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志

寫實的新聞媒體現況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無差別殺人事件」作為劇情主軸,延伸出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的心理狀態,也談論社會對於死刑、精神病患者的觀感,同時透過故事中各個角色的工作,描繪出人權律師、媒體工作者、精神科醫師與社工等等職業的日常。

你可以說這是部令人驚豔的劇本,在十集裡處理了這麼多的議題與職業別,又能將角色與劇情塑造得如此立體;但你也可以說這是部再普通也不過的電視劇,因為,劇中上演的其實就是隨時(或曾經)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其中,女主角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一角,由於在品味電視台擔任新聞部主管,讓此劇在首週播出的前兩集中,有許多場景與劇情都圍繞著新聞台打轉。母親節前充斥著與節慶打折相關的消費新聞、緊急插播的普吉島爆炸事件結果被證實只是個假消息,想必這些劇情都讓觀眾邊看邊點頭想著:「沒錯,台灣的新聞台就是長這樣!」最貼切大家心情的,大概是發生疑似精神障礙患者闖入幼兒園,宋喬安打電話給精神科醫師妹婿林一駿(施名帥 飾),卻被他反譏:「媒體是在製造社會恐慌!」的這句話了吧。

不得不說,光這部分的描寫,就能看出編劇呂蒔媛的寫實功力。

但是,還記得宋喬安回答了什麼話嗎?她義正辭嚴地說:「爛媒體也是需要被人家矯正的,不是嗎?」如果看電視的你,有被這部劇的「寫實」吸引到的話,這樣正視到媒體的問題所在、並試圖想糾正的媒體工作者,在台灣的新聞業中,確實也存在著;絕非如網民所說的:「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宋喬安,有所堅持的新聞媒體工作者

劇中的宋喬安,或許不是個和善的媽媽、及格的妻子,但身為一個新聞主管來說,對於自己的工作,她在多數時候的確堅持著新聞業該把關的專業與倫理界線。

圖:公共電視。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發生幼兒園疑似有精神病患闖入的狹持事件時,一位電視台主管質疑「(我們是)第一個到現場,為什麼到現在還不連線?」宋喬安嚴肅又認真地回應對方:「不要教我怎麼播新聞!」、「在小孩還沒有安全之前,我是不會直播的!」

發生這類突發的重大事件時,現實中的媒體大概也會嗜血般地圍堵在現場,從各個角度取景,為的就是能搶到一些畫面。以劇中發生的狀況來說,由於涉及了年幼孩童,在SNG直播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拍到小孩的長相,但基於對兒少隱私權的保障,除了《兒少法》有相關規定外,作為新聞工作者也該謹守該有的倫理份際;宋喬安對於上司的回應,恰恰是體現了她對新聞專業與倫理的堅持。

另外,像是質疑生活組是不是除了母親節之外都沒有其他新聞可以報?或是在業務部來電時,告訴對方:「(業配的整形新聞)七點十分播只能播一分鐘,八點進廣告前播可以播兩分半。」都可以看出編劇筆下的宋喬安,有所為,有所不為。

收視率掛帥,我們與新聞的距離?

不過宋喬安也有判斷失準的時候,劇中普吉島疑似發生爆炸、上司頻頻質疑:「別台都播成這樣了你還在查?要贏就是要快啊!」也讓宋喬安在幾經思考後,決定為了收視率而緊急插播這則尚未經過證實的消息。作為女主角,劇情的敘事視角自然都是繞著宋喬安打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戲劇中那些一味在乎收視率的媒體經營高層雖是配角,但在現實的新聞產製過程中,他們才是導致新聞為了搶快而失真的罪魁禍首。

而講到收視率(或是點閱率),很難不提到貢獻這些比率的閱聽眾。幾日前在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的臉書上看到下面這張圖片,被馬賽克的另外兩家新聞台收視率當天領先了華視新聞,不禁又思考起收視率代表的意義;「因為觀眾愛看所以新聞才這樣做/因為新聞都這樣播才餵養出觀眾這樣的胃口」真的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是個無解的循環嗎?

圖:黃兆徽Facebook

回到這部劇試圖想要討論的話題,什麼是「惡」?常被嘲諷為社會亂源之一的「新聞」,就是「惡」嗎?如果「新聞」是惡,那我們與它之間,是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的保持距離?還是與之勾肩搭背卻不自知呢?看看最近臺大、政大學生發起的「拒看中天新聞台」活動,作為閱聽眾的我們的確是可以有所行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