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8):新聞裡躲藏的性別歧視魔鬼

2020 年 05 月 0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卜大中|資深媒體人・《蘋果日報》前總主筆

被媒體不自覺貶為「第二性」的女人⋯⋯

在媒體裡面,女人即使高雅莊重、氣質不凡,但仍然不是傻瓜就是無知,隨便看都發現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廣告中最常看到的是媽媽和女兒在電器前面做出幸福甜美狀,滿臉都是快樂笨蛋的表情。

要不然就是在廣告中永遠都是女人問些膚淺愚蠢的問題,而以權威姿態出現回答問題的都是男人。女人欣然獲得答案後,還不忘對男人撒嬌塞奶(可能是老公、老爸、男友、同事、同學)一番。

在性別問題上,媒體處理新聞都不自覺地將女性貶為「第二性」、當作男人的性慾客體對待;並且在性忠誠的新聞上,寬待男人,嚴責女人。

只有媒體這樣嗎?非也。整個台灣社會乃至全世界,輿論、新聞全盤由男人所主導、所壟斷,全球男人們有意無意間有志一同地使用男尊女卑的潛意識來報導事件、評論新聞。

在媒體裡面,女人即使高雅莊重、氣質不凡,但仍然不是傻瓜就是無知。圖:1953 年電影《嫁給金龜婿》海報截圖(Public Domain:本作品在美國屬於公有領域,因為其於1925至1977年間在美國出版,且沒有版權通告。)

三重「她者」的蔣方良

蔣經國的夫人——俄裔的蔣方良女士(原名芬娜・伊帕奇耶夫娜・瓦赫列娃,俄羅斯葉卡捷琳堡人,祖籍白俄羅斯奧爾沙,1916 年 5 月 15 日出生),於 2004 年 12 月 15 日病逝,藍綠兩黨的政客們競相展開文言文作文比賽,但又千篇一律,毫無創意與人性的溫暖,輓聯盡是什麼:一生淡泊、相夫教子、家庭為貴、賢妻良母、足堪婦女典範、賢淑溫婉、謹守本分、不與聞政治、處事謙卑云云,使人不知今夕何夕,彷彿前清皇帝頒發什麼牌表之類的封建文書。

可歎的是連民進黨的大老竟然也耽溺於中國那套之乎者也,說什麼是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這時候,中國又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台灣民進黨的文書裡,其思想錯亂,不知所云,真令人「臨表涕泣」啊。

其實蔣方良活生生是大男人沙文主義的犧牲品。她是冷戰時代、戒嚴時代、蔣經國政治考量、宋美齡惡婆婆、蔣介石偏執心態的七座大山壓迫下的犧牲品,多次欲回俄國探親,皆因上述因素而遭到攔阻。她的邊緣化使她成為不折不扣的「她者」,而且是三重她者;性別、政治與蔣家家族。這條新聞汁液飽滿,應是台灣新聞性別教育的最佳教材。

時序自左上、左下至右上、右下。圖1:蘇聯期間的芬娜與蔣經國|圖2:1930年代剛從蘇聯返中,芬娜甜美帶期待的笑容|圖3:1944年身穿旗袍的蔣方良|圖4:1970年代含飴弄孫的蔣方良。圖:Wikimedia Commons(公有領域)與網路圖片(合理使用)

女人作為社會的他者

女人作為社會的他者,在媒體中尤為清澈明顯。社會學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說,歐洲中世紀的裸體畫與現在的大眾媒體,尤其是廣告,呈現女人的方式如出一轍——女人的樣貌就是她處在一個被支配的的權力位置中的模樣:

「生為女人,就是生在一個被指派、被控制的空間中,生在男人的照管中.女人的社會模樣是她們的才能在這麼侷限的空間中,受到這種養護的生活所發展出來的結構⋯⋯自孩提時期起,她就被教導、說服必須不斷地注意自己。」

媒體大量宣傳女人美麗的需求與文化,使得女人對美的產業大撒金錢。美國女性作家沃爾夫(Naomi Wolf)在《美麗的迷思》(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一書中指出,廣告業及媒體工業大量製造苗條豐滿的美麗「規範」,目的在滿足男人的「觀看樂趣」,並且已形成女人的病態,在美麗的神話中「深深沈淪」。

可歎的是,今天的媒體已受到女性主義的深刻批判,一般媒體也支持這些趨勢,但在字裡行間中依然三不五時透露出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特別是女人酒醉後遭人撿屍、或有姦情等女人的情慾自主新聞,都多少被媒體隱藏性批評;也得不到男人社會的真實同情。

媒體的這類報導多半仍是譁眾取寵,以滿足男性的窺淫為目的,而非教導社會正確的性別態度。傳媒界都知道,與性有關的新聞傳閱率、點閱率、收視率都最高。傳媒對此類新聞的報導並沒有教育社會性別歧視的錯誤,反而強化了性別歧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