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光合教育基金會|授權圖文刊載

台中市光合教育基金會於5月31日邀請《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林君陽導演與黃致豪律師(鄭捷辯護律師)對談,由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老師主持,交通部林佳龍部長也意外現身到場聆聽,現場吸引破百名的滿場觀眾。

為事件找答案是為避免悲劇重複發生,黃致豪表示,能夠試著找到答案或注意答案,就能降低下一次事件發生的機會,減少下一個無辜受害者。林君陽也提到,導演就像「翻譯」的工作,編劇也進行很長的田野調查工作,探究律師與新聞工作者的過程,也讓「翻譯」工作能夠更加踏實。

長時間的心血成果編織故事 走在尋找答案的路上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帶領觀眾回到一個震驚社會的殺人事件,透過戲劇的層次推疊,細膩探討人性的矛盾與掙扎。

馮賢賢表示,這部劇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是編劇有兩年多的時間在做田野調查,以長時間的心血成果編織故事,在台灣一般電視台,較少機會給予這樣的時間。

馮賢賢說,編劇最困難的部分,很常是花了很多力氣編寫,送到導演手上後仍需要持續溝通調整,如果沒有足夠的訪談,會和現實有很大的落差,除了真實情況的細節,不失真外還要融入戲劇元素,也要感謝文化部撥款《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的特別預算給予支援。

導演像「翻譯」工作 以不同角度理解同一件事情

林君陽表示,回想第一次與黃致豪碰面,也曾因為年紀輕,被詢問到如何指導演員及溝通故事,他提到,因為自己的成長經歷較具同理心,容易換位思考,可以理解許多人遇到爭執時,自我防衛機制是憤怒與謾罵,第一次看到故事本身時,也相當興奮能夠以不同角度看到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

林君陽也提到,劇本通常不夠寫實就很容易會出戲,導演就像「翻譯」的工作,這部劇的編劇也進行很長的田野調查工作,對於律師和新聞工作者的關注共乘,也讓「翻譯」過程更加踏實。他表示,在導演這部戲的過程中,「罪與罰」以及加、被害人甚至家屬背後的故事,在媒體呈現上經常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還有高度的探討空間。

馮賢賢提到,台灣現狀絕大多數媒體人都選擇沉默、屈服,不願屈服的人或許選擇退出。其實在重大犯罪事件的新聞處理上,設法降低社會輿論或政治壓力等因素,可以避免閱聽眾隨著媒體起舞。

她認為,劇中對於媒體人的角色呈現較為寬容,當中主流媒體也已屬於「惡」的一部份,已不是無奈的受害者,而是忘記告訴大家還可以抗議,爭取新聞自主空間,來讓媒體角色刻劃得更深。

不過她也強調,這部戲已是公共電視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檔戲,引起了社會上最熱烈的討論,能夠和大家一起往更正向積極的方向走,更願意去面對問題,甚至往不同方向去思考,就是好的發展。

為事件找答案 是要避免悲劇重複發生

對於主持人表示劇中王赦的角色有很濃黃致豪的影子,靈感來源是黃致豪為鄭捷辯論過程中的觀察。黃致豪表示,自己的人生繞了很多曲折遠路才回來擔任律師的角色,是基於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代表司法的角色提供給所有人同樣的保護。

黃致豪也舉例,台南有一件家事案調解,其中一方與其辯護律師遭撞身亡,也有律師聲量表示不該為加害方辯護,但他認為社會上很多不被喜歡的意見,卻也是需要被聽到的意見,而不是弱弱相殘。

黃致豪說,所謂「魔鬼代言人」,是相對於多數人的角度外,提出不同意見,鄭捷案件就像狂風暴雨的浪潮中,剩下一根小小的繩索繫在岸邊的小船,在巨大的情緒浪潮下,試著問大家不會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聽起來或許近乎冷血,他也曾被詢問不會因此感到良心不安嗎?黃致豪認為,為事件找答案是為避免悲劇重複發生,情緒強度過後,大家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一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走上這條路?

心裡有個巨大的問號壟罩在辯護的過程中,但是自己也會私心希望有千分之一的機會,能夠試著找到答案或注意答案,降低下一次事件發生的機會,減少下一個無辜受害者,但是在這次的鄭捷事件中,還沒有人得到答案,這與有沒有死刑是完全兩個問題。

甘於接受清淡口味  新聞可以不做任何調味

黃致豪說,社會事件與犯罪事件是最吸睛的新聞案件,台灣媒體的隱憂,就像「賽局理論」中,在懸崖邊的競逐,等著對方先踩煞車,但往往都是一起衝下懸崖。

他提到,日本對於無差別殺人的新聞事件中,有高度自治到近乎潔癖的自律,遵守不進入犯罪現場,對於被害者和加害者不做額外的揣摩報導。他笑說,和太太也會覺得這新聞看起來很無聊,但是日本國人卻甘於接受清淡口味,因此媒體也可以不做任何調味,就是一種良性循環。

台灣媒體經常要在社會新聞中找到角色「獻祭」,只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會對於這個被影射的對象質疑,就可以被放到祭壇上。

在中國人權辯護律師像浪潮一樣一波波消失

黃致豪說,許多中國律師也默默為人權價值努力,但是必須付出第二波接案律師要替第一波辯護的狀況,像浪潮一樣一波波消失,很慶幸生在台灣,還有機會讓這些聲音被大家看到。

黃致豪也談到,對於社會上三種類型的從業人員有相當高的期待,一是創作者,二是教育者,而第三種類型則是兼具前兩項角色的媒體從業人員。他認為,這三項專業有充足的力量去影響社會力量。

這部戲讓大家看到了媒體巨大的無力感,最終雖然沒有給出被害人解答,但能夠透過這部劇及媒體的影響力,當大家發現「理所當然」的事不再「理所當然」或不再「深信不疑」,能夠開始問問題就是一個好的轉機。

互相將光點連結 照亮台灣未來的路

基金會發起人林佳龍也分享,不管是現在部長任內或是過去擔任立委期間,對於748號解釋施行法肇事逃逸法案的修法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每個人都希望站在正義的一方,但在加害者與被害者間,有著長期累積的社會連帶責任應該被反思。

他也強調「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特別是在法制上,台灣社會還有許多深層的環境因素,存在著很大的探討空間,相信「有光講座」是好的開始,互相將光點連結,一起讓社會更美好。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