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特約記者蔡昕宸 譯校/田育志

為防止假新聞擴散,除了思考發送端的因應對策,亦需考量接收者的想法。明智大學情報傳播學部副教授清原聖子與其研究室的學生每週舉行討論會,蒐集可能是假新聞的資訊,並討論認其為假新聞的原因理由。根據研討結果,在社群媒體流傳的訊息中是否包含圖像,對於訊息流傳有很大的影響,即使是假新聞,具圖像的訊息擁有較高的信賴度。

(圖片來源:Unsplash

名人發言深具影響

另外,名人發言深具影響力,特別是受矚目藝人的發言,多數大學生表示,假如訊息來自著名藝人,即使是錯誤資訊也容易引人相信,進而轉傳擴散。其理由包含「(藝人發言)比一般新聞更具說服力」、「說話方式與傳達方式很有技巧」、「轉傳『藝人發言』的內容較容易」。

清原教授指出,電視在日本的影響力值得關注,「如果網路訊息的消息來源來自電視,或具有電視意見評論家及名人點評時,學生大致上不太會質疑其內容。」反之,若消息來源並非大眾媒體,學生則較會審慎評估真偽,以及是否要轉傳。在大學生舉出的假新聞中,健康資訊與企業醜聞等政治以外的資訊佔多數,清原教授認為,這顯示僅以政治新聞作為事實查核的對象並不足夠。而運用事實查核的前提是訊息接收者須具備「想要辨識資訊真偽的認知」,因此「若能使高中生或大學生等年輕人,擁有對假新聞的問題意識以及不被其欺騙的目光,長遠來看,就能成為阻止假新聞擴散的解方。」

朋友傳來的訊息 馬上轉分享

《朝日新聞》針對假新聞議題進行問卷調查,摘述部分調查意見如下:

教育人士必須提高學生(特別是資訊)素養,若能由義務教育給予正確判斷能力,可使訊息接收者不被假新聞欺騙,亦可讓訊息傳送者在傳送前停下來思考,進而停止擴散,雖然聽起來太過理想,但我認為這必須要實行。(京都,40世代男性)
Twitter上有許多人不看新聞內文,只看到留言感想便隨即轉傳,因為網路空間太大,若不發佈訊息就會心情鬱悶,因此看到什麼消息就想發送,而想要盡可能確認訊息真偽就跟都市傳說一樣,已經沒什麼人會在傳送前先上網搜尋確認。我認為媒體識讀養成教育是必須的。(京都,40世代女性)
「因為訊息來源是信任的人或者朋友所以才轉傳」,就這樣相信內容而分享,實在太可怕了。只看了不到幾秒或幾分鐘,未經確認即不加思索轉傳,我認為這就是假新聞會大量擴散的原因。(東京,40世代女性)
在確認真偽之前就轉傳,我認為這是受到社群媒體「分享」功能的影響,資訊可便利的接收與傳送,民眾對自己的發言內容也沒什麼責任感可言,我覺得社群媒體就是這樣的系統。(大阪,20世代女性)
我認為民眾接觸傳統媒體的機會降低是難分辨假新聞的原因之一,比起透過智慧型手機,應讓民眾更能接觸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東京,20世代女性)

資料來源:蔡昕宸整理

來自親近友人的資訊 難以質疑

2018年9月6日凌晨2時許北海道發生規模6.7地震,清晨7時48分住在札幌市中央區的44歲女性收到來自「媽媽朋友」[1](ママ友)LINE群組的訊息,以「來自消防隊的消息」起頭,呼籲必須儘速準備蠟燭照明與浴缸儲水,由於訊息來自可信賴的前輩,加上又稱是消防隊通知,該名女性隨即照做。LINE訊息還有後續,「上午8時左右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搖晃,請小心(來自自衛隊的資訊)」,然而大地震並未發生。該名女性之後又在其他群組收到「札幌下午確定停水」通知,訊息來源標示為日本ALSOK保全公司。

依據朝日新聞向札幌市消防局、陸上自衛隊、ALSOK保全公司的查證結果,各單位皆表示並未發送該等訊息,女性表示因為自己家裡沒有電視,唯一的資訊來源是LINE,朋友因為擔心所以才發送訊息,並不是有意欺騙。而同樣情形亦發生在另一名札幌市內的48歲女性身上,她從小學生家長LINE群組中收到類似訊息,她表示「沒有確認真偽的時間,由於發送者是認識的人,所以值得相信。」

提供以AI分析社群媒體訊息的速報服務公司「Spectee(スペクティ)」表示,錯誤資訊於6日上午9時左右在Twitter出現,這類假新聞特徵是以公告的筆法讓人誤以為消息來源為公家機關,而在Twitter出現前,訊息已在LINE上流傳,Spectee執行長認為,Twitter訊息為不特定多數人得以看見,因此民眾較會思考真偽,然而LINE必須是親近認識的人才能聯絡,民眾很難質疑所接收到的訊息。

LINE提出因應措施

LINE公關部表示「LINE具有必須是認識的人才能聯繫的特性,正因如此使用者更容易相信收到的訊息內容」,LINE於北海道地震後舉行公聽會,居民表示「聽到將要停水的謠傳,及使想確認訊息是否正確,但卻不知可以詢問的單位」等意見。LINE表示此後將設置災害專用帳號,透過跟使用者對話的方式,回覆正確的資訊,目前正在與專門機關協力開發相關機能,LINE負責人說「若以LINE為窗口而能輕鬆確認訊息真偽,應該可以慢慢減少謠言吧。」

[1] 日本女性結婚後多數會離開職場成為家庭主婦,為了資訊交換、情感連結或消除壓力而組成的群體,稱為「媽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