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齊晧|《轉角國際》的媒體實驗:創造自己的 Podcast 傳統

2020 年 05 月 1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編輯前言——關於「????聽新聞????」: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於本(5)月 4 日公布 2020 年得獎名單,其中最受注目的獎項之一是 103 年來第一次設獎的「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

新設的這個獎項是以聲音為主要呈現形式的新聞報導,由《洛杉磯時報》和Vice News合作的 Podcast 節目《美國人生》(This American Life)的其中一集報導〈出局的一群人〉(The Out Crowd)榮獲首屆肯定。

再加上台灣近來風起雲湧的 Podcast 製播,證明了「聽新聞」一直是人類的渴求,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從原本透過無線電波進展到以網際網路的方式傳遞音頻。更顯示了從看到聽——不同的媒介正迅速匯流整合,為新一代的閱聽大眾提供全方位接受資訊的形式。

《卓越新聞電子報》順應趨勢,除了製作「聽新聞」專題以外,未來將持續邀請致力於發展 Podcast 的媒體不定期地為我們分享他們的願景與挑戰,敬請期待!

林齊晧|轉角國際編輯 a.k.a. 重磅廣播 Podcast 裡的「編輯七號」本人

「沒有前例可循,我們必須自己創造傳統。」

這句話出自美國 1940 年代,初入新聞廣播業的記者 Eric Sevareid,「廣播」是當時的新媒體,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讓群眾渴求第一手、最快速的現場資訊,造就了 Sevareid 這些被稱為「偉大世代」的廣播新聞英雄。但正因為這種媒介形式新穎,從業者也只能一邊探索一邊開拓,靠著各自的專業知識來創造內容、奠定歷史經典。

某種程度上,現今的 Podcast 熱潮讓人聯想起過去廣播剛興盛的年代。也許可以慶幸的是,在 Radio 看著黃昏夕陽許久之後,Broadcast 本身依然生龍活虎。

轉角國際》從 2016 年下半開始嘗試做 Podcast 以來,已歷經 3 年半多左右的時間。多虧讀者聽友們的愛護,每週更新一集的塊狀節目,也慢慢養出了不少忠實聽眾群。

有人常說:網路上的深度議題文章字數都太多,不太會有人看,何況是國際新聞?這個概念大概都已經被推翻過好幾次,事實證明閱聽眾對於國際新聞深度內容的需求是存在、而且還有不少擴展空間。

那麼 Podcast呢?轉換成將近一個多小時的議題討論,也會有人願意長期收聽嗎?轉角國際「重磅廣播」的經驗或可作為參考。

重磅廣播的誕生

轉角國際開始創立「重磅廣播」的 Podcast 頻道,是在 2016 年 9 月之後,也就是主持人「編輯七號」加入轉角國際編輯團隊後的事情。其實我在進到轉角前的工作,就是在 FM 電台擔任主持人和節目製作;加入轉角國際的團隊後,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要運用廣播工作的經驗,在轉角開一個網路廣播節目。

企劃動機是來自轉角國際的編輯鎮宏,實際上鎮宏自己本來就有收聽英美 Podcast 節目的習慣,收聽資歷大概快 10 年;加上當時中文的 Podcast 節目裡,幾乎不太有能稱上是專業、綜合性的國際新聞議題節目(當時有劉必榮教授的國際關係節目,過去也是一路從電視到廣播深耕許久),轉角國際才會想,能不能在既有的文字內容以外,再多開一個內容產品,向不同的媒介平台發展?

於是乎轉角國際的聲音產品,就在各種新鮮嘗試下展開——「重磅廣播」——想透過「語言聊天」而非讀稿播報的方式,一方面帶給讀者不同形式的深度議題討論,一方面試著讓編輯的角色和內容有所連結,形塑不同於文字報導帶給讀者的親切感。

和轉角國際的文字內容一樣,重磅廣播並不是拿其他國際新聞來「選讀」、或是隨意的新聞漫談。所有的內容必須經過題目的發想設計、資料蒐集與解讀、編輯個人的分析組合等。

舉近期聽眾關注度頗高的單集為例:今年 3 月播出的〈日本「相模原殺傷事件」死刑判決:殺害身心障礙者的殘虐深淵〉,是透過日本警事廳報告、司法審判紀錄和判決書、家屬筆記書信等多方材料,建構事件原貌並且試圖理解當事人的身心狀態,以及隱藏在社會背後的集體意識。

另一集是〈北京限時消滅大型犬?中國「限狗令」的執法爭議〉,從一則繪聲繪影、在網路上四處傳播的中國限狗令開始,有鑒於當時台灣也有非常多「誤信」以及想當然耳的推敲,我們回頭追蹤這個消息的來源與散播現象,從虛實真假問題,探討中國從官方到民間到底如何處置所謂的「限狗問題」。事實上,這些題目的做法和平時至做新聞專題內容的模式相去不遠,差別只是呈現多了用廣播聲音。 

早期重磅廣播就是由 3 位編輯共同主持,每週更新一集、每集 15 到 20 分鐘不等。到現今轉角國際的編輯團隊已有 4 人(現今聽友群流傳的「轉角四人眾」:鎮宏、七號、八號糖蜜),重磅廣播的長度也擴增到 40 分鐘到 1 小時左右(甚至更長⋯⋯),通常以編輯兩人一組的方式主持,有時會是某個編輯主談,有時則會是兩人的交互討論。

節目放置的平台是國外的 SoundCloud,猶記得頭兩年還在想著該如何推節目增加曝光,還會再製作成影片版(和該集內容相關的新聞照片剪輯輪播)放在粉絲頁來推文,不過效果差強人意!而且說實話「用臉書聽廣播」本身是蠻奇怪的事,到 2018 年後就不再做這種影片版本,而是嵌入到網站文章裡,成為一篇重磅廣播專文。

重磅廣播系列曾經出過幾則影像內容,像是我們的法國專欄作者季茱莉談法國大選、德國作者戴達衛的德國選舉投票指南,或是編輯七號自己在美國旅行時順便做的兩集「美國 1 分半」

 

許多人訪問轉角國際團隊時,常會問到 Podcast 會不會也朝影像化的方向發展,或是編輯團隊有沒有計畫成為 YouTuber?確實是想過製作影音單元,但現實是編輯台的人力極為有限,光是過去「順便做」的幾支影片就耗去不少時間,在目前我們要維持網站內容的運作之下,恐怕管不了那麼多。

其次是影片跟廣播本來就是兩碼子事,表現的邏輯和內容性質會有所差異。我們不希望影片要用稀釋淺薄的內容來吸引觀眾,或最終為了點閱而「只能」變成娛樂化;如果要變成影像形式,可能也不想走那種主持人排排坐輪流報告的路線。簡而言之,影像會是可期待的目標,但現階段的人力和資源,會先選擇抓穩網站和 Podcast 的內容。

編輯的 Podcast 角色養成計畫

英美的新聞類 Podcast 相當注重新聞記者或編輯的個人品牌,這是基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自然表現,對於需要深度議題的閱聽眾而言,也能從中得到一手的觀察與分析觀點。

特定領域的新聞工作者,在 Podcast 裡能形成特定的角色感(傳統廣播亦然),重磅廣播所進行的嘗試之一,也是想透過聲音來將原本隱身在內容幕後的編輯,帶到閱聽眾的面前。

從重磅廣播聽友的反應來看,四位編輯的角色屬性越來越鮮明,擅長的議題領域和談話內容風格,都能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受。而廣播角色的親近感,也讓聽友對於轉角國際網站的文字內容、編輯和撰稿過程有更進一步認識;還有一些聽友回饋意見,猜到哪一篇文章是哪一位編輯撰稿,或分享他們的閱讀感想。可以說,Podcast 讓轉角國際的內容有了另一種新生命的感覺。

關於編輯角色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轉角國際另一個 Podcast 產品:「轉角國際 Daily Podcast」。

起初這個是和外部單位的企劃合作,規劃每天至少 15 分鐘的國際新聞,嘗試過好幾次形式,目前都由編輯糖蜜一人來製作內容與主持。令人驚喜的是,廣播素人的糖蜜從不熟悉聲音表現、到慢慢掌握節奏,過程裡也培養了許多糖蜜粉絲(簡稱「蜜粉」),有點像是和編輯一起成長、一同前進的感覺。

現在 Daily Podcast 已經幾乎和編輯糖蜜的角色合為一體,糖蜜本人就是內容的一部分(連某幾次我來代班主持,還被聽眾立即反應不習慣、呼喚糖蜜回歸)。

挑戰和願景

最難的始終還是 Podcast 的選題。重磅廣播每週的最大挑戰,是怎麼挑選合適的題目——沒有急迫的時效性(因為是工作日預錄後,在每週六播出)、有足夠發揮的議題深度和延伸討論的廣度,又適合用說的方式呈現;題目的開發至今都讓我們很頭痛,何況我們能花在製作廣播的人力時間成本都極為有限。

直到今年 2020 年,我們才終於推出了聽眾敲碗已久的廣播新單元:「重磅一頁書」,這是「重磅廣播」的延伸系列,由四位編輯分別選讀一本「台灣沒有出版過的書」,除了書籍介紹之外、也做內容分析討論和書評,這個製作的方向,主要是為了和台灣一般常見針對已出版的「說書」或「書介」類型區隔。而我們的選書會有編輯的個人閱讀口味與研究偏好,目前推出一輪的聽眾反應良好,理想上會持續做下去——直到沒書可選為止。

 

對於轉角國際 Podcast 的期望很多,腦海裡的各種新單元,都還在等待機緣成熟的時刻孵化。

除此之外,其實也很想延續線上與線下的串連,如同我們在 2019 年舉辦過的實體講座,當時是以「實體真人版的重磅廣播」為號召,邀請讀者聽友面對面,來聽一場現場版的重磅廣播;當時因應日本從平成年代邁入令和的時事,便以此作為講座題目,售票在短時間全數售出也是讓我們編輯感到欣慰的成果。

太遙遠的願景還沒多設想,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像美國廣播電視數位新聞協會(RTNDA)頒發的獎項,如 Edward R. Murrow Award 等這類專業與公信力的新聞議題類廣播獎項,鼓勵更多有興趣、志在此道的 Podcaster 們朝向更多元和專業的內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