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強|🌐國際新聞🌐記者:奔走於險地的信使

2020 年 06 月 1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集思北科大學會議中心共同主辦「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觀測工作坊」,此活動與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合作舉辦。邀請到現任國際記者的楊智強,就國際採訪,尤其是高風險地區的採訪會遇到的困難,以及採訪權受損之狀況進行分享。

楊智強現任《報導者》國際新聞記者,曾任獨立記者三年,並於2017年與其他獨立媒體人共同創立「Loop 獨立媒體採訪團隊」。

楊智強現任《報導者》國際新聞記者,擁有在高風險地區採訪的豐富經驗。圖:陳洧農攝

記者:高危險職業

楊智強首先指出,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的統計資料,2019 年有 49 位記者被殺害。而本年度截至目前為止,全球遭囚禁的記者人數高達 229 位,其中囚禁記者人數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

保護記者協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CPJ)更指出,自 1992 年起至 2020 年為止,在工作中遭殺害或因意外而喪命的記者人數共計高達 1,365 人。由此可看出記者在進行採訪,特別是在極權國家採訪時,所面臨的高風險與壓力。

在南美洲遭殺害的記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採訪與毒品有關的議題,而被毒梟殺死。楊智強表示,他在孟加拉就做過有關毒品的報導。

2018 年 5 月孟加拉實施了類似杜特蒂的反毒行動,過程中殺死非常多反對黨人士,當中有許多是法外處決,未經審判即處死,因此除了毒品因素之外,也是高度政治性的議題。

那時毒品都從緬甸運進孟加拉,途經難民營。毒品大量流入的情況,讓楊智強懷疑在邊境的警察局可能被毒梟買通,因此他試圖採訪該警局。沒想到和警局約好採訪之後,對方卻遲遲沒出現,讓他在難民營等到晚上 10 點,而難民營像三不管地帶,只要超過晚上 6 點就很危險。

楊智強說,在回程途中,他很罕見地被難民營檢查哨攔查,並百般刁難,最後才知道對方是要過路費。

「那時真非常害怕,不知道是不是警察或毒梟搞的。因為一個外國人被塞幾包毒品,栽贓成走私犯殺掉是很有可能的。」

國家機器的抹黑與迫害

楊智強表示,在非民主國家,記者經常會面臨的風險是:遭國家機器指控所作的報導詆毀國家形象,甚至是假新聞。緬甸籍的普立茲獎得主艾斯特.圖珊(Esther Htusan)就是一例。圖珊去年來台參加奧斯陸自由論壇時,楊智強曾訪問她遭政府抹黑、迫害,終至逃離緬甸的始末。

圖珊當時是《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記者,在 2016 年以調查報導〈血汗海鮮〉(Seafood from Slaves)獲普立茲獎,聲名鵲起。2017 年 8 月,位於若開邦羅興亞屠殺事件爆發,圖珊對於少數民族權利及種族迫害議題有著高度關注,一直在追蹤報導。

屠殺爆發後,該地區遭封鎖,緬甸政府為了掩飾其迫害新聞自由之行徑,每月有一天會安排讓國際各大媒體採訪的行程,圖珊也是其中一員。採訪過程中,一位自稱是羅興亞人的受訪者在事後經圖珊調查發現,其真實身分不是羅興亞人,而是若開人。換言之,其受訪是由政府所安排的樣板。圖珊將事實揭露後,政府指控圖珊是他國代理人,意圖詆毀緬甸國家形象,其報導也被指控為假新聞。

楊智強表示,2015 年翁山蘇姬當選後,原本國際社會認為緬甸應該會民主化,但近年來新聞自由依然嚴重地受到壓迫,許多記者遭恐嚇或關押。由於國家操控媒體的力量強大,圖珊在社群媒體上受到大量死亡威脅,甚至被情治人員跟監。有感於生命遭威脅的情況越趨嚴峻,圖珊在 2017 年 12 月逃離緬甸。

楊智強問圖珊:「覺得自己甚麼時候能回緬甸?」圖珊答道:「其實黑名單這種東西,政府是不會給你看的。只有當你被抓,你才知道你是黑名單。」對於自己何時才能重返家園,圖珊也無法推知。

緬甸籍的普立茲獎得主艾斯特.圖珊(Esther Htusan)在奧斯陸自由論壇上說:「我不會被噤聲」。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關閉通訊渠道

有時,政府為了國家形象與便於鎮壓,會進行資訊封鎖。2019 年,許多國際媒體指出,緬甸政府為進行資訊封鎖,關閉若開邦的網際網路。楊智強說,在若開邦,除了羅興亞人遭迫害之外,若開人自己也在去年與緬甸軍方發生內戰,因此被政府以「公共利益與安全需求」為由,關閉網路。

楊智強在 2016 年去蘇丹採訪,「那時蘇丹南部的努巴山脈正在打內戰,蘇丹政府對外宣稱並無內戰,並拒絕媒體與國際人道組織的進入。為封鎖內部消息,政府關閉了網際網路與電話通訊,導致當地人很難將消息帶出去。像我們記者進去採訪,也是必須先出來才能發新聞。」

反送中的國際採訪困境

「你不知道你會不會變成下一個林榮基或是李明哲。」

楊智強指出,在採訪反送中的經驗裡,他面臨兩種危險,一種是身體上的,另一種則是心理上的。反送中運動的時候,他到香港採訪,為了拍照,經常是站在示威者與警察中間,所以有可能被警察打,也可能被示威者打。

「我們在香港的特約記者就曾經被示威者拋擲的瓶子砸爛相機,三四個月前也有記者被汽油彈燒傷,因此要戴頭盔。另外就是要戴防毒面具,因為催淚彈的關係,到處都是煙霧。」

「當你吸到催淚彈釋出的煙霧,你是不可能繼續工作的。」楊智強說,其辛辣刺激的程度足以癱瘓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除了會令人眼淚鼻涕直流之外,也會造成上吐下瀉,甚至皮膚病變,所以對在現場長期接觸這些催淚瓦斯的人會有很大的傷害。

「甚至當你回到家中,身上還是有味道,因為催淚瓦斯不是氣體而是微小的粉末,所以會黏在身上,無論如何都會受影響。」

再來就是心理上的壓力,楊智強說,當他第一次到反送中現場採訪,心中真的非常害怕。他說,對一個進入香港或中國的台灣記者而言,心中的恐懼是很大的,因為揭露的資訊非常敏感。尤其,隨著時勢越趨緊張,中大理大事件爆發、警方使用實彈、記者遭逮捕等狀況都不斷增添採訪時的心理壓力。

反送中運動時,楊智強親身前往宛如戰地的香港採訪。圖:楊智強攝

記者與間諜

「保護你的是你的記者身分,但是這層保護也不是絕對的。」

記者經常被扣上間諜的罪名,「因為,記者在做的事情,就是把消息帶出來;間諜在做的事情,有時候也是把消息帶出來。另一方面,間諜在被抓時很喜歡說自己是記者,所以記者在某些國家很容易被扣上間諜罪。」

楊智強說,當他進入蘇丹採訪時,因為政府宣稱努巴山脈並無內戰且禁止進入,採訪團隊只好用偷渡的方式進去,最後再偷渡出來。等回到烏干達,有網路之後才發現,一名同樣是進入努巴山脈採訪的捷克籍記者被逮捕,並以間諜罪判處 14 年。

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震撼不已,「我跟他做的事情其實一模一樣。」兩年後,捷克政府透過外交途徑救出該記者。楊智強在心中自忖:如果是我被抓,不知道台灣可不可以救我?

如何保護自己?

所以,記者在國外,尤其是在高風險地區採訪時,該如何保護自己?楊智強表示,以下是一些可以在事前做的準備:

✅ 證件:

記者在國外採訪,經常會用到的證件包括國際記者證與記者簽證。國際記者證由國際記者聯盟頒發,在國外採訪時,會比我國發的中文記者證更容易識別,但在某些非會員的國家中,可能有不被承認的風險。

記者簽證對採訪來說有利有弊,壞處是容易在事前被政府鎖定,好處就是不會因為持旅遊簽證而被認定是違法採訪。儘管申請可能曠日廢時,楊智強還是建議盡可能申請。

「但是說實在的,我到現在沒有申請過任何一個記者簽證,因為第一,像我剛剛說的,南蘇丹或蘇丹絕對不歡迎你,怎麼可能給你記者簽證?所以我們才會偷渡;

「第二,我去年年初去緬甸採訪時,有想過要申請,但上網查之後,發現需要緬甸資訊部的邀請函,哪生啊?所以那次也沒申請。但我覺得如果要採訪一些危險的議題,或是你自己知道可能有壓力時,有申請總比沒申請好。」

✅ 通訊軟體:

在國外採訪時,若想要防止自己的通訊內容遭監看甚至攔截,一般會建議使用 Telegram 以及 Signal ,儘管不是完全零風險,但這兩種通訊軟體被認為有著較高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

USB Data Blocker(編註:USB 資料安全防毒阻斷器):

使用隨身碟,在插入任何裝置時,其實都有遭病毒感染或植入木馬的風險,因此最好使用USB Data Blocker,來保護自己的USB裝置。

✅ Fixer(編註:在地搞定一切的行動協調者):

在國外採訪時,會需要熟悉當地狀況的人帶領,以利採訪進行,類似於嚮導的功能。為降低被騙的風險,楊智強建議最好不要讓 Fixer 兼任翻譯人員。一般的行情是一天 100 美金,如果是戰區,則價碼隨危險性浮動。有時Fixer會被當地人視為叛徒,而擔負極高風險。若 Fixer 在當地有著良好人脈,可能在關鍵時刻救記者一命。

此外,也有情治人員假冒 Fixer 的情況,因此理想上,最好能找當地的新聞從業人員來擔任 Fixer,除了同樣身為新聞工作者,在專業上容易溝通之外,也能從當地的媒體或該記者本身的聲譽來得知是否值得信任。

✅ 武器:

在高危險地區採訪,是否要帶武器防身?楊智強表示,這個問題無法一概而論,但在他的經驗中,如果沒有攜帶武器,儘管會缺少某些自保能力,但也比較不會被他人認為具有威脅性,反之亦然。因此攜帶武器的利弊得失還是要由記者自行評估。

楊智強說,不管是反送中運動中的香港,還是孟加拉的難民營,只要多去幾次,就容易放下戒心;但其實恐懼是一個存活的關鍵。「因為你害怕你才會小心;然而,如果太過害怕,你也無法進行工作。」因此記者需要依據自身的心理素質,在恐懼的張力中找到平衡點。

記者在國外採訪,經常會用到的證件包括國際記者證與記者簽證。國際記者證由國際記者聯盟頒發。圖:楊智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