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中(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2006年11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受邀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的總台長,負責經營這個老牌的國家電台,這是我第一次出任總台長,也是央廣成為國家電台至今,史上第二年輕的總台長。總台長的角色其實就是電台的委任經理人,就像是企業的總經理或執行長(CEO),承董事會(資方代表)之命,負責經營管理整個電台。
作為一個經營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弄清楚你手上拿的是怎樣的一副牌,也就是盤點你掌握的資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然後才能決定如何出牌,訂定努力的方向與目標。而當年的央廣,是一副怎樣的牌呢?
對匪宣傳留下的重擔
央廣是全世界仍維持營運的最老牌廣播電台之一,在過去威權時代,負責對「匪區」宣傳,政治地位很高,蔣孝武也曾經擔任過央廣的主任(改制前最高主管)。1998年,在民主潮流的衝擊之下,改制為國家廣播電台,以公設財團法人的形式存在。
可是央廣雖然號稱國家廣播電台,但跟大家一般所熟知的廣播電台並不一樣,因為這個冷戰時期的產物,是以中波和短波的方式傳播訊號,並不擁有廣播聽眾普遍收聽的FM頻道,國內根本很難聽到央廣的節目。所以隨著冷戰結束、兩岸交流、頻道開放,央廣的角色漸漸邊緣化,社會大眾知道央廣的人也越來越少,所謂的國家廣播電台,已變得徒具虛名。

央廣曾擔任「匪情」收集、「對匪宣傳」等工作,令央廣有著龐大的分台與工程部編制。圖為1972年(中華民國61年)12月1日中央廣播電台編印《共匪廣播實錄》第5778期。圖片來源:Solomon203@維基共享資源(CC-BY-SA-4.0)
由於這樣的歷史沿革,央廣無論是人力資源或物力資源的配置,都有嚴重扭曲的現象。當年的央廣編制員額約三百多人,但工程部單一部門就有九個分台,將近兩百員工,每年光是分台發射中短波電波的電費就高達九千萬,全電台六億多的年度預算,超過一半以上用在工程部的人事費、電費及零件採購費用。反觀內容產出的部門,節目部只有五千萬的業務費 (包含數十位承攬人員的報酬),而新聞部更只有區區五百多萬。這樣的資源分配,讓內容生產部門的預算捉襟見肘,但很多錢卻被效能日益不彰的中短波發射工作浪費掉。因此,改善錯誤的資源配置,就成為我兩次總台長任內都非常重要的工作。
調整資源配置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因為它牽涉到很多「人」的處理,還有習慣與觀念的改變。任何改革工作,都必須積小勝為大勝,先從簡單的、小的事情切入,建立群眾對改革的信心。於是,我選擇從調降發射機的電費,以及海外托播支出開始著手,因為這只需要向同仁說明政策,說服他們接受我的觀念,並不影響任何人的利益。但即便如此,我還是遇到一些阻力。
我從檢討不必要的頻率、時段與地區切入,譬如說,有些頻率根本已經打不到對岸,卻還是習慣性地繼續播送,繼續燒錢;又譬如說,我認為北美地區網路自由又發達,央廣為什麼還要耗費金錢,去委託外國公司在北美幫我們發射短波訊號呢?可是因為還是有些國際無線電玩家,喜歡用短波接收各國資訊,而央廣的同仁,也基於珍惜得之不易的聽眾,所以有些反對聲音。但這個政策畢竟不會實質損害同仁的利益,所以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接下來,我宣布分台的人員遇缺不補,希望隨著人員的退休,逐步壓低工程部的員額比重。這項政策,聽到的雜音就比較多了,因為畢竟人員離退之後,如果沒有補充新血,同樣的工作就要由更少的人來負擔。所以這樣的政策,就不能靠蠻力來堅持,必須要搭配配套。而我們期待的配套,就是談了多年的分台整併計畫。

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如今為國家廣播文物館。Bhhsieh0423@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4.0)
分台整併的啟動
央廣當時有九個分台,這些所謂的分台,其實都是遍布在全台各地的發射基地,隸屬於工程部,並沒有節目或新聞的製作功能。由於前面所提到的中短波已式微的因素,以及科技的進步,所以在我到任之前就已有一個分台整併的計畫在討論中,希望添購新的設備,但縮減央廣的分台數目。可是,這個計畫躺在新聞局很多年,始終只聞樓梯響,看不到實踐的日期。後來我心想,既然是裁併,不是擴增,為什麼一定要等計畫通過,錢撥下來才能做呢?改革不應等待,於是我在分台整併計畫通過之前,就開始著手裁撤了第一個分台—屏東的長治分台。
組織的裁撤,當然就是更龐大的改革工程。首先,我與工程部的重要幹部討論,確認這個分台的傳播效益已經很低,裁撤不會對電台的整體功能產生影響。然後,由分台長、經理和我本人,分三波與同仁逐一面談,做最大努力使裁撤分台的政策,對個別同仁的衝擊最小。首先,我們盤點其他分台的職缺,有資格和意願升遷的同仁優先考慮;其次,對若干願意遠調,但需要配給宿舍的同仁,我們修繕宿舍,讓調動的同仁無後顧之憂;最後,我們逐一依志願安排同仁轉調其他分台,希望盡量減輕對每一位同仁生活的影響。
記得一位家住高雄的同仁被調到台南分台,因為他是工會幹部,所以分台長不太喜歡他,嫌他意見多。為了這件事,我親自到台南分台,拜託當時的曾分台長,請分台長看在我總台長的面子上,務必幫我照顧好這位同仁。我告訴分台長,同仁配合政策調動,對家庭生活都難免有影響,我們一定要照顧好他們。
後來,這位同仁對我很服氣,他有次聚餐喝酒時跟我說:「總台長,你下來長治溝通的時候,我本來要跟你拍桌子的,但後來看到你的努力,我這個桌子實在拍不下去了。」
長治分台裁撤之後,其他各分台的人力缺口也得到紓解,工程部遇缺不補的政策得以繼續維持。到我2008年10月卸任時,分台發射機電費已從每年九千萬,降至六千萬出頭,到2019年我第二次卸任時,已經減到每年三千多萬,工程部員額也只剩九十餘人。而分台整併計畫,在後來幾任董總及央廣同仁的努力之下,於2016年完工。我在第二任時又裁撤了鹿港和枋寮兩個分台,目前央廣只剩淡水、褒忠、口湖三個分台,以及變身為博物館的民雄國家廣播文物館。

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圖片來源:張玄菩/淡水學用語辭典@淡水維基館(CC BY-SA 3.0)
作者兩度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2006年11月27日至2008年10月1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是央廣成為國家電台至今,在任最久的總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