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5月19、20日舉辦「2018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邀請各國專業新聞記者一同討論關於「網路新衝擊、社群媒體、假新聞與民主」等議題。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閰紀宇從「網路與民主的國際視角與台灣經驗」為題,探討社群網路的普及興起對於民主與媒體發展的正反影響,指出現在假新聞氾濫成災、社群媒體助紂為虐,雖然網際網路帶來許多機會,但也同樣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而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則認為,台灣媒體現正面臨轉折點,必須要有所作為。民主不會自然長成,而是打造出來的,享受自由,亦須承擔責任,這是民主轉折點下網路治理的關鍵要素。

▍社群網路的載舟與覆舟:假新聞猖獗、社群媒體助紂為虐

(攝影/姚其宏)

無國界記者組織 公佈2018《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蟬聯亞洲第一,中國世界倒數第五。4月16日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台灣取代香港成亞洲言論自由新堡壘」,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與普及,新聞媒體與民主體制的關係產生了許多變化,網路帶來了機會也形成許多挑戰,能載舟也能覆舟。

閰紀宇指出,台灣政治類或公共議題類的假新聞方興未艾,除了Facebook、LINE、PTT之外,內容農場是台灣假新聞一大淵藪,他們多半藉由盜取、加工其他媒體內容,大幅減化製作過程與成本,透過網友投稿規避法律責任,且往往因為設籍境外而難以管制。

其次,外國勢力操控的痕跡日益明顯,尤其是台灣地緣政治的特殊地位,面對外國網軍的干預行為,我們必須思考防治之道。此外,台灣的統獨分歧,導致在許多重大事件與議題上公眾越來越兩極化,接收資訊不是為了理解事實,而是為了印證固有信念;發言不是為了交換意見,而是為了攻詰羞辱,這些情形都使得真實資訊的傳播與判斷更加不易。

除了假新聞氾濫成災,台灣民眾在特定議題,例如統獨、挺同婚反同婚、廢死 這些議題上很容易被情緒動員,訴諸鍵盤霸凌。而台灣民眾的社群行為又高度集中於Facebook與LINE,有心人容易找到操控的管道與模式,推陳出新的操控手段,使得特殊利益團體有機會操控輿論,主導公共政策。

新聞亂象的防治之道

面對假新聞猖獗、社群網路助紂為虐的亂象,要求加強管制防治的聲浪也日漸高漲。歐美政府著重要求Facebook、Twitter改變政策與運算法,營造較為健全的網路場域,例如Facebook 於2018年第一季,刪除了5.38億個假帳號,比去年同期少了1億個;法國準備立法規範新聞網站;德國已經針對社群網路開鍘,各國也加強防範外國勢力干預重大選舉與公共政策。

然而在許多威權政體的開發中國家,防治假新聞反而可能淪為政府新聞檢查、打壓言論自由、營造選舉優勢的方式。閰紀宇認為,台灣應該在立法與執法工作上戒慎恐懼,在防治假新聞與限縮新聞自由之間畫出明確的界線,政府應該謹守分際,由公民社會擔任主力,培養媒體識讀教育、媒體公信力比立法與執法更重要。今年四月宣布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以台灣本身極為豐富的媒體實務經驗與研究,未來可以發想出值得其他國家參考的模式。

台灣最近一部大愛電視劇「智子之心」,就疑似受到中國檢查與壓力而停播,引發熱議。國台辦十六日上午舉行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針對此事指出:「任何美化侵略戰爭,為殖民統治張目的做法,理所應當會受到兩岸同胞的共同反對。」「智子之心」播出兩集後就停播,外傳是因為戲劇內容講到中日戰爭,被大陸網友抨擊「媚日」,甚至還傳出中共「關切」。NCC表示,大愛電視台應重視自製節目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員、尊重民眾閱聽權益,應針對無預警停播提出說明。

網路媒體的共存共榮:風傳媒追求商業成功也堅守新聞價值

(攝影/姚其宏)

面對假新聞猖獗、社群媒體惡意操控對民主體制的傷害,閰紀宇認為,正規網路媒體仍然是守門者與發動機。

在講求速度和點閱率之餘,能否持續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報導品質、堅守事實查核、平衡報導底線,善用文字與多媒體素材讓閱聽人貼近重要議題、政策與事件、體認同溫層的風險與限制都是不容忽視的。在百家爭鳴的議題與事件中盡可能扮演誠實的中間人(honest broker)與確保品質的策展人(quality assurance curator)。

然而,在追求這些目標的同時,台灣的網路媒體也必須從中找到商業上的存活之道。一方面,報導政府、政策、官員、公共機構、公共政策、社會議題的公民職責新聞 (civic-function news)耗成本又難變現,遠不如美食旅遊健康之類的服務性報導 (service journalism)本小利多。另一方面,網路世界中,內容製作與內容配銷分道揚鑣,後者在商業利益佔了絕大優勢,對於主宰市場的Google和Facebook,網路媒體不免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嘆。

閰紀宇指出,《風傳媒》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家商業原生主流媒體,尋求商業上的成功、打破同溫層和顏色標籤、忠於真實、保有理想色彩與價值、堅持普世價值與程序正義、以公共政策、國際新聞為主的媒體。商業媒體未必就要拚即時、碎片化、服務化、娛樂化,《風傳媒》努力做不一樣的嘗試。

《風傳媒》初期只有新聞調查評論,後來為了市場需要,另外開闢《風生活》。獨立的粉絲團和經營模式,與新聞部完全切割,主要是為了投讀者所好。在不侵犯版權、確保授權,不碰政治和兩岸議題的模式下運行,是目前《風傳媒》點閱率來源主力,對廣告收入和營運團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尋求商業上的獲利與成功,維持財務健全與組織營運,一方面作為編輯台的一員,閰紀宇也期許能確保新聞這一塊核心產品維持一定水平且不斷進步。

網際網路是一個不斷破壞與創新的場域,人類永遠需要優質的新聞與評論,這樣的產品一定也會找到商業模式和市場利基。閰紀宇認為,台灣雖然媒體市場規模不大,但是豐富的實作經驗、開放的社會氛圍、高素質的閱聽人或許能夠發展出「台灣模式」,和強調檢查監控、服從權威的「中國模式」相抗衡,為整個亞洲地區媒體的健全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胡元輝:享受自由,亦須承擔責任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指出,台灣從戒嚴走到無比自由的環境不過經歷三十多年,台灣媒體出現在非常開闊的時間,但因為內部認同爭議,深刻影響台灣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國因素迫切且鮮明以及國際政治旗幟的三個主要因素,使得民主與媒體的走向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網路生態雖未必陷入無可救藥的困境,但確實問題叢生、糾結難解,特別是政治資訊的傳播空間能有效促進公眾理解的有限,能積極建構公共領域者少之,加上境外力量的綿密滲透,以至於網路究竟是民主發展的助力或阻力?備受關注與議論。

胡元輝表示,民主的成果,有賴民主實踐者的持續呵護;民主的未來,更有賴民主實踐者的恆久打造。台灣媒體現正面臨轉折點,總要有些作為,因為民主不會自然長成,民主是打造出來的。「享受自由,亦須承擔責任」,是民主轉折點下,網路治理的關鍵要素。

追求媒體與民主、網路共存共榮,是台灣媒體從業者最重要的使命,期待台灣能夠發展出有別於監控與權威取向的「中國模式」,為整個亞洲地區媒體的健全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