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新聞副總裁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於首次訪台。圖:鄭凱榕攝

前言:

Google新聞副總裁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於今年6月首次訪台,與壹傳媒集團、報老闆黎智英等媒體高層,共同於北投討論媒體的未來。

藉此來台機會,金格拉斯於6月19日抽空於大地酒店與《卓越新聞電子報》等六家台灣媒體座談,論及新聞業的轉變以及Google的立場,內容包括:Google新聞倡議在台灣的發展、Google與事實查核的合作、Google演算法的排序邏輯、評價員機制以及新聞界的典範轉移。

金格拉斯同時也是「奈特信任、媒體和民主委員會」(Knight Commission on Trust, Media, and Democracy)的成員之一。

鄭凱榕|參與聯訪╱陳洧農|整理報導

Google新聞副總裁所扮演的角色

金格拉斯表示,雖然Google沒有記者與編輯,但透過Google搜尋Google新聞,Google的確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看到新聞,在全球創造了龐大的新聞流量,根據上次統計分析,每月全球新聞組織的網頁瀏覽超過10億次。作為Google新聞副總裁,金格拉斯的職責有兩個面向:

第一,是指導並研擬Google搜尋和Google新聞呈現新聞給使用者的策略。包含智慧裝置在內,所有涉及新聞的消費者體驗都在金格拉斯的職責範圍內。

第二,是監督產品與產業發展的各個部分,與新聞產業配合,確保新聞生態系能有良好的永續發展。

Google新聞倡議計畫

金格拉斯表示:「我們去年成立了Google新聞倡議計畫Google News Initiative) ,希望透過這項計畫來刺激新聞業的創新。我們挹注了3億美元的預算在這項計畫,到目前為止已經花費1億美金,其中有1700萬美金是在亞太地區,約有78個合作組織。Google新聞倡議計畫當中有一個項目叫作『創新挑戰』,募集業者提案創新的商業模式。3、4個月前我們啟動了其中一項提案,聚焦在鼓勵閱聽者參與的讀者收益。」

「台灣的天下雜誌(Common Wealth)贏得Google新聞倡議計劃亞太區創新挑戰的資金挹注,原因是以機器學習科技(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提供客製化的新聞內容。東森電視(EBC)以及關鍵評論網(News Lens)則贏得Youtube創新基金 (Youtube Innovation Fund),這也是Google新聞倡議當中的一項,他們製作原生的線上新聞,利用虛擬實境技術的輔助來建立會員計畫。」

關於Google新聞倡議,金格拉斯強調:「這是為了鼓勵業者創新而設立的獎金,我們並不要求任何回饋,唯一要求的是:所有得獎者必須與業界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很可能我們明年就會報導得獎單位的相關研究。重點在於不是只有一個特定的組織得利,而是讓整個業界都能因而受惠。」

Google於2018年提出「新聞倡議計畫」。影:Google@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網際網路:新聞界的挑戰與轉型

「就我的觀點來看,藉由訂閱數量提升營收,最終將催生更優質的新聞產品。」

金格拉斯表示,Google的確意識到新聞界正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在商業模式上,但他對此抱持正向樂觀的態度,全球的新聞組織有越來越多的創新,就提升讀者收益的計畫來說,也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

金格拉斯說道:「畢竟沒人會為了小貓影片掏腰包,對吧?但我們會為認真製作的正經新聞付費。在過去幾年來我們看見了這個業界長足的進步,也看見他們不斷學習,重新培養新的閱聽者關係,尤其是那些了解、尊重他們的專業並且願意以行動支持他們的閱聽者。」

Google與事實查核

「這是我們的重點:辨識那是有意散布的欺瞞行為,或者單純是個人意見的表達。」

當被問到Google如何與政府或NGO合作,以落實事實查核,金格拉斯回應:「有鑑於全球都面臨不實訊息與假新聞的問題,這的確是我工作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密切與政府和NGO合作,比方說,早在四年前,當假新聞還未引起爭議時,我們已經開始整合事實查核社群,開發技術性的框架或模式,讓事實查核能夠更容易被搜尋到。所以我們打從一開始就很密切地與事實查核社群合作,只是我們是以全球性的規模在作這件事。我認為現在事實查核社群的發展與成長很令人振奮。」

Google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在台灣進行第一次的「News Lab Training」,舉辦為期三天的事實查核工作坊,並藉此機會與其他在事實查核領域具影響力的人士們交流彼此的構想以打擊假新聞。

金格拉斯指出,由於網路上存在著許多不當的資訊,因此將重心放在特定的某些領域也會有幫助。比方說Google特別和科學組織合作,從北美開始,鼓勵科學組織使他們的資訊更容易取得,確保人們在網路上詢問像是防疫趨勢或疫苗的安全性之類的問題時,正確的資訊會出現在搜尋結果頁面的最上方。

作為一個平台,Google的平台就是開放網路(open web)本身,Google所有的焦點都在開放網路,因此當Google著手面對不實資訊這樣的議題時,將著重於如何在一個開放性生態系(open ecosystem,相對於封閉生態系,如:Apple)當中處理它,如何讓事實查核社群能夠有一個開放的架構來進行作業。Google近期將釋出輔助事實查核的工具,讓記者能夠更有效率的搜索相關資訊,甚至是創造他們自己的工具。

當企業與政府起身面對不實資訊,也引起人們關於言論自由可能受到危害的顧慮。對此,金格拉斯表示,重要的是必須認知到我們要處理的不是不實資訊的內容本身,而在使這些內容大幅散佈的邪惡行為。「很顯然的,正是有了網路的推波助瀾,才使這些不實資訊隨處可見。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應該與政府合作建立適當的規範,來辨識那些使用假身分、網路機器人等欺瞞手段來大幅散播假資訊的人。」

Google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在台灣進行第一次的「News Lab Training」。圖:鄭凱榕攝

Google演算法排序邏輯

Google的演算法有兩個關鍵的向度,第一個,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便是「相關性」:當你問 Google 一個問題,有哪些資訊與其相關?

金格拉斯說:「我常舉這樣的例子,你想把一部電影推薦給朋友,但你忘記那部電影叫甚麼了,你知道裡面有座孤島,有顆排球,好像贏了奧斯卡獎,於是你用『電影』、『排球』、『孤島』、『奧斯卡』作為關鍵字,搜尋結果傳回了『浩劫重生』,一切發生在一微秒內,簡直像魔法一般,但這不是魔法,這只是簡單的電算科技,尋找據有共通關鍵字的文件,這就是相關性,在 Google News 也是同樣的原理。」

第二個向度在排序上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內容的「權威性」。舉例來說,Google 最早的其中一個演算法叫作 PageRank,它會檢視網路連結的結構,若是部落格,那麼權威性會偏低,但若有多家權威媒體引述該文章,並在網頁中放置超連結,便會大大提升該網站的權威性。這就是PageRank運作的方式,它至今都還被Google使用。

然而,在每個人興趣不同、使用的關鍵字不同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新聞發揮其作為公共論壇的功能?金格拉斯認為,就某種意義來說,網路等於是把印刷媒體放到了每個人手中,那是一種非凡的能力,同時那也是網路帶給我們最大的挑戰。網路上的語意資料庫有著無比豐富的資訊;與此同時,很不幸地,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我們總偏好那些能印證我們信仰的訊息,而排斥那些挑戰我們的。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2018年Google更新了Google News的服務。影:Google@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建立權威性模型的基礎:評價員

金格拉斯表示:「但現在,人們想方設法的去鑽漏洞,試圖騙過演算法,整個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搜尋引擎最佳化)產業便是建立在『我們如何影響Google搜尋的排序』這件事上面。

所以現在我們處理權威性的核心基礎是,在全球廣設評價員(rater),各個國家都有,我們訓練這些人來幫助我們評估搜尋結果。我們有一本厚達160頁的《評價員指南》(Google Search Quality Rater Guidelines ),網路上都找的到,我們在這份文件中指導評價員們對搜尋結果作出客觀的評估。這些評價員的工作不是頁面排序,而是在我們調整演算法時,評判新版跟舊版的結果。」

舉例來說,Google會給評價員看一則問題,還有兩份搜尋結果,讓評價員們在不知道哪一份是新的或舊的演算法的情況下,閱讀每一則報導,看看是哪個網站、來源是什麼,最後讓評價員就文章的專業程度給予評價。

金格拉斯指出,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系統排除任何一個個人作出人為影響。「我也許是新聞副總裁,但我沒辦法告訴 Google 最好的新聞組織在台灣。我們都知道那是不恰當的,因為這會導入個體偏誤。所以我們使用評價員作為權威性的引導。」

在聚焦程度很高的層次,比方說一篇專欄或一位記者,評價員可能會給出這樣的評估:當談到外國政策或美國政治的時候,紐約時報與其記者們有很高的權威性;當話題跟木工有關時,他們的權威性就下降不少。亦即權威性的高低會隨著主題而有所改變。

關於檢選評價員的方式,Google用的是類似論壇群眾外包的作法,只是更加精細。人們提出申請後,Google會給予相關訓練,在進行正式評估之前需要通過測驗。評價員給出的評估會受到監督,以剔除極端值的影響。此外Google也會經常更換評價員,不會有在一個國家裡面總是同樣的那100人擔任評價員那樣的情況發生。金格拉斯表示:「這是出於安全性的考量,我們不希望帶有不良意圖的人成為評價員。」

(下集待續⋯⋯)

更詳盡的評價員制度介紹可參見此影片。影:Optimisey@YouTube頻道(CC BY-SA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