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議員蔣月惠抗議縣府拆民宅「咬女警」的爭議事件,一夕爆紅,社會矚目。無論從政經、社會文化、媒體等層面,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很多,而社群網路的表現,顯已有引導主流媒體的趨勢;另如主流媒體「從台北看天下」心態,編採未能與時俱進等缺失,在在值得檢討和省思。

由黑翻紅的蔣月惠事件

(圖片來源:蘋果即時)

7月16日,蔣月惠因抵擋屏東縣政府拆除民宅,在過程中咬傷執勤女警,又在警局爆哭(捧花致歉),一經「即時新聞」報導,立即引起轟動;但當天的電視晚間新聞或翌日刊出的日報,卻忽視「5w1h」的新聞要素,未經查證內情,反見編採處理粗糙,充斥「理盲、濫情」或「依法行政」的八股說法;甚或謂之為「柯p」翻版,或謂「造神」等負面性種切,當下網路鄉民嘩然。

抱不平的作家溫朗東乃即時在「臉書」撰文,揭露蔣月惠長期認真服務民眾及善行義舉,經常賣藝募款照顧身心障礙兒童,絕非是「作秀」型的民代,亦質疑屏東縣政府拆除民宅的正當性云云;內容感人肺腑,亦使外界對此事件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並迅即引起共鳴(值得注意的是,鄉民並非認為「做好事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對的,而是一種同情弱勢和正義感使然」),瞬間,使蔣月惠由「黑翻紅」,讓主流媒體措手不及。

連已退休的中央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都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為「『襲警者」』加油,向她致敬。」她在比對資料後亦說「充滿不捨與敬意」,因為蔣月惠「照顧許多政府應該照顧,卻沒有照顧的弱勢族群」。同時,警察依法執勤的權益也應維護,此屬「公訴」罪部分,葉毓蘭相信「法官會有比較周延的裁量」云云。

及至蔣月惠到台北也掀起一股新聞熱潮,還與柯p會面,經歷一趟驚奇之旅,連她開設收容身心障礙孩童的「羅騰園」也湧入大量捐款;而她不僅捐出上電視節目的數萬元通告費,猶反諷自己享受「神」的滋味,然並沒有昏頭。

回到屏東,她依然做自己;依舊在臉書進行直播,例如在爭議性拆遷地方站崗,亦夜訪遭汙染的溪河,仍然認真為民眾服務,做好議員的本份工作(按:較有爭議的「羅騰園」立案部分,她不相信現行社福制度,認易產生「營私」弊端,寧可接受法規範圍內收養少數身心障礙孩童),並接受社會檢驗和挑戰。

有關屏東公勇路拆遷案的爭議部分,自亦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展開「都市開發公眾利益」和「居住正義人民權益」的議題爭辯,而區域開發究應如何在尊重少數人權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更成了各方深思探討的課題。

例如曾聲援大埔事件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就認為,在「咬警」事件中,不應只看見警察與反搬遷人士肢體衝突的表象,反易轉移問題的焦點,變成在「譴責受害者」;對類此的拆遷問題,亦須有通盤整體性的考量和檢討,避免法令和制度層面傷害民眾居住的憲法權益。

簡言之,蔣月惠的「霹靂手段」,以爭取社會關注幫助弱勢,恐是不得已的方式,足見現行法令制度出了問題,此反而是主流媒體應著力的「監督」作為,而非報導「蔣月惠現象」的諸般爭議表象,亦有違新聞人的職責。

主流媒體長久以來習慣從台北看天下

其實,長久以來,主流媒體的「台北看天下」心態,嘗為社會詬病;連在編採部門亦常有「中央與地方」的報導落差。試想,派駐地方的記者,自對地方事務熟悉,像跑屏東縣府會新聞記者,怎會不知蔣月惠這號「特立獨行」的「素人」民代?為何當天的新聞卻只見「咬女警」的「偏頗」處理,而對蔣月惠仗義助弱言行,甚至為何有如此「激烈」動作,缺乏平實詳細的報導,未盡公允,讓人感到少了一股正面的力道,類似「主觀建構」或夾議夾述報導等缺失,卻經常出現;若從事後網路言論的「一面倒」,便不難看出有一股反噬主流媒體的現象,為其公信力亮起紅燈,自應正視和檢討改進。

有一位貼身採訪觀察她16年的資深屏東縣地方記者,則在臉書娓娓道出,蔣月惠對環保或弱勢議題的「無役不與」精神(筆者按:光是345天連續站崗,扳倒污染環境28年的翔奕皮革廠,便不遜「永不妥協」影片女主角的毅力);而地方記者也在臉書上指出,身為政治素人的蔣月惠,自然「缺點一堆」:「學歷不高,不算聰明,不會做組織,也沒什麼戰略,在議會人緣不好,只知傻傻的打議題,從媒體的角度,她真的是一個很笨的議員,地方議員是最容易撈油水的,不管是砂石、爐渣、營養午餐、、、只要拉幫結派,只要懂得搞好關係,要賺錢一點都不難,因此當選之後繼續在路邊拉小提琴,最讓人難以接受,哪有議員這樣當的?」不禁感嘆「在台灣這個扭曲的政治環境裡,她已經算是比較好的民意代表了」。

然則,類此的內容,在事發之初,未見主流媒體著墨,只有網路「瘋傳」溫朗東等的臉書及鄉民的共鳴回響,在在使得主流媒體和網路於此新聞事件上,已然「主客易位」,值得警惕!

由於我當過記者、探訪主任(20年)及副社長、社長(10年),深知採訪地方重大或突發性事件,必須「借重」資深地方記者或特派員的經驗和協助,不能只以台北「菁英」觀點看待處理,往往容易產生偏差,遭人非議。

過去有位大報大牌「菁英」記者派往澎湖採訪空難事件,結果不諳民情和「謙卑」向當地記者「請益」,結果報導頻出狀況鬧笑話,連台北主管亦感尷尬,足見「入境隨俗」,尊重地方,協力合作及「實事求是」的重要;而此也不是靠坐編輯部的「菁英」主管,處理「自以為是」的新聞。

例如此次蔣月惠的新聞事件處理,讓我這個新聞老兵,感到「怪怪的」。首先覺得是否媒體的「中央和地方」出了「偏失」,雖不得而知,但像此次事件,報導的夾議夾述、主觀建構、評論查證不足等等,而主流媒體的怠惰表現,及低估了網路的威力效應,就值得虛心檢討。

如今網路日新月異,台灣社會業已「人手一機」,每天一早「看手機」已成習慣,天天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比報紙、電視快又多,自是主流媒體新聞嚴峻的挑戰,更須在編採方面與時俱進,精益求精,尤為要務!

復次,蔣月惠暴紅,除了她的故事有洋蔥,亦顛覆了許多人對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不僅沒有政黨包袱,卻有「只為人民做事」的熱情,身體力行。而其直白的程度,比柯文哲還柯文哲,但卻能堅持初衷和理念(像關掉污染環境的工廠,即為例證),鍥而不捨,十分難得;況且她本身就是弱勢,卻能長期義不容辭地照護弱勢,為了能幫助更多的弱勢,不惜參選領選票「補助金」。

至於她的驚天「咬警」事件,亦充分反映當前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困境,未能真正落實人民福祉,以「真誠」獲得民心;而社會亦「心中有一把尺」,復普遍不滿政黨、政客的營私舞弊等情形;加以法律未能符合時代及人民需求,徒法不足自行,立法、執法失衡,使「依法行政」成了「教條」,反顯現政治「菁英」的傲慢;殊不知「謙卑」不是用說的,而是要行動落實。主流媒體何嘗不如是,往往不及網路媒體的深度、廣度與強度,漸失公信力,值得警惕。

走筆至此,對當前主流媒體發展的困境,各方討論頗多,此亦不禁令人想起魯迅《偶成》的詩句,「所恨芳林寥落甚,春蘭秋菊不同時」。良可省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