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戰帖!看延展性音頻新聞如何替閱聽眾拿回主導權

2020 年 07 月 1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編輯前言⚜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今年最受注目的獎項之一是 103 年來第一次設獎的「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

而我們卓越新聞獎(The Excellent Journalism Award 19th)有鑑於 podcast 為聲音類媒體新趨勢,國內已有不少媒體投入製作 podcast 節目,也在上(6)月 30 日正式公佈新增「Podcast 新聞節目獎」。

因此,繼 5 月中首度推出「聽新聞」專題後,《卓越新聞電子報》信守承諾再接再厲推出第 2 期「聽新聞」:

從《鳴人放送》、《鬼島之音》到《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我們看到台灣年輕世代對於聲音充滿活力的想像與創新大膽的實驗。我們也呈現了傳統廣播《快樂聯播網 Happyradio》如何因應數位浪潮的努力嘗試。

編譯報導的部分,我們選擇了介紹「延展性音頻新聞」如何替閱聽眾拿回主導權,以及今年 6 月初 Apple Podcast 的排行榜上音頻網路節目中收聽率排行第一名的節目《Code Switch》。

《卓越新聞電子報》希望透過本期 6 篇文章,帶領讀者更深入了解聲音的美妙世界!

易淳敏|特約記者編譯

延展性音頻新聞的出現,將傳統的音頻故事轉換為互動式經驗,使閱聽眾得以自由選擇有興趣收聽的新聞,進而成為「聽」的決策者

科技的推層出新改變了人們攫取新聞的方式,拓展了獲得資訊的管道。現今新聞無所不在,閱聽眾可以選擇各種媒介收聽新聞,不論是在健身房、慢跑中,抑或透過家中的小型喇叭收聽,除了突破空間上的規範,也消彌了以往單節新聞廣播的限制。

日前,密蘇里新聞學院(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和唐納德・雷諾茲新聞學院(RJI,Donald W.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的 Michael Epstein 合作,共商當今新聞媒體面臨的轉型與挑戰。密蘇里新聞學院新聞匯流課程學生透過再製延展性音頻新聞(Expandable audio journalism,簡稱EAJ),實測並歸納出可預期的三類聽眾,不僅幫助聽眾拿回「知」的掌控權,也替新聞轉型之路另闢蹊徑。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統計,美國有高達66%的民眾難以招架資訊量爆炸的新聞。而延展性音頻新聞的出現,將傳統的音頻故事轉換為互動式經驗,使閱聽眾得以自由選擇有興趣收聽的新聞,進而成為「聽」的決策者。

唐納德.雷諾茲新聞機構(RJI)合夥人 Michael Epstein 是一名美國電影人、音樂家、作家及聽覺科學家,在舊金山經營「行動電影院(Walking Cinema)」,產製互動式非虛構類作品,致力為博物館,媒體和民間組織開發尖端媒體計畫。透過觀察媒介趨勢,他和團隊發現智慧聲控喇叭已深植日常生活,不但互動性高,更是延展性音頻新聞的最佳媒介。

今年五月,Michael Epstein 與四名新聞匯流課程的學生 Slone Salerno、Vivan Wang、Elliot Bauman、Sarai Vega 合力製作延展性音頻新聞,取材自已產製的音頻新聞片段,經過重新編排剪輯,並由語音助理(如Amazon Alexa、Google Home、Apple Siri等)播送。其中,新聞提詞亦會引導聽眾決定是否要深入了解故事人物、議題或特定場域,若聽眾點擊「我有興趣了解更多」,故事將據此延展。

延展性音頻新聞的類型。圖:唐納德・雷諾茲新聞學院(Fair Use)

如何選擇延展性音頻新聞的合適題材?

就延展性音頻新聞的原型設計而言,Michael Epstein 最初預設內容由 5 分鐘至 1 小時不等,取決於聽眾探究故事核心的意願。近期,在挖掘合適且吸睛的故事題材中,他與密蘇里新聞學院的學生們歸納出以下四種可做為延展性音頻新聞的策略:

  1. 決策者觀點(Devider POV):故事本身涉及選擇,例如凍傷程度會因當事人的每個決定而異。
  2. 複雜的議題(Complex issue):可以簡單概括也能深入探討的複雜議題,例如氣候變遷的成因及解方。
  3. 深度簡介(In-depth profile):人物的各種面向及生命歷程。
  4. 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以事後檢討的角度還原事件始末,例如探究 2015 年造成美國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的原因,或參考熱門播客的說故事方式。

起初,為了賦予聽眾高度掌控權,團隊將內容方向聚焦於「決策者觀點」,讓聽眾能夠自行決定故事走向。這種「沉浸式」的說故事方式,雖能讓聽眾彷彿身歷其境,然而田野調查歷時長、還得根據聽眾可能的選擇設計不同的故事導向、重新錄製敘事,涉及範圍廣泛導致難以透過播客形式呈現。

Michael Epstein 建議若記者能在報線流程初期,計畫蒐集各類可延展敘事的潛在結果,便能將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他們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報導,應用在「複雜議題型」的敘事結構。

首先,聽眾會聽到針對疫情最新進展的摘要,後續聽眾能夠深入了解舉凡隔離過程、吹哨者的故事、或疫情如何在美國發酵等子題。故事主軸可能會每日不斷更新,然而子題會維持不變,如此形成循環,帶領觀眾再度回到主要的敘事中。

延展性音頻新聞如何可能?

延展性音頻新聞使聽眾能夠對於新聞內容提詞做出回應。結構上來說,最基本的模式由故事主線和附加環線(副線)兩項元素構成。故事主線囊括最重要的資訊,也是整個計畫的骨架。其餘副線可根據聽眾興趣自行選擇聆聽該主題或跳過。

若以每日新聞為例,主要故事線可能是一至兩句當日頭條新聞的摘要,而附加的故事線說明事件分支事並可隨時返回。在線上有聲節目(播客)中,聽眾可以依興趣選擇收聽不同的支線故事,甚至有機會聽到那些被留在剪接台未播出的驚喜。

第一個成功轉型延展性音頻新聞的例子,取材自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簡稱 NPR)的節目《星球貨幣買原油》(Planet Money buys oil),節目中星球貨幣團隊購買了一桶原油並跟著一輛汽車展開旅程。

故事原型分別由 5 個事件組成,全長約 2 小時。經過剪輯重製成一個故事主軸及三則副線,長度約為 15 分鐘。附加的故事線包含了與堪薩斯油井擁有者或原油投機商隨機的會議,聽眾亦可選擇體驗沒有石油的世界。

相較於娛樂性高的原油故事,該團隊也採用 NPR 有關新冠肺炎(COVID-19)的一系列廣播節目來編織音頻新聞的故事主軸,搭配三則副線分別講述關於呼吸器、喪禮中如何保持社交距離,以及中國如何應對這場流行病。不僅跟上時事,語氣上也轉趨嚴肅。

為將內容控制在 15 分鐘內,團隊決定自行撰寫劇本並錄製。比起重新編輯、打散組合原有的音頻新聞,編寫原創劇本讓延展性音頻新聞更顯真實且多功。已存在的新聞素材適合做為編製副線的基底,但是對於故事主軸,原創腳本更能增加敘事流暢度。

不過,並非每則故事都適合再製為延展性音頻新聞。對此,密蘇里新聞學院學生 Slone Salerno 等人建議,在聆聽篩選潛在故事時,可透過以下圖表評比,將有助於新聞機構判斷該則故事是否適合作為延展性音頻新聞的題材。

媒體可透過此表判斷故事題材是否適合作延展性音頻新聞。圖:唐納德・雷諾茲新聞學院(Fair Use)

如果你也想做Podcast的話

為更加掌握目標受眾的特性,Slone Salerno 等人對 10 位受眾進行最終測試。根據他們聆聽上述兩則延展性音頻新聞後的反應和收聽習慣,歸納出三種潛在角色,即「新聞迷」、「自我改善者」和、「被引導的聽眾」。

✅ 新聞迷

「新聞迷」熱衷關注地方、國家及全球新聞事件,不論是主動收聽線上、互動式的音頻或是較被動的播客、廣播或電視。這類型的受眾大多接受過高科技與新聞素養的洗禮,延展性音頻新聞除了使聽者有效率且大量瀏覽內容,更能鑽研有興趣的主題或事件。不過「新聞迷」通常渴望掌控資訊,因此延展性音頻新聞在選擇上的限制,恐怕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 自我改善者

「自我改善者」對於與自己生活或社區相關的新聞更能引發興趣。延展性音頻提供他們搜尋議題的管道,不過由於這類型受眾關注議題有限,可延伸發展的故事支線相對也少。因此,一旦他們找到喜好相符的播客,便會持續不間斷的收聽,並尋找更多類似內容。

✅ 被引導的觀眾

最後,將音頻視為背景音樂或取代電視等娛樂用途者,被歸類為「被引導的觀眾」。他們習慣一邊播放延展性音頻,一邊進行其他事務,例如健身或煮飯。音頻內容中的提問必須吸引「被引導的觀眾」的專注力,否則便失去互動敘事的美意。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聽眾往往缺乏技術上的流暢度,因此大多需要旁人提點。

儘管目前聽眾對於延展性音頻新聞仍然陌生,但從密蘇里新聞學院學生對於語音助理使用者的訪談結果顯示,延展性音頻新聞將是未來新聞媒體敘事的趨勢,新聞轉型之路的敲門磚。因此確切掌握目標受眾的特性更是不可或缺。身為知識傳播的媒介,新聞媒體機構應思考如何為目標閱聽眾締造最佳聆聽體驗,有效應用延展性音頻新聞傳播意識,並累積足以發展為延展性音頻新聞的議題和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