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禎|酷米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兼任講師

曾經在今(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中看過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和文化部合作的主題——「幻境漫遊_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的朋友們,相信對於展出內容中改編自AKRU老師《北城百畫帖》的「AR擴增實境漫畫情境劇場」,以及靈感來自2018金漫獎得主李隆杰老師短篇漫畫作品《愛在機車之海》的「360台北橋機車海360VR體驗」,相當印象深刻吧!

近年來,所謂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或是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新科技展示方式,有越來越常見到的趨勢;但是,多數的閱聽人在初步接觸這樣的呈現手法時,或許還不是太能夠分別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或是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差別,這邊就先來簡單作個說明吧。

觀落陰: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

首先是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我們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說法來做說明,通常是透過一個眼罩形狀或是眼罩加上頭盔形狀的電子螢幕顯示裝置,將人的眼睛包覆、提供左右眼的立體影像視覺,並搭配聲音以及感測裝置提供封閉沉浸式的體驗,藉此提供人們似乎進入另一個時空的錯覺,因此常常有人開玩笑,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就是傳統宗教儀式中的「觀落陰」!

由於同樣是遮擋了眼睛的感知引導進另一個世界中,而通常體驗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時,是無法同時察知體驗周遭環境,所以就方式而言,必須是在極度信任及安全的方式下作體驗,因為體驗者的眼睛以及耳朵是被VR體驗內容暫時佔據的。

愛在機車之海》的360台北橋機車海360VR體驗。圖:鄭凱榕攝

而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如果以體驗的形式來分類,可以分為:

一、影片式內容:不論是用攝影機拍攝或是3D動畫軟體算圖完成的影片,觀賞者通常是如觀賞電影一般由第一人稱視點(viewpoint)或是第三人稱視點將影片內容線性觀賞完畢,並不能從中介入改變演出,也無法走進VR影片場景之中。

二、互動式內容:最常呈現的方式是以3D場景建置,以及動畫製作,加上程式撰寫互動操作,並以手把或是其他觸控方式干涉操作正在體驗的VR內容,通常是遊戲或是模擬體驗為最常見的呈現方式。甚至如果是高階的沉浸式體驗更可以在場景中遊走,或是加上體感裝置提供更多感官刺激。另外,也有如劇場一般以程式串接動畫表演,而觀者可在動畫表演中走動觀賞如劇場一般。

開天眼: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

再來簡單說明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如果要簡單說明的話,就是在現實的視覺環境中,加上圖像,或是文字,抑或是影像資訊,疊加的相關資訊可以與實體現實場景連結或關聯。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開天眼」(或陰陽眼),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另一度空間的物體呈現在現實場景之中。

目前最常見的裝置是以手機或是平板鏡頭來達成,也可以用高階的頭盔眼鏡方式來實現,不過至今為止,受限於硬體的限制,尚未有真正夠完美的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體驗裝置。

就普及性而言,隨著手機性能在這幾年的發展,包含陀螺儀配置普及以及手機GPU性能的提升,加上iOS以及Android對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關注,已經慢慢可以看到一些以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為技術的服務APP出現。

而高階的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如hololens或是magicleap這類的高階頭盔,可以提供穿戴於頭部的硬體應用,也提供更精準的資訊圖像動畫與實際場景的疊合,並可透過手勢辨識作介面操作,目前強調的使用機會場合是在機械組裝訓練或是醫療科技的場合,並且在未來如果能夠體積縮小的話,或許將會更進一步應用於一般大眾生活中。

媒體上如何「觀落陰」(VR)?如何「開天眼」(AR)?

那麼VR(Virtual Reality Reality)虛擬實境以及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在媒體上的運用可能是什麼樣的型態呢?

以VR(Visual Reality)虛擬實境而言,可以利用VR攝影機將新聞事件以360度全景的方式作紀錄,在視覺影像紀錄上將會更加全面;如果透過3D場景建置以及動畫製作,或許可以重現歷史現場,或是以超現實的方式提供不一樣的事件模擬體驗!在未來5G通訊普及之後,閱聽人或許人手一台VR裝置,隨時可以連線至新聞現場的轉播,更加身歷其境即時體驗新聞事件或是體育賽事的現場。

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在媒體上的使用,最直接的運用已經在一些商業刊物上見到,例如平面印刷或是戶外輸出的圖像可以賦予辨識的功能,具有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功能的行動裝置掃描到圖像時,圖像可以靈活地動起來如同哈利波特電影中的報紙一般!

今(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和文化部合作的主題館—「幻境漫遊_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圖:鄭凱榕攝

而在一些觀光地區或是歷史建築場館中運用於展出的導覽,透過AR圖像與現實中的展品或是建築疊合,更精準地了解展出資訊與展品特徵。在街景道路中,或許可以透過與街道影像的辨識,提供更加人性化直覺的行人導覽,甚至可以推播與街景相關的資訊。

不過,在使用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於頭戴式裝置時,會有干擾使用者視線或是專注力的疑慮,目前因為頭戴式的裝置尚未普及,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也尚未有更深入的探討。

以便攜性以及實用度而言,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比起VR(Visual Reality)虛擬實境相對可能比較早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運用中,例如iOS中的ARKit已經提供了一項量測空間長度的功能。

總而言之,在現今的科技發展環境下,VR(Virtual Reality Reality)虛擬實境以及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技術尚在發展之中,還尚未達到成熟普及的境界,但是透過藝術家或是創意家的巧思,可以以先遣者的姿態為大家創作出許多可能的體驗以及視野,就如同今年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中,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和文化部合作的主題館—「幻境漫遊_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透過台灣漫畫家的作品來巧妙地呈現給我們令人印象深刻VR(Virtual Reality Reality)虛擬實境以及AR(Augmented Reality)的魔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