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台中市著名地下電臺「海洋之聲」負責人張志梅早早來到台中市二二八公園。當晚,民進黨在這裡舉行挺扁晚會,「海洋之聲」負責協助動員。去年「海洋之聲」因為無照播音,曾遭到臺灣NCC(通訊傳播委員會)沒收播音設備。

  時隔一年,NCC強拆該台電波發射基地的措施並未奏效,「海洋之聲」的影響也未減少。張志梅驕傲的告訴媒體,NCC是「違憲怪獸」,若NCC還有動作,他要率眾拆掉NCC,以此恢復本土價值。

  如今,像「海洋之聲」這樣的地下電臺,全台總共有兩百多家,數量已經超過合法電臺的172家。堂而皇之的非法地下電臺大行其道,恐怕全世界也只有臺灣才看得到。

  地下電臺可說是臺灣政治對立產生的獨特文化,它在政治敏感時刻掀起的波瀾不可小覷。和早期扮演的「民主先鋒」角色相比,現今的地下電臺,大多數淪為民進黨的競選工具,讓人不勝唏噓。

非主流媒體 打破國民黨媒體霸權

  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政府對言論掌控極為嚴格。因此,島內不少傳播學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地下電臺,是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扼殺媒體自由。特別是政治對廣電媒體的不當干預,頻率資源分配不公,早已不符實際需要。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翁秀琪之前在接受《新華澳報》訪問,有關於台灣地下電台議題時曾提及,「有主流媒體,才有所謂的地下媒體,更由於主流媒體無法滿足大眾的需要,才會造成地下媒體的蓬勃發展。」

  1990年代初,臺灣黨外運動蓬勃發展,不過國民黨依然處於媒體優勢的地位,其建立的媒介王國一向有恃無恐。民進黨等在野黨選舉時往往處於劣勢。為了讓更多的民眾聽到自己的政見,他們紛紛設立地下電臺,號召民眾為自己投票。

  1991年,「講古名嘴」吳樂天成立「民主之聲」電臺;1992年,張俊宏為立委選舉成立「全民電臺」。二者開啟臺灣地下電臺和政治結合的先例。此時的地下電臺,帶有一種政治反對者「秘密傳播」的形式,主要為選舉造勢。

  1993年,地下電臺「臺灣之聲」開播,並且首次成功借助「議題抗爭」塑造出電臺風格,走出單純作為選舉造勢手段的附屬風格。「臺灣之聲」首期便以「出租車第三責任險」、「公車票價調漲」等議題支援弱勢群體。

  1994年成立的地下電臺「寶島新聲」及「綠色和平」開播,二者聲稱走新聞和文化專業路線。其中,「寶島新聲」發展成為社會運動、弱勢團體的發聲電臺,並以這些團體的議題與人員為節目主要構成元素。

從政治到文化、弱勢 地下電台擴影響力

  這個階段的地下電臺,不再是反對者的秘密傳播工具,議題也更加多元化,不僅僅作為選舉工具,也注重社會公益,甚至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此外,大部分地下電臺都以閩南話播音,宣傳本土情結,電波動員的群眾運動成了街頭抗爭的新主角。1994年12月,臺灣縣市長選舉和省長選舉期間,地下電臺聯手為民進黨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動員,其作用首次得到充分展現。

  官方的媒體霸權,固然是造成地下電臺蓬勃發展的主因,地下電臺的清新的風格則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大多數地下電臺節目以新近發生的重要新聞為重點,並由主持人率先發難,嚴厲批判社會的種種不公現象,矛頭針對國民黨黨內的權力鬥爭、腐化等問題。這些言論在合法電臺裡幾乎聽不到。

  主流媒體節目僵化,無法吸引受眾,而地下電臺首創的call in(電話連線直播)節目,則改變了臺灣的媒體生態。在call in目中,聽眾傾聽彼此意見,弱勢團體也找到宣洩管道。地下電臺節目主持人風格自然、幽默風趣,只負責穿針引線,不引導聽眾的意見,讓聽眾在收聽地下電臺節目時,像與鄰居間話家常。二者相比,顯然地下電臺更受歡迎。

  長期研究地下電台的台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蔡慶同表示,早期反對運動的動員策略有「黨外雜誌」和「群眾運動」、「地下電臺」三種。1970年代,推動民主為己任的「黨外雜誌」最為輝煌;1980年代末,則以「群眾運動」為代表,宣傳本土意識。

  不過這兩種策略參與成本都很高,地下電臺因為架設成本低、滲透性強且具高度動員力量,解決了成本難題。此外,地下電臺的影響力還可以擴散至女性等群體,call in模式更具互動性。

  「早期的地下電臺可以挑戰媒體霸權,為弱勢群體發聲,同時這也是本土勢力的一種訴求,他們期待公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地下電台)對民主的發展有正面的作用。」

319槍擊案風暴 引發管理難題

  臺灣地下電臺最大的「動作」,恐怕當屬「319槍擊案」期間的挺扁風波。2004年3月19日,陳水扁遭槍擊後,事情經地下電臺全台強力放送,令選情一夕丕變。

  當晚,台南的地下電臺幾乎全部出動,徹夜聲嘶力竭地高喊「阿扁是在幫臺灣擋子彈」等等;有的電臺主持人極力鼓動聽眾打電話進去,痛罵泛藍候選人以及支持者。有不少輿論都認為,陳水扁在選戰一路頹勢之下竟成功翻盤,地下電臺功不可沒。

  無獨有偶,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民進黨候選人陳菊在競選活動即將終止之時,突然指稱國民黨有買票嫌疑,這即是當時的「走路工事件」。地下電臺立即展開宣傳攻勢,原本對民進黨感到失望的基層選民又被鼓動出來,同樣也影響了選舉最終結果。

  當時,藍營民眾將敗選原因歸咎於中、南部地下電臺散播不實言論,要求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全面取締。事實上,在2004年選舉時,國民黨也買下不少家地下電臺時段,為連戰、宋楚瑜助選。時任國民黨青年團長的立委林益世,也成立「先進傳播通訊科技與管理協會」,收編了約數十家地下電臺。雖然親藍地下電臺數量遠不如綠營,但如同政治上的藍綠對立,地下電臺也出現藍綠分裂現象。

  地下電臺的管理問題遂浮出檯面,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主管部門的當務之急,有關地下電臺議題也成為朝野攻防的重點。此後,扁政府新聞局多次表示,根據《廣電法》規定,「去政治化」是非法電臺申請合法化能否核准的一個指標,如果這些電臺真的淪為政黨工具,將無法通過合法化申請。

取締地下電台 藍綠無共識

  地下電臺業者則向前總統李登輝大吐苦水,要求代為請命,台聯黨和部分民進黨立委即在立法院力挺這些業者。時任電信總局局長的簡仁德表示,因為地下電臺業者透過立法院和監察院陳情,除非干擾飛行安全、通訊和合法電臺,否則不會立即取締。

  同時,國親立委在立法院要求內政部積極取締違法地下電臺,當時的內政部長余政憲表示,取締工作主要權限不在內政部,但若有需要,願意請警政署電信警察隊全力配合。

  顯然,在取締地下電臺問題上,藍綠無法達成共識。主管機關分立、法規制度未稱完備,加以政治因素的介入,地下電臺問題困擾主管機關多年,始終難以根本解決。位於臺北、台中等國民黨執政縣市的地下電臺,經常被當地主管部門查封,而台南地區的地下電臺則高枕無憂。

  台南地下電臺「大興廣播電臺」負責人林瑞明對此頗有心得,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政治癒亂、藍綠對立愈激烈,募款愈多」。雖然當局經常有查封行動,但他說「政治電臺不會垮」,一方面,查封大多數只是形式;另一方面,查封後,綠營人士和支持者一定會自動捐款,且捐款所得一定超過被查封的損失。

  由此可見;有「政治」的一天,「地下電台」常也就有「生存的空間」。若再行開放155個頻道,還會有更多的牟利者仿效。是不是要再開放,除了應該討論到讓地下電台「就地合法、就近看管」外,台灣的電波天空是否真需要這麼多多元文化的聲音?尤其是在我們民主過度濫用的現在,再開放是否得宜,值得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