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社會的全貌!新聞工作者的同溫層效應

2020 年 09 月 0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產業

黃家茹|特約記者編譯

人們對於訊息有所偏好,再加上社群媒體時代中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使得人們容易只接觸到與自己意見相近的訊息,這樣的現象稱為「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意指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交流,在環境中的人會認為這樣的認知就是社會的全貌。

然而在台灣,這樣的現象較為人熟知的說法是「同溫層」,同溫層原意是在氣象學中的平流層,在平流層中大氣以水平流動為主,不易發生垂直對流作用。

同溫層現象不僅存在於一般人使用媒介上,也會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過程。

日前一份研究顯示,美國的政治記者在 Twitter 上形成了隔絕外界的同溫層,從而讓人們對於其為公眾生產新聞的過程產生擔憂。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新聞學教授 Nikki UsherYee Man Margaret Ng 為了理解記者之間的聯繫和相互學習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利用 Twitter 查看新聞工作者的訊息和思想是如何交流、以及人們如何理解世界。

他們從國會目錄找到具有資格認證的國會記者,並鎖定擁有活躍 Twitter 帳戶的人,包含 2015 年記者的133,529 條貼文,占了國會記者的 3 分之 1,根據他們 Twitter 互動及推文中的詞語進行標記和分析。

根據 2015 年華盛頓特區記者名單所做的推特網路,下文所提 9 個新聞工作者群體以顏色標註。圖:Nikki Usher 與 Yee Man Margaret Ng 論文(Fair Use)

新聞工作者們各自的迴聲室

他們在 Twitter 上歸納出 9 個新聞工作者群體:

1.精英/傳統群體:以《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國家新聞品牌為主的記者。

2.國會新聞群體:以《彭博社》,《美聯社》等新聞機構的記者為主,專注於報導國會。

3.CNN:以 CNN 記者群為主的人際網絡,該網絡的記者表現出「對組織品牌的關注」。

4.電視製作人:以 ABC News、Fox News 和 CBS News 等電視台的電視工作人員的互動網絡。

5.長篇/企業報導群體:專注於調查報導的記者網絡。

6.當地新聞界:華盛頓特區的政治新聞圈。

7.監管記者:以報導法規為主的記者網絡。

8.社會問題:報導社會問題的記者網絡。

9.外交事務:報導外交事務的記者網絡。

研究發現,這些群體彼此的交流並不如想像中多,在這九個群體中,精英/傳統群體是最孤立的群體,有 68% 以上的群體成員並沒有與其他記者在 Twitter 互動。

電視製作人網絡如 Fox News 與 CBS News 等公司互動,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總是看到很多相同的面孔在出席節目。CNN 集群也具有高度的自我參考性和孤立性,CNN 記者在推文上向其他 CNN 記者發布同樣來自 CNN 的資訊,成為一個強大的迴聲室,聽不見不同的聲音。 

Twitter 作為社群媒體,大多數時候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世界,但是就這些新聞工作者而言,Twitter 所發生的事情就是他們的現實世界,社會其他真正多數的聲音被屏蔽在牆外,過於集中的交流可能對公眾話語產生負面影響,記者們在 Twitter 上建立了相互孤立的子社群,引發了公眾話語權的擔憂。

「我們已經看到盲點如何影響新聞判斷:2016 年 Hillary Clinton 被媒體廣泛認為會贏得總統大選,然而最後她沒有贏得選舉。」Usher 表示。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新聞學教授 Nikki Usher 與 Yee Man Margaret Ng 在 Twitter 上歸納出 9 個新聞工作者群體。圖:Nikki Usher 與 Yee Man Margaret Ng 論文(Fair Use)

同溫層效應擴大成後真相時代

同溫層引發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即是無法獲得不同意見的交流,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掌握話語權的新聞工作者身上,更是令人擔心。新聞工作者依靠其他新聞工作者來評估事件的重要性及作為規劃新聞的依據,可能會造成了盲點、或是形成一道菁英牆,無法理解多元公民的聲音和需求,也無法接近社會事實。

特別是新聞媒體影響閱聽人對世界的了解,這樣的盲點也很有可能成為民眾的盲點。同溫層效應也延伸出了後真相時代(post truth),社會上擁立各自意見的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實,真相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社會也因此變得分裂。

台灣時常使用的社群軟體如臉書、Line,也十分容易成為同溫層互相取暖的迴音室,甚至主流媒體也擁有鮮明的立場,在演算法作用下,各自的評論區也可能成為聚集相同意見的場域,各自的內容產製者或是閱聽人若只接收該場域的評論,很高的機率會認為那就是整個社會的民意。

從研究結果而言,讓新聞媒體意識到這個現象和此現象帶來的隱憂,多傾聽不同的聲音,並根據真實的情況對該選擇怎樣的內容以及報導方式做出更正確的判斷是破在眉睫的事,科技演進帶來新聞工作過程的方便,但隨之而來的盲點也必須面對,讓社會的話語權得到公平的分配以及讓新聞工作者盡到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