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書系:《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新書座談會

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精彩章節,先睹為快》

7. 海功號首航南極運鈾的幕後故事

臺灣1977年的「海功號」試驗船,首航南冰洋,就是冒著生命危險!既沒有破冰與極地航行設備,冒險衝破南半球聞之喪膽的「西風帶」,又為南冰洋史上最小的船隻(只有711噸,349噸型),竟然能「過三關」創下首航逾萬浬紀錄(英國著名探險家庫克,1773-1775就是因船隊受阻暴風圈折回),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而「海功號」在極寒風雪與數百個冰山群環伺,途中還有能「瞬間」結成「冰地」的流冰群(可夾裂船隻),在如此驚險萬狀的情況下作業44天,終完成了探勘資源調查及漁具等試驗任務,帶回了7千箱約13.6噸可觀的南極蝦,成為繼日本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前往捕撈南極磷蝦的國家。贏得國人禮讚,並在國際上備受矚目,洵為難得的殊榮!

名為捕蝦實是運鈾

然則,直到今天,沒人知道當年是誰促成「海功號」到南極冰洋的?為何沒在臺北擴大舉行慶祝或表揚或遊行活動?這是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直到與美國1978年斷交前,美臺關係及國際、兩岸局勢暗潮洶湧之際,「海功號」又正創下世上最小噸級又無破泳設備的試驗船到南冰洋作業紀錄,足以傲世,乃是鼓舞內民心士氣最佳時機!理應大肆慶祝或獎賞有功人員,但卻只採省級、低調的熱鬧一番。

外界曾有此一說,誤以為是隨船採訪記者「報憂不報喜」,暴露船上裝備不足的檢討,形同冒險云云,其實記者那有憾動閣揆強人蔣經國的能耐?他自有吁衡國內外情勢的考量,況且當時國際輿論咬著「臺灣研製核武」不放,華府更是關切。

所幸,這個「絕密」計畫故事,我因當年遵守off record,不便處理;直到2011年出版的「海功號極地任務」書中,由船長陳長江證實,1977年「海功號」首航南極冰洋返航基隆時,就曾運送在南非鉛封的鈾235鈾燃料回臺。亦因有運回「核武」鈾原料「絕密」計畫,自不能使「海功號」在南冰洋的成就過於張揚,免得成為國際矚目焦點,變成中共可以借題發揮大作文章(我國早年亦是簽署聯合國禁止蕃衍核武條約國家之一),加上美國與中共「解凍」之際,更使「海功號」的空前成果,低調到不行,免得對我不利。

當局之所以會利用「海功號」運送(如果當年「海功號」不能出航南冰洋,亦已有替代方案運送),當然是為掩外界耳目,而農復會漁業組或臺灣省水產試驗所,則是負責執行任務,層級不足以接觸「極機密」或「絕密」的東西。真正知道此事,僅有極少數幾個人(例如蔣經國、唐君鉑、鄭振華等),而蔣經國、蔣彥士則全力支持李崇道「南極資源開發利用」計畫知名,透過加速農村建設計畫項下撥款建造「海功號」及相關配合事宜。

「海功號」運鈾之所以會這麼神祕主要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研製「核武」,是不被當時的華府允許的……


完整書訊與新書購買: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9678

卓新書系出版計畫:

為了鼓勵那些有志新聞專業,始終不放棄理想的傑出的資深記者,能將多年來在工作中的見聞和心得,經有系統的分析、整理後,以專書出現。這一書系目的一則是要彌補報紙、雜誌或因篇幅有限,或因市場考量,所造成的題材限制;二則強調對特具意義的議題能有論述、剖析的深度與廣度。

獎助辦法、申請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