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北歐傳真・現任公視節目製作人

 芬蘭以教育和創新聞名於世,該國公視——芬蘭廣播公司(YLE)又以全國最大的領導創新機構著稱。最近我遇見主導YLE三千多人教育訓練的人資主管Saija Uski女士,她也曾多次應邀擔任艾美獎等各種國際評審。她介紹了新的員工成長規劃方案——芬蘭公視新聞學校,這方案已經在普及實施。

為有效提升員工素質,支持員工創新思維,又考慮到員工忙於各司其職,所以發展了實體和數位兩種形式的小團體成長課程。

「實體」小團體成長課程

實體課程方面,組YLE內部跨部門讀書會,鼓勵不同知識和經驗背景的公視同事選讀管理和創新書籍。由員工自行選書,公開徵求成組。這樣做,從選書交流到進入學習情境,直至大家投票選好,等於達成共識,然後不同部門的人共同閱讀可以激盪看法,又能很自然地增進平時較少互動的同事之間的情誼。這將使一旦新工作要推動就能有更多的諮詢資源。

除了內部讀書會,現在又開闢跨企業交誼讀書會。例如,YLE與芬蘭航空。其實媒體有公共服務色彩,航空公司也有許多第一線與人接觸和線上的服務業知識經驗。當兩種企業都希望與時俱進、召喚顧客,回應社會變化後消費者處遇的需要,能有跨行業交流,往往有讓人走出框架為之一亮的激盪出來。

「數位」成長課程:公視內部新聞學校

關於線上學習,YLE提供的課程很多而且快速更新,以「公視內部新聞學校」定名。這些課程不是因為政府要求進修小時數而來,所以沒有那種必須上線拍照或幾秒鐘點滑鼠一次以證明自己有學習的情形,也不是只是放些影片收看,而是有教學設計,幫助員工增進工作素養職能的專業課程。

主題例如調查報導如何預備和進行?新聞節目如何發展商業模式、社會新趨勢?如何尋找年輕族群的觀眾?測試你是不是一位有創意的新聞工作者?還有資料新聞學如何發展服務計畫?許多是新媒體時代中,傳統媒體很有活力的服務方式。

每季還會預告下季新課程,並設計YLE內部廣告(請見插圖),告訴所有員工,從哪個網址和聯絡誰?可以進入新的課程得到學習樂趣。員工即使不在辦公室也可以透過連結,於自己覺得最有效的時間和場地來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夠安靜、夠舒適,也使得學習者能專注。

芬蘭公視內部內部學校設計廣告。圖:周傳久攝

以「資訊新聞學」為例

以資料新聞學為例,YLE過去5年已經由一位資訊工程師Teemo Tebest帶領兩位記者和兩位動畫師,引用各種社會公開資料庫,開發了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搜尋互動機制,讓民眾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找尋包含就醫和城市生活品質等各種指標主題搜尋。

現在Teemo因為心得很多,已經被歐洲廣播聯盟請去開課分享給歐盟各媒體作工作坊。怎麼配合新聞和社會需要來設計這種資料新聞學方式的服務入口平台?在YLE內部不需要花大家很多時間聚集,上YLE內部學習系統就可以自學。

空間改造:發展透明、跨域的學習文化

其實在此之前,YLE近年已經大力發展透明、跨域的學習文化。辦公室大量縮減個人區,而增加許多開會動腦間。有適合一大群人的,也有兩三人的,環境盡量營造的像家庭客廳。

許多部門的隔間用玻璃板,並且把正在進行的動腦計畫用許多貼紙貼於面對走到的玻璃牆,好讓不同部門的員工來來去去容易看到別人正在做什麼,和發展什麼新構想。也許自己有興趣,可以詢問或加入貢獻。每天來上班的人自然可以透過上班與中午吃飯、上廁所的動線,好像一次又一次的逛博物館一樣,產生自然的學習。

傳統公視如何因應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電視是忙碌又挑戰創意的行業。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服務更需要創意。當許多自媒體興起,分散掉一部分觀眾,傳統公視要怎樣盡到責任?YLE打團體戰,看到自己員工寶貴的經驗和有幸這麼多員工同屬一個企業,發展了以上各種方式,讓更多人可以跳出思考框架。這種大量投資於員工的計畫,在如今數位時代,不一定多花大成本,而是新的設計可以支持更多員工有效學習、樂在學習。

我多次在芬蘭,不論和老人或一般成人討論社會議題或國際議題,不難聽到芬蘭人說「昨天YLE說如何如何」、「關於你問的問題,前幾天YLE有報導如何如何」,可見許多民眾很倚賴看重YLE成為新資訊和知識來源。

不但報導新聞,還有些新的統計評論,這有一部分正是來自資料新聞學服務,其檢索整理功能同時讓觀眾和內部成員都能找到新資料。

新聞媒體內部繼續教育之重要

想想看,新聞媒體工作者發佈的報導常被社會認為是時代變動的記號,引導大眾價值觀和生活對策。記者的進步當然非常重要。當基本功不足以因應工作挑戰,和服務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內部繼續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越多人有機會積極學習,整個組織就越有積極的共同發展語言,這樣,發動新計畫的內部設會成本較低。雖然YLE沒說這是學習文化的內部行銷,然而實質上已經帶有這種效能。這可能也是該媒體年年創新、博得社會聲望與信任的背後原因。

 

關鍵字: , , , ,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