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張蒼松、蔡明德、劉振祥老師
開會時間:九月六日、十月十六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一次評審會

 

  本屆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件數為:單張46件,系列49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張蒼松老師擔任本屆新聞攝影獎評審召集人。初選評審方式決定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各獎分別勾選出較優秀的20件作品進入複審,並於第二次會議前將勾選結果回傳秘書處進行票數統計,評審就統計結果討論決定哪些作品進入複審討論。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決定入選名單,決選會議時再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們先將初選結果回傳秘書處。

  在單張新聞攝影獎部分,獲得一票的作品有17件,兩票的有14件,三票的有5件。在初選時獲得三票之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票數

反年改失控  警民爆發流血衝突

3

年改~鐵鍊大戰油壓剪

3

反年改衝突

3

世大運閉幕典禮女子脫衣表述求

3

大師風範

3

 

   系列新聞攝影獎部分,獲得一票的作品有17件,獲得兩票的有5件,獲得三票的有11件。獲得三票之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票數

直到大幕開啟

3

洛興雅人的哀與愁

3

柯芬貧民區日常

3

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3

田中央

3

從台灣到越南,傷心的屍骨還鄉路

3

800根煙囪的家

3

異鄉安魂曲-越南移工阮國非之死

3

異鄉人

3

政治伸展台

3

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

3

 

  評審們先就今年參賽作品進行大體討論。在看過今年的參賽作品後,評審明顯感受到這幾年網路新媒體的成長與活躍,為新聞攝影注入新的可能。評審認為傳統媒體的作業方式有其慣性,記者到新聞現場會很熟練地進行拍攝採訪,並保持一定的水準,但有時容易忽略對細節的關注或情感的傳達,新媒體的表現手法有其新意,對整體新聞攝影帶來新的刺激。另外,評審也肯定新媒體將觸角伸到國際事件。

 

單張新聞攝影獎

接著進行單張新聞攝影獎的討論,審慎起見,評審們並未只針對得三票的作品討論,而是再度瀏覽及評述了初選獲得兩票的作品。

評審認為上報的「林下賴上」作品,掌握到瞬間畫面,以影子呈現閣揆的更替,構圖有意思、拍攝角度剛好,缺點是焦點沒有對得很好。

聯合報的「勞工的枷鎖」也獲得兩位評審肯定,未投其一票的評審認為攝影記者不要對影像多做解讀或聯想,此作品拍攝立法院議場的鎖譬喻勞工處境,是對影像的重新解讀,甚且必須透過文字才能傳達此一聯想,最好能忠於影像或照片本身就能傳達該意念,無須借用文字。

評審認為經典雜誌的「人在草木間-台灣有機茶的生態反思」題材新鮮,新聞攝影不一定非得以強烈的事件為主題,此作品的優點在於記者應在現場做長時間觀察,抓到白鷺鷥飛起的剎那。但也有評審認為白鷺鷥並非判斷有機與否的指標。

中央社的「19大習近平登權力顛峰」部分,有評審認為圖說與照片不相符(照片未顯示江澤民有打瞌睡),以及拍攝範圍若能涵蓋習近平、胡錦濤及江澤民背後者與會者的表情會更好。

接著評審們討論鏡週刊的「正義遲到31年,蘇炳坤案再審」,評審認為此照片利用光影表現出鐵窗的意象,象徵當事人身雖離獄但人權尚未走出牢籠。在初選時未投其票的評審認為此作品較為內斂,其細節需要細細解讀,雖然不若其他作品的視覺張力吸引人,但沉澱下來,反而有其魅力,同意讓此作品進入入選討論。

由於此作品的突出之處在於運用光影,評審們接著討論新聞攝影打燈的問題。評審提到雜誌在拍攝人物照時較常經營光影效果,試圖製作相關意象作為破題照片,上述作品即為一例,其利用光影製造出鐵籠的意象,凸顯主角的特殊處境,有的攝影記者也會在新聞現場補燈來刻畫主題。另一位評審也提出其對雜誌與報紙攝影差異的觀察-報紙攝影仍以不失真為前提,雜誌似乎可以有限度地去經營光影。評審們認為補燈應是可被接受的,新聞攝影不能造假,但若有必要,打燈可以做為呈現影像的手段。

接著討論聯合報的「心情…寫在臉上」,對於這張令人莞爾一笑的作品,評審肯定其將前後任閣揆迥異的表情、心情抓得很好,也決定其進入入選討論。

同樣獲得兩票的壹週刊「三代女人坦誠相見」,評審則認為此作品像劇場照片,新聞性較低。

經過一輪審視及討論,連同初選時獲得三票的五件作品,共有七件作品進入入選作品的評選討論。

接下來開始進行入選作品挑選。首先,評審認為中國時報的「大師風範」,馬友友跪地貼近大提琴音箱,彷若聆聽胎動,將音樂與生命的起源做了溫馨的連結。影像中三位主角的表情有延續,構圖亦佳。此照片也傳達了新聞攝影不一定要是衝撞的、強烈的,這樣相對靜態的照片有其動人之處。

評審接著討論三張同樣以反年金改革抗爭為主題的照片。

評審認為NOWnews今日新聞的「反年改失控 警民爆發流血衝突」,有突顯出此次抗爭衝突中警察一反過去強勢角色反而成為被群眾攻擊的對象,照片有張力、佈局有氣勢,在當天激烈衝突、現場一團亂的情況下,能精準抓到此一瞬間畫面,相當不容易。

另一反年改作品為聯合報的「年改~鐵鍊大戰油壓剪」,評審認為此作品相較之下,張力不足,攝影者冷靜地以中距離拍攝,沒有貼近,因此,新聞現場瞬間發生的比較動人的部分,反而因為攝影者跟新聞現場所保持的距離感而無法呈現出來。至於上報的「反年改衝突」,非以警察為主角,不若前者能反映出此次警民衝突之特殊性。

分析完這三件作品,有評審提出年改議題多鎖定在激烈衝突的畫面上,年改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包括軍公教消費力下降等,比較難捕捉,期待攝影工作者有所突破。

最後討論中央社的「世大運閉幕典禮女子脫衣表述求」,評審認為此作品四平八穩,兩邊觀眾被卡掉比較可惜,若有現場觀眾的表情做對比會更好。以及照片景深稍短,周邊環境人物若能再捕捉多一點會更好,攝影者在細節觀察上仍有加強空間。此外,也有評審提出此照片可以不用打光,打光反而讓照片變平了。

討論至此,評審們一致決定由「反年改失控 警民爆發流血衝突」、「正義遲到31年 蘇炳坤案再審」、「心情…寫在臉上」、「世大運閉幕典禮女子脫衣表述求」及「大師風範」入選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

在開始評選前,評審一樣先瀏覽初選時獲得兩票的作品。

評審認為蘋果日報的「譴責暴力 反軍改毆傷84警」個別照片都很精彩,在拍照過程充滿不確定性的混亂衝突中,都能抓到影像重點,缺點則是圖片編輯不佳。另有評審認為,此系列作品的影像表達比較直觀、直接,缺乏更深刻的觀察。不過,此作品已屬佳作,評審同意其進入入選討論

獲得兩票的作品還有鏡週刊的「海上守護神!郭董請湄洲媽祖渡海來了!」,評審認為此作品可惜之處是並未凸顯郭台銘角色。

接著討論11件獲得三票的作品。

首先,評審肯定蘋果日報的「大幕開啟」對台前幕後的觀察十分細膩,能把孩子們對舞蹈的夢想表現出來。同為蘋果日報的「洛興雅人哀與愁」,評審認為此系列作品個別影像都很強,但張數太少,看不過癮,照片內容缺乏故事,只有人物,沒有環境跟場景,圖片故事面向不夠廣,殊為可惜。

慈濟月刊「柯芬貧民區日常」採黑白調性,具有影像魅力,拍攝拿捏到味,能掌握到人物與環境的關係,雖然以貧民區為題,但不以悲情切入,不落入窠臼。但評審認為,在影像排序部分可因人而異,還有不同的敘事可能性。

在報導者的「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部分,評審肯定此一系列照片面向完整,唯一的缺點是最後一張照片的意象不明,不知道拍攝一群人的影子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若是以一個人的影子做為圖片故事的結尾,則有不同的效果。

接著討論獨立攝影師張良一的「田中央」,評審認為攝影者的觀察能力絕佳,經營農業議題多年,系列照片主題很聚焦,照片可以自己說故事,也充分傳達攝影者的想法。但也有評審認為此系列作品雖然在議題上有聚焦,但照片調性沒有很統一

報導者的「從台灣到越南,傷心的屍骨還鄉路」為文字記者所拍,評審認為以文字記者拍照的水準來說,此作品已屬佳作。再來是商業周刊的「800根煙囪的家」,評審認為記者有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系列照片取材完整。鏡週刊的「異鄉安魂曲-越南移工阮國非之死」系列照片的優點在於照片編輯有概念,頭尾呼應,是很成功的圖片故事。

另一件與移工議題相關的作品是鏡傳媒的「異鄉人」,評審認為此系列作品處理了好幾個故事,照片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結構上情節不相連,雖然單張照片都拍得不錯,但單看照片沒有圖說就無法得知故事內容。評審認為應可讓每一個故事單獨發展。

最後是獨立記者廖芸婕所拍攝的「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評審認為此作品故事性強,可以明顯感受到拍攝者在當地待較長的時間,當地人生活的樣態有所瞭解,系列照片以類似電影的手法表現,故事性豐富。

評審們認為最後進入入選討論的作品都很優秀,實在難以割捨,決定採取投票方式產生入選者。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從九件作品中挑選五件,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800根煙囪的家

3票

異鄉安魂曲

3票

直到大幕開啟

2票

田中央

2票

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

2票

柯芬貧民區日常

1票

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1票

譴責暴力  反軍改毆傷84警

1票

 

最後決定由前五名作品入選,分別是「800根煙囪的家」、「異鄉安魂曲」、「直到大幕開啟」、「田中央」及「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

 

第三次評審會

系列新聞攝影獎:

評審們對於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讚譽有加,認為作品水準都很好,議題也多元,實在很難取捨。因此,決定先進行投票以縮小範圍,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從五件作品中選出三件心儀作品。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800根煙囪的家

3票

異鄉安魂曲-越南移工阮國非之死

3票

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

2票

直到大幕開啟

1票

 

接著,評審集中討論獲得3票的兩件作品:「800根煙囪的家」及「異鄉安魂曲」。

有評審認為「異鄉安魂曲-越南移工阮國非之死」照片節奏、影像調性一致,故事主軸清楚,無可挑剔,無須圖說,照片就能自己說故事,是圖片故事的示範性作品。另一位評審也肯定此作品沒有刻意運用鏡頭,拍攝手法平實,不花俏,故事卻很動人。在技術面,其中一張家族照景深很好,每個人的表情都很清楚,也是唯一一張情緒較為強烈的照片。

評審們認為「800根煙囪的家」也是非常優秀的系列報導,仔細推敲每張照片的意象與構圖後,評審提出幾個看法:其中一張照片主題為遷村通知,紅白對比,非常突出,意象上也可解釋為屋主不理。但放水燈的照片意象比較不清楚,構圖稍顯凌亂,如果只聚焦在水燈上也OK。另外,祭典照與主題的連結較弱。以及,第一張照片(開題照)雖然有美學上的表現,但與其餘照片的調性比較不一致。

兩相比較,評審認為「異鄉安魂曲」以主題脈絡清晰、圖片故事編輯勝出,獲得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

接著討論單張新聞攝影獎,評審們一樣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從五件入選作品中選三件。

第一輪投票結果:

作品

票數

心情…寫在臉上

3票

正義遲到31年 蘇炳坤案再審

2票

大師風範

2票

反年改失控  警民爆發流血衝突

1票

世大運閉幕典禮女子脫衣表訴求

1票

 

接著評審們再針對獲得2票及3票的作品進行排序:

作品

序位和

大師風範

3分

心情…寫在臉上

6分

正義遲到31年 蘇炳坤案再審

9分

 

「大師風範」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三位評審一致給予第一名,評審認為此作品不論在意象及構圖都表現良好,也能抓到主角的瞬間表情。此外,現場沒有人能預期馬友友會作出此動作,算是意外及突發,記者的反應靈敏才能抓到這個畫面。

獲得三個第二名的「心情…寫在臉上」,讓人一看就會心一笑,也是很成功的照片,但相較之下,此照片有較長的拍攝時間。兩相權衡後,評審決定由「大師風範」勝出,獲得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