又開始徬徨了,不知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什麼人可以諮詢。由於我大三時曾修過新聞英文,所以我去找在《中華日報》當編譯的朱老師訊問。我跟朱老師分析自己的優缺點:我很有好奇心,可是很害羞,這樣可以做記者嗎?朱老師說害羞沒關係,我可以做內勤編輯的工作。因此我想到美國念新聞,申請了三個不同的新聞系,結果三個都錄取了,該如何選擇呢?那時候我讀到作家聶華伶寫的文章,回憶她在愛荷華州的生活,那兒有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和草原,很讓人嚮往,所以我就選愛荷華大學了。那時家裡沒錢讓我出國唸書,結果母親賣了首飾,又借了一些錢,才籌措了一個學期的學費,我就搭貨輪去美國了。出國時全家哭成一團,不知何時才會再見面。

人生第二個大挫敗

  我坐貨輪到美國的西雅圖,離開學還有一個月,就找了一個baby sitter的臨時工作,也就是台傭,賺了幾十塊美金,一個月後坐灰狗巴士去愛荷華大學。到了那裡別人聽說我要念新聞系,都勸我轉系,說我一定念不出來,就算念出來也找不到工作(那時沒有留學生回國的)。果然,上採訪寫作課第一堂就遇到老師給下馬威。那時正是越戰打得熱烈的時候,老師要每個人去訪問五個陌生人談對越戰的看法,在課堂上寫出一篇報導來。那時我打字又慢,沒寫多少,下課時間就到了。結果那個報告我得了個F,這是我人生第二個大挫敗。

  到了第二學期情況漸漸好轉。由於我必須賺自己的生活費,所以要找打工的機會。那時學校有駐校作家,我就申請幫學校採訪這些作家,跟著他們到處走,把採訪心得投稿到當地的大報,竟都蒙刊登。二年後順利念完研究所,成績不錯,文字報導和新聞攝影都有得獎。

  畢業後我找到《費城詢問報》實習的機會,離正式實習還有三個月,該做什麼呢?我看到當時皇冠雜誌裡有留學生文學,可是都是描述一些悲慘的生活,在中國餐館打工等等。但我翻閱名人錄,發現其實很多華人很有成就,但很少人知道,所以我就寫信給皇冠社長平鑫濤,問他要不要刊登名人採訪?他們就給我開了個「中國人的光輝」專欄。其中我最自豪的就是訪問到張愛玲女士,這是空前絕後的,以後再也沒有人訪問過她。我和她談了三個小時,給我很多啟發,例如她說:「作家應負責任,讓你的作品能讓人了解,要深入淺出。」「人生是樂不抵苦,但生下來就要好好活著。」我後來常常想起她說的話。

找到自己的優勢

  我在《費城詢問報》時,先做內勤編輯,但表現並不好,後來我就申請做記者。我試著分析自己的優劣勢:一般人認為做記者比較難,做內勤編輯比較容易,可是我想想做內勤比的是對當地文化和語言的了解,這是我不行的;做外勤記者靠的是觀察力和問問題的能力,而寫作用的語言簡單就好,不需要太艱深,這些是我的優勢,我就去做記者,寫一系列華人的報導。

  在《費城詢問報》做記者兩年後,我深深覺得記者應該報導自己最關心的事情,所以我就決定回國了。剛開始在美國新聞處工作,1970年開始在政大新聞系教新聞英文和新聞攝影,也開始擔任合眾國際社駐台記者。

  在合眾國際社的工作很穩定,但後來台灣的國際處境日益艱難,有一位《紐約時報》記者跟我說:「美國一定會承認中國的,台灣還能不發聲嗎?」為了讓國際了解台灣的情形,我決定加入《紐約時報》,同時也兼《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

  《亞洲華爾街日報》是個財經報紙,雖然我沒有念過經濟,可是我可以為他們工作,因為他們要的是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報導。那時我就在想為什麼台灣沒有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財經雜誌?在1981年,我就和高希均、王力行共同創辦了《天下雜誌》。高希均是經濟學家,他本來希望辦一本以學者專家為主、傳統的雜誌,可是我希望辦一本以記者報導為主的雜誌。但根本沒有記者要來,我只好從我的學生下手,有一些是有新聞經驗的,還有應屆畢業的更好,大家一起來辦這個雜誌。現在天下雜誌群有兩位雜誌總編輯、兩位出版總編輯都是政大新聞系畢業的。

興趣要自己去找出來

  《天下雜誌》創辦五年後,《遠見雜誌》成立,兩個團體就分開了(註:《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是一個集團)。二十九年來天下陸續創辦了其他刊物,員工也增加很多。可是到目前為止,哪些人會留下來?我發現是那些有記者特質的人,就是有好奇心、喜歡追求事實真相、喜歡分享、有正義感、希望推動社會改變。同時他也喜歡閱讀和觀察,會傾聽、思考、分析,並用心去感覺。一個人做有興趣的事,會事半功倍。能力可以培養,但興趣、性向卻是自己要去努力找出來的。

  《天下雜誌》創辦至今二十九年,從來沒賠過錢,今年業績也比去年好。最近有一位英國衛報記者問我為什麼?我的答案他可能無法理解,就是positive的態度。基本上國外認為新聞媒體的角色是監督社會,可是我覺得媒體應該還要為社會提供積極、有利有益的報導,也要像一個探照燈,照在有希望的地方,給社會指引出方向。我的理念是媒體要有誠信的價值觀、國際觀、積極正面的態度、和深入淺出的報導方式。我是這樣相信,就像有一首歌叫做I believe,我很慶幸現在在天下是We believe.

  最後我有三句話要送給年輕的朋友:

第一,認清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每個人都可以在天上找到一顆屬於自己的星星,也可以在地上找到自己有發揮的地方。
第二,不要怕失敗,跌倒了要自己反省再站起來。聽內心的鼓聲,走自己的路。
第三,有舍我其誰的精神。有人說現在媒體經營環境艱困,但三十年前也是一樣艱困,如果你不跳進去,環境會自動改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