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逆襲:看《黑人新聞》如何扭轉種族與疾病的負面敘事

2020 年 09 月 0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背後

????關於「COVID-19」中文名詞使用的說明:

一、《卓越新聞電子報》為儘量避免可能涉及歧視性用語,我們本身的報導將使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或「新冠病毒」),在報導內文第一次出現時,會以括弧()說明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英文名「COVID-19」及俗名「武漢肺炎」,以利現在與未來的廣大讀者正確並迅速了解指涉報導的主題。
二、惟現階段「武漢肺炎」為台灣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俗名,此名詞的使用可能基於方便性,未必有歧視的本意,我們將尊重外稿原作者的使用方式,不另行修改。

易淳敏|特約記者編譯

美國《黑人新聞》(Black Press)長期以來,致力翻轉社會將黑人健康和種族負面連結的問題,也是最早將新冠疫情危機「種族化」的領航者。《黑人新聞》透過新聞報導提供非裔族群客製化的資訊、增加閱聽眾的疾病敏感度及預防觀念,同時凸顯了數百年來因結構性不平等造成族裔間的「健康落差」。

追溯歷史上將疾病流行與種族掛鉤的現象非一日之寒,在美國更是層出不窮。隨著新冠病毒(Covid-19,台灣正式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俗名為「武漢肺炎」)持續延燒,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於公開場合稱呼其為「中國病毒」,隨後又改口「Kung Flu(取自功夫諧音,指感冒)」。根據當地華人及亞裔美國人表示,這類煽動式言語是種族歧視和騷擾事件的肇因。

而非裔美國人在社會「獵巫」風氣下也難以倖免。舉例來說,醫生普遍認為黃熱病源自非洲蚊子,因此 1793 年費城黃熱病大流行中,黑人族群因有免疫力而不易受感染。班傑明.洛斯醫生(Dr. Benjamin Rush)藉此說服費城的黑人協助照顧染病者並處置死者。儘管班傑明醫生堅信「非裔免疫說」,當年費城仍有近10%的非裔美國人(240名)死於黃熱病。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 《黑人新聞》如何迎擊

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非裔新聞機構《黑人新聞》至今成立 193 年,它的原身是《自由期刊》(Freedom’s journal ),第一份非裔美國人出版的報紙。《黑人新聞》報導內容涵蓋地區、國家和國際大事,並持續擁護黑人族群的政治權力及社會正義。

《黑人新聞》創辦人認為,即便美國有部分媒體報導非裔美國人之事務,他們仍希望用「我們的媒體說我們的話」。隨著媒體轉型,《黑人新聞》也從原先的紙本刊物轉型為數位新聞網站。此外,《黑人新聞》也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歌曲、迷因(meme)、GIF 動圖等媒介交互敘事,在黑人族群中產生共鳴,進而挑戰過去將有色人種視為疾病帶原的迷思。

193 年前發行的第一份非裔美國人出版的報紙《自由期刊》。圖:《休士頓衛報》(Public Domain,超過 50 年屬於「公有領域」)

從種族角度談疾病通常是負面的,但若將敘事結構重新框架,卻能深化疾病的意涵及背景,提高特定族群的疾病意識與防治辦法。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黑人報刊如《巴爾的摩非裔美國人》(Baltimore Afro-American)、《芝加哥衛報》(Chicago Defender)及《費城論壇報》(Philadelphia Tribune)大肆報導疾病的危險以預警非裔美國人。其中,威廉斯醫生(A.Wilberforce Williams)在《芝加哥衛報》每周專欄中撰寫了「黑人如何預防西班牙流感」,其敘事方式值得反思及討論。

威廉斯認為,黑人將流感視為「苦難」毫無意義,反讓自己成為笑柄,甚至嘲諷部分非裔美國人「以藥草預防流感」的信仰。「他們會購買藥用橡膠樹脂或是生洋蔥大蒜,放進袋子後掛在脖子上以防止染疫」,威廉斯在專欄中點出此舉自欺欺人,並寫下醫生們建議的衛教資訊。在這種情況下,以種族談疾病猶如雙面刃,它雖導正錯誤訊息,避免更多非裔美國人死於流感,同時也讓黑人讀者蒙羞,更顯黑人族群的內部分化。

今年 3 月 25 日,由逾 22 間黑人報業和媒體組成的全國報業協會(The National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簡稱NNPA)指出,有充分證據顯示,相較於美國其他種族,非裔美國人染疫率高、篩檢率低,結構性種族主義導致醫療制度不平等,即使疑似染疫也因負擔不起龐大檢測費用而未及時檢測,確診後難保獲得積極治療,很快便因病逝世。

據此,《黑人新聞》率先針對黑人族群提供「客製化」的公衛報導,為導正黑人族群對疫情的誤解,新聞平台撰文說明「非裔美人對於新冠肺炎的前 11 個錯誤認知」,於社群媒體上的宣導也不落人後。他們希望藉由新冠疫情,揭露美國種族不平等的「健康落差」,並扭轉黑人及有色人種經常被視為疾病帶原的迷思。

疫情之初,有部分非裔美國人發現臉書移除了內含「冠狀病毒」(Coronavirus)或「COVID-19」的貼文,為避免演算法過濾掉相關資訊,黑人推特群(Black Twitter)和臉書使用者替新冠病毒創立了新代號-「The Rona」。

對此,黑人新聞網站《The Grio》撰文者 Ernest Owens 認為,現今社會壟罩在疫情之下,民眾每天被不斷攀升的死亡率、旅遊禁令以及政府的混淆訊息轟炸,黑人族群因而發想暱稱「Rona」,盼能以幽默對抗危機。據觀察,臉書並沒有制止用戶替新冠病毒取綽號,隨著疫情轉趨嚴重,「Rona」在社群網站上掀起一波大流行。除了主題標籤 #Rona 爆紅,也發展出一系列迷因動畫(meme)、衍生詞彙和GIF動圖,甚至還被寫入歌曲。

大聲唱疾病:當黑人社群媒體對上新冠病毒

饒舌歌手兼DJ——Blu Bone出生在北明尼亞波利斯,他在 Instagram 和 Twitter 上發布了創作歌曲〈Corone Cunt〉,融合社群媒體、饒舌和實境秀人物 Rolling Ray 等元素。這首歌蘊含芝加哥的扮裝舞會文化(ballroom culture),該文化過去以非裔及拉丁美洲 LGBTQ 族群為主。

影片運用蒙太奇呈現 Blu Bone 在芝加哥封城前參加扮裝派對的盛況,透過快速、愉悅的節奏烘托生存迫切感,在影片開頭加入天生殘疾的黑人同志 Rolling Ray,賦予黑人 LGBTQ+社群共同生活和健康的特權。

全曲由個人觀點切入,以「我不想要新冠病毒(I don’t want corone)」開場,再以「我們的生命應列入優先考量」作結,歌詞不但宣導如何預防感染、防止疫情擴散,也批判歷年來非裔美國人面臨醫療制度不平等的問題。Blu Bone 的歌曲超越自身對疫情的情緒,多元、交互傳達族裔和健康的概念,希望能藉此舒緩黑人族群隔離期間的絕望。

對比威廉斯醫生在專欄嘲諷黑人讀者仰賴民俗療法,甚至羞辱他們用非正式的口語談論西班牙流感,Blu Bone 的饒奢歌曲《Corone Cunt》在社群媒體上竄紅,除讚頌黑人文化之於語言的創造力,更彰顯黑人在對抗疾病上的交互經驗,不論在當代或傳統《黑人新聞》中都相當罕見。

儘管「種族化」疾病使得包含黑人在內的邊緣群體,持續暴露在仇恨、偏見的風險中;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代新聞和社群媒體中從黑人族群角度提供健康資訊,有助於種族和衛生的交互敘事,不僅強化黑人的身心健康,也讓他們在公衛危機中接收更廣泛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