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沈朋達

6月12日,卓越新聞獎邀請到第16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 即時新聞獎】得主—「《2016白宮爭奪戰》特別報導」的製作人王結玲,以「求變!不可缺的電視新聞」為題,帶領大家認識編輯——這個在電視新聞中,隱身於幕後,卻至關重要的工作。並以「川金會」的特別報導為例,說明編輯在節目策劃中的「編劇」與「導演」角色。並探討如何以編排技巧,在收視率和好內容間取得平衡。

25年的電視新聞編播經驗,讓王結玲帶著團隊以《2016白宮爭奪戰》特別報導拿下第16屆卓越新聞【電視類 即時新聞獎】(攝影/沈朋達)

以編輯為志業

政大新聞系畢業後,王結玲就進入TVBS新聞部工作,然而,大學時代的王結玲從未預期過自己會投入電視新聞圈;相反的,當時多數的實習經驗,都是以平面媒體為主。王結玲表示,畢業之際恰巧碰上了台灣有線電視法規鬆綁,民營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當時的她便決定投入這個新興的傳播領域。

加入TVBS新聞部至今,王結玲始終擔任編輯的工作,他笑稱身為香港僑生的自己國語不夠標準,長得又不夠漂亮,當不了記者和主播,只好當編輯;但實際上,是她發現自己的邏輯能力極佳,而如何有系統的整理資訊,正是編輯所需具備的能力。因此王結玲也提醒大家在求職前,必須先清楚了解自己的特質與優勢。即使目前已位居TVBS新聞部執行副總監高位,王結玲依然堅守在他所鍾愛的編輯工作。

面臨危機的電視新聞產業

「從事新聞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你站在這個世界改變的最前端,面對未知。」王結玲說,她細數了入行25年來,對台灣與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六個事件,包括:1996年台灣首度總統直選、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07年iPhone問世。而其中,王結玲認為2007年iPhone的問世,改變了既有的媒體生態,也使電視對觀眾的吸引力下降,間接影響了電視新聞產業的收視率。

王結玲也承認,台灣的電視新聞存在許多問題,包括缺乏內容、過度簡化、不甚公正和老生常談等,但他始終認為電視新聞有其重要性,這個產業也不會消失,因此,他希望從編輯的角度,和大家討論「如何讓電視新聞更好看」的問題。

兼具「編劇」和「導演」身份的編輯

電視新聞中,編輯的工作除了製作,更需要包裝。講座這天正好碰上全球矚目的「川金會」,王結玲便用當天TVBS三小時的「川金會」特別節目來說明編輯的實務工作。

美朝兩國對於此次「川金會」的具體內容保密到家,正式會面前,媒體只知道兩國領袖將在當天上午於聖淘沙見面,但雙方會談些什麼,達成哪些的共識?外界一無所知。「所以,首先我會研究相關議題,預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把它們做成各種CG,然後寫出不同的劇本。」王結玲邊說,邊秀出一張佈滿各項議題CG的照片,包括:無核化與終戰,美朝兩國會前的罵戰與改期,以及會場的保安配置。「接著,我會從觀眾的角度想,如果在這之前我對『川金會』,甚至南北韓問題一無所知,那我會想知道什麼?而我要怎麼給觀眾一個完整的故事?」王結玲認為,編輯應該同時兼具「編劇」和「導演」兩種角色,將各種資訊整理成不同劇本,再依照情況,以最適當的方式說好這個故事。

除了製作與包裝,在Live的節目中,編輯還需要在副控室裡on air,即時作出正確判斷,比如:連線到哪個現場,請記者說什麼資訊,請主播問什麼問題。王結玲笑說:「所以大家常常看到主播和記者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可是實際上還有很多幕後功臣的。」

對於電視新聞而言,收視率至關重要,因此光是提供正確的資訊還不夠,更要提高資訊的可看性。TVBS的節目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動畫和動態圖表,來抓住觀眾的眼晴。王結玲說「相較於平面表格,觀眾覺得看20秒就差不多了,但如果有動畫跟動態圖表的話,整個過程可能已經20秒,我們就可以把觀眾多留下來幾秒鐘,甚至幾分鐘。」

「時段哲學」   在收視率與好內容間取得平衡

身為執行副總監,王結玲每天早晨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AC尼爾森」的收視率報告。王結玲認為收視率之所以重要,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說,首先是了解觀眾,其次是了解對手,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製作新聞的可看性。

收視率固然重要,但王結玲認為對新聞業而言,內容始終是最核心的,她強調:「如果觀眾回不來,一定是因為內容不夠好。」因此,如何在「收視率」與「好內容」之間取得平衡,就考驗著編輯的編排能力。

編輯需要參考收視率數據,來分析觀眾的偏好與分層,並以此作為編排新聞的依據。王結玲提出了一個的「時段哲學」,她說:「在看收視率時,我會用一整天為單位來看:我可以容許我們贏一整天,但輸了中間的一個時段。」以藝文新聞的為例,這是編輯團隊和台內高層都相當重視的主題。剛開始時,編輯團隊把藝文新聞安排在晚間八點時播出,卻隨即在收視率上遭到重挫;之後,團隊將播出時間調整到晚間八點四十,而收視率顯示,在看完嚴肅的新聞後,觀眾更願意在這個時段收看藝文新聞。透過時段的安排,編輯團隊在收視率與好內容間取得了平衡。

同樣根據「時段哲學」,王結玲也對不同時段的新聞呈現做出更有效率的安排:他安排記者在下午的冷門時段,直接在鏡頭前以Live的方式做解釋性新聞報導,一方面比播放SOT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藉機訓練記者的口條。

王結玲也以TVBS的帶狀國際新聞節目《十點不一樣》為例,說明觀眾仍然期待好的內容,而好內容也能逐漸培養觀眾的品味,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可能會是三個月到一年,因此在此之前,團隊要有承擔收視率落敗的能力。

王結玲笑稱,從事編輯工作二十多年後,他也逐漸改變自己面對收視率的心態:早年可能會戰戰兢兢地把它視為最重要的目標,但近幾年來,他會把收視率當作自我反省的機會,重新思考自己該怎麼調整前一天的新聞編排。

加入生力軍  跳脫產業的惡性循環

沙龍當天,許多新聞學院的學生紛紛就投入新聞工作前的準備,詢問王結玲的建議。王結玲鼓勵大學生可以利用在學期間,到不同型態的媒體累積實習經驗。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從大二暑假開始,就陸續到報紙、傳播公司和雜誌實習過,即使最後她並未投入這些產業,但這個過程讓他對不同型態的媒體有更深的了解,也釐清了自己的興趣與優勢。此外,他也鼓勵學生可以多看不同媒體的報導,解讀他們的邏輯,培養識讀能力,以免被特定的媒體捆綁著自己的思考。王結玲說:「台灣的電視新聞的確面臨很多問題,很多挑戰,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生力軍加入這個產業,才能讓電視新聞跳脫出目前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  即時新聞獎  得獎作品:《2016白宮爭奪戰》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