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報導

前陣子火紅的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廣大的迴響,媒體的結構、環境等因素導致媒體背離專業、貪婪嗜血。新聞記者成為眾人口中的腦殘記者,有些媒體更因為自己的立場影響新聞專業。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媒體淪落至此?國史館4月18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昌德教授,與長輩們展開一場對話,探討台灣新聞環境現況以及觀眾如何與惡保持距離。

劉昌德指出,正確事實的報導,是做新聞最重要的準則。圖:廖家慧攝影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記者為什麼腦殘?

身為政大新聞學院的教授,劉昌德感慨學生投入記者行列,卻成為大眾所看不起的職業。他無奈的說,如果這些能考上政大新聞系的學生,一路上曾經是各個階段的學霸,努力認真念了四年專業出社會,卻被嘲笑是因為小時候不讀書長大才會當記者,那真是太不公平了!究竟記者為什麼會變成鄉民所說的腦殘記者,劉昌德指出,媒體工作環境和商業力量的介入,讓一些記者不得已做出大家所說的腦殘新聞。

《大數聚Big Data Group其中一位筆者劉揚銘曾經做了一篇研究「研究施旖婕:41J的誕生與分裂」,道出了一位政大新聞系畢業的科班記者如何從製作金融海嘯、次貸風暴、雷曼兄弟倒閉的新聞記者,變成一位文章充滿獵奇死亡、性愛情色內容的鄉民女神。

為了研究41J,劉揚銘追蹤「施旖婕/綜合外電報導」15天,總共統計了186則新聞。發現扣除休假日,施旖婕平均每天要發表14.15則綜合外電報導,每年要發表約5000則新聞。根據15天的統計,施旖婕總共編譯了5萬1550字的外電(獵奇性愛……等)新聞,平均每天必須提供3500字的新聞,換算下來,施旖婕一整年必須寫出123萬7200字。

然而,施旖婕並非一開始就是「獵奇死亡與性愛奇聞的41J」。她在政大新聞系求學期間,擔任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畢業後進入《今周刊》工作,曾製作金融海嘯、次貸風暴、雷曼兄弟倒閉等新聞。然而2013年施旖婕到《蘋果日報》工作後,一切都變了!她每天上班8小時、日復一日產出14篇內容農場文,只為了讓公司和自己存活下去。

這樣的卑微的工作現實,是台灣媒體從業人員面臨的困境。若把41J當成一個媒體從業人員來正視,可以看見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殘酷現實。劉昌德認為,現今的新聞媒體被商業力量介入、廣告主要求置入性行銷、業配等,加上不合理的工作量和環境,使得許多記者不得已只能做出一些大家所說腦殘的新聞,不是記者腦殘,而是記者工作環境和結構必須改革!

嗜血貪婪和視野短小的小道消息當道,讀者愛看,媒體就做

「新聞不要看太多,看太多會變笨!」 這大概是現在許多人對於新聞媒體的評價。劉昌德指出,新聞從業者原本相信的價值被社群網路的讀者喜好所推翻了,當「歐陽妮妮口袋中發現200元」這樣的無聊新聞,短短半小時吸引了十二萬個讚,新聞媒體才發現原來觀眾喜歡這樣的內容,這樣的新聞在臉書上才會受歡迎、才會被廣為轉傳分享。

劉昌德表示,過去我們會覺得應該要和大家切身相關的重要新聞才該發佈,例如郭台銘要選總統、剛剛發生了超級大地震,像這種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新聞才會讓人覺得重要。而過去的新聞媒體也一直秉持著這個原則,不管是電視新聞或報紙,一定是這種影響力重大的新聞才有可能被報導。直到歐陽妮妮口袋發現200元的這則新聞出現,許多媒體才發現,原本的方式徹底的錯了!

以前發佈重要新聞,短時間內都不會有這麼多人來按讚,沒想到一個藝人在自己的微博發表在外套裡面發現200元,記者轉貼到新聞平台上,半小時就可以吸引十二萬個讚。這樣的反應讓媒體決定改變新聞策略,只要這類新聞觀眾愛看,媒體就發。於是,社群媒體上尤其是名人發的任何動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成為新聞媒體用來吸引觀眾按讚數、點擊率的方式。

這些快速、沒有經過消化、沒有經過妥善查證,以及思考否有重要性的新聞,除了讓觀眾變笨,還可能傷害特定的當事人。劉昌德分享了前陣子火紅的一則新聞「小模遭閨蜜殺害案」,當時的報導得沸沸揚揚,對於小模的閨蜜指證歷歷。媒體引用社群網路上網友的留言攻擊,直指閨蜜就是共犯。後來經過檢警調查,證實對方有不在場證明,並非共犯。然而,新聞媒體大量的以自己的猜測、社群平台上網友的留言和說法,在未經證實前就大作文章,誣陷這位閨蜜,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

▍1%、2%的收視率就可以決定媒體的存亡

為何記者會處在如此不合理的工作環境?為何台灣媒體要競爭著0.01%的收視率?劉昌德指出,因為台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24小時新聞台,新聞頻道也多達13、14個。而這麼多的頻道,卻只有很少的廣告量,僧多粥少。台灣電視產業的結構,讓新聞台不得不追逐0.01%的收視率。新聞頻道不再以大眾的喜好為目標,鞏固立場相同的收視群成為部分電視台的首要重點。

劉昌德認為,要改變媒體惡況,除了觀眾拒看,更重要的是從電視頻道結構問題著手。圖:廖家慧攝影

劉昌德教授提到,在台灣4%收視率就可以全國冠軍,因為有一百多個電視頻道,才會發生這個現象。每個頻道可以分到的廣告收入很少,可以拿出來製作節目的經費更少,所以大家不願意花錢,只要能做到2%的收視率,100個人只要有2個人看就好,即使98個人是拒絕的。

面對這個情況,有些人認為,拒絕收看是抵制媒體的方法之一,但劉昌德認為,並不是多數人不要看就沒關係,因為電視新聞其實就是想吸引特定族群。只要吸引到相信「天現祥雲」的那群觀眾就好,只要吸引到立場相同的觀眾,那些立場偏頗的報導就會繼續存在;只要有1%、2%的人看,電視台就可以繼續生存。

打開有線電視,一百多個電視頻道,觀眾每個月付五六百元的有線電視費用,最終只有不到1/4會進到頻道,多數獲利都是在第四台系統商的手上。這樣的情況讓頻道必須在收視率上競爭,以換取更多的廣告收入。也因為頻道拿到的錢很少,許多頻道只願意拿舊的節目或戲劇不斷重播;新聞台只好用很低的成本來做新聞。緊縮的成本使得每位記者要負擔的工作量相對較大,不得不做業配新聞增加收益,難免做出一些腦殘的新聞。電視變得愈來愈難看,這是電視產業現在的困境。

如何與惡保持距離?

現今的年輕世代,愈來愈少人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取而代之的是從社群平台上看新聞。劉昌德以電視頻道產業結構來比喻,在網路世界中,Facebook和Line就是頻道系統業者的角色。消費者每個月花費許多錢在媒體上,然而花的錢是手機網路費用、買手機的費用。雖然大家花時間在Facebook和Line上,花很多時間在看新聞,但最後只有很少的錢流到新聞媒體手中,多數的錢都被系統商、社群平台賺走了,新聞從業者一樣沒有辦法好好做新聞。

面對這樣的產業困境,劉昌德表示,若要與惡保持距離,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分別是:

  1. 要求觀眾,更要專業自主;
  2. 內容管制,更要結構管制;
  3. 裁罰棍子,更要公共補助。

閱聽眾可以具體實踐的作法包括拒絕浪費生命的小道消息,拒絕壞媒體,加強媒體識讀。同時加強新聞專業,優化媒體工作環境,以及媒體結構的改革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可以有立場,但立場來自於事實,而不是讓立場決定了事實

基於正確事實的報導,是做新聞最重要的準則。雖然大家都知道不同媒體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立場應該來自於事實,而不是讓立場決定了事實。劉昌德教授以普立茲新聞獎的新聞標準分享:「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最重要的是事實真相,除了真相還有其他標準,像是如何清楚的說明,簡明的讓人了解,具象、有說服力的方式讓人看你的報導。」

一則新聞不能只有片面之詞,這是對新聞專業最後的底線,也是閱聽眾判斷一則新聞有無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劉昌德表示,不一定是國民黨、民進黨要有各一半的時間,但不能只聽其中一方說話就算數。不能不讓其他人講話,不讓其他不同觀點的人說話。

劉昌德以四大報頭版為例,指出媒體立場決定內容。圖:原圖出自沃草,廖家慧翻攝

台灣四大報的頭版比報,經常會見到立場決定事實的情形,最近一例是今年4月1日的報紙頭版,由於中國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挑釁,隔天《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頭版都是中國軍機越界台灣,但《中國時報》的頭版卻是「我們追求過好日子」,《中國時報》的政治立場選擇不報中國軍機越界。不僅如此,其他報紙也都曾發生過直接將頭版全版賣給時尚品牌廣告,有失新聞專業。

劉昌德教授也以《中天新聞台》今年2月的新聞「民俗專家:大吉現天,侯盧韓齊聚,天顯鳳凰雲?!」,以及前年9月行政院長賴清德接任閣揆時,《三立新聞》報導「(北港)朝天宮天空突然出現一道紅光,形狀看似一條巨龍」作為案例分享。指出電視台的立場經常決定了媒體的報導內容,不能以民俗專家站在那邊說是祥雲就說是祥雲,也不是說有了國民黨的說法就要有民進黨的說法。而是對一個現象應該要有不同解釋,不能只聽片面之詞,所謂的正確不是只有藍的跟綠的,而是媒體如何有邏輯的找到證據去報導它。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