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

推薦序二

大龍峒保安宮不僅是一座古蹟,更是無價的藝術殿堂,保生大帝慈悲濟世的精神,也一直引領我們努力將保安宮從一般的宗教廟宇,轉型為集宗教、文化、教育、學術於一身的廟宇。因此,一開始,當董事會決議自費修復古蹟,我就決心把它當做一件藝術品來修復。

大龍峒保安宮在1995 年進行清嘉慶十年(1805)重建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中國電視公司從1996 年7 月至2002 年,參與修復工程的影像紀錄工作,由新聞部負擔所有經費,成立專案小組,指派記者李明珠及王耀輝等人執行保安宮修復採訪紀錄與拍攝工作。專案小組多年來對工程施作、分門別類作詳實記錄,可說是台灣電視史上花費財力、人力、物力最為龐大的古蹟修復紀錄片。如同日本電視公司負擔了二十四億日圓的全額經費,從1981 年至1994 年止,肩負起攝影記錄的責任,將廿世紀最浩大的羅馬西斯汀教堂修復米開朗基羅所繪壁畫的過程,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一樣,充分展現中國電視公司對於古蹟修復紀錄的重視,與對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支持。

著名歷史家連橫先生,在《台灣通史》中曾說過:「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如此前瞻性的眼光,不僅善盡媒體推廣文化資產保護之責,更以記錄傳統建築之活化史為職志,以樹立一個文化之國為期許,專案小組成員的用心和堅持,一如保安宮修復古蹟的初心。多年來,小組成員扛著十公斤以上的攝影器材,不顧驚險,來回攀爬,上下保安宮各殿,就深怕掛萬漏一,他們忠實履行記者職責,一步一腳卻印記錄著廟裡一梁一木、一磚一瓦的修復,也將觸腳卻伸往全省各地,見證我們材料採購和匠師篩選的點滴過程。即使期間遭逢納莉颱風水患,拍攝保安宮修復的母帶與紀錄文字不幸泡水,經中視全體同仁努力搶救後,仍播出十三集本宮修復的影片,成為全國第一部古蹟修復的電視紀錄片。

明珠女士這篇卅萬字的長篇著作,將整個修復的過程以文字作完整的紀錄,既有幕前的風光及幕後的辛酸,也道盡其間的成敗榮辱。它不僅是古蹟修復的全紀錄,是所有參與保安宮修復人員的共同記憶,也是保存與維護台灣文化資產的具體行動和重要的一頁歷史。

在肩負保安宮這次的整修重任時,我從不知道修古蹟還可以得獎,而是一直以修復藝術品和文化瑰寶的心態處事。走過殘破再現風華後,保安宮的未來也不僅在於風華永存,當舉世古城和歷史建築莫不積極爭取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我們期望並努力讓世界都看得到台灣、看得到大龍峒文化園區多元的文化資產、看得到保安宮嶄新的廟埕文化;更自我期許做台灣的梵蒂岡,讓前來朝聖的人可以獲得身心、藝術、文化和宗教的豐厚洗禮,提升至善至美的性情。

世間無常,生命有限,名利與權慾只是一時,文化與藝術才是永恆的。大龍峒保安宮費時七年修復古蹟的成果,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予2003 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榮譽獎,一切榮耀,願與國人分享,過去紛擾,願隨時光流逝,特為推薦。

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
廖武治
2009
年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