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5/事實查核中心X資策會X資管所XGoogleXFacebookX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事實查核報告以外的全民行動(下)

2020 年 10 月 1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資訊真偽

劉雨婷|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GoogleXFacebook:馬尼拉中介者責任原則

有別於 Facebook 和 Google 是與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合作,提供查正資訊,現場有聽眾以中國騰訊內部設立的事實查核部門──較真平台為例,詢問兩家業者決策的考量。

蘋果將報導設計成數位互動專題,結合地圖功能呈現追蹤路線,讓閱聽眾更了解情況。圖:GPS 解密回收黑幕專題截圖

圖左至右:Facebook 台灣公共政策經理陳奕儒、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資深協理陳幼臻(視訊)、假新聞清潔劑發起人張書懷、社大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蔡素貞。難得可聽到網路平台業者現身說法,現場聽眾也把握機會,向兩大數位平台業者犀利提問。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我不太確定只用官方內部唯一機構去做查證判斷,是否對言論自由有所幫助。」

陳奕儒首先回答,認為此舉不太妥當,因為往往可信度令人質疑的,恰恰就是權威性的消息來源。陳幼臻舉例,比如新加坡 2019 年實施的「防止線上虛假和操縱法案」(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簡稱 POFMA),其嚴厲管控不實訊息的手段,引發社會不小爭議(欲了解更完整的內容,請參考中央社新聞:〈新加坡打擊假新聞新法上路 違者最久關 10 年〉

陳奕儒也向大家解釋數位平台業者遵守的「馬尼拉中介者責任原則」(Manila Principles On Intermediary Liability)。2015 年,由美國電子前哨基金會(EFF)等非政府組織,針對數位平台這類中介者的相關法律責任與義務,所擬定出的原則性規範。數位平台若是沒有設立篩選、調整資訊的機制,就沒有盡到身為中介者的責任。陳幼臻也補充,若是平台自行判斷訊息真偽、決定移除與否,則平台便不再是中立角色,因為已然實質影響到訊息內容了。兩人皆強調,訊息真偽應交還給使用者自己判定。

胡元輝分析,當今社會期待網路平台能負起遏止不實訊息的責任,但網路平台在意的是移除資訊是否會影響到言論自由,所以目前採取影響最小、與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合作的方式,來減緩不實訊息的擴散。

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深耕社區的數位識讀教育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統計了 40 國民眾近 3 年來,對於如何思辨網路上新聞資訊的憂慮程度,並發表在年度數位新聞報告上。圖表:劉雨婷彙整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自 2017 年開始新增一項調查,詢問各國民眾對於如何思辨網路上的新聞資訊,是否會感到憂慮?2019 年發布的報告中,顯示 2018 年的台灣憂慮程度達 54%,但在今年的報告中,顯示 2019 年的台灣憂慮程度下降到 45%,遠低於 40 國的平均 56%,排名倒數第 8。胡元輝認為,這顯示了近年台灣事實查核相關組織動員有成,更彰顯了數位素養教育的重要。

「提升數位素養,是全國社區大學不可卸責的擔子。」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蔡素貞表示,社區大學的核心精神是知識解放、以及公民社會,很早便意識到媒體的重要,提供相關媒體素養教育,比如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講座、倡導公民記者與公民新聞等,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更是展現公民力量、改變社會的好時刻。

但她也坦言,目前全國 40 多萬名學員中,在一些中高齡學生的師生群組中,確實出現散布不實訊息、引發彼此情緒對立的情況,甚至有人因此憤而退課。面對謠言裂解社會彼此的信任感,蔡素貞表示,社大將會推動新媒體運動,將數位素養融入其他課程、舉辦數位敘事設計種子師培計畫等,希望能發展成社區行動工作,擴大影響力。

蔡素貞期盼,未來能善用社區大學此一場域,推廣數位素養教育,讓社大成為眾人攜手合作的平台。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同樣深耕於社區的,還有自 2018 年九合一大選綁公投結束後,由一群 30 多歲的平凡老百姓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假新聞清潔劑」。發起人張書懷表示,團隊主要透過舉辦實體互動遊戲、送小禮物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不實訊息的危害和查核工具,比如MyGoPen、Cofacts 真的假的,並將有意願的人加入線上社群,提供後續學習與協助。由於主要受眾以年長者為主,團隊也會跟社區發展中心、社大、宗教組織合作,舉辦兩小時完整講座,讓長輩更了解謠言的嚴重性。

在這過程中,張書懷觀察到,大眾在第一時間互相轉傳消息的行為,其實是為了經營社群關係,表達自己的重視、關心之意,看到新資訊都不忘告訴對方。而普遍較易相信謠言的人,他也歸納出以下四種特徵:未受過鼓勵思辨的教育;重視人際關係,對科學與求真精神不熟悉(尤在網路不發達的地區更為明顯);信奉權威,且易照單全收;只喜歡收看自己習慣的訊息來源,缺乏多元管道。

「在倡議、賦權的過程,我學到別忽略社區工作。」

了解大眾較易被情理打動、而非道理後,團隊藉此對症下藥,透過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來取得信任,搭配被不實訊息危害的切身生活案例,訴諸以情理,激發民眾共鳴,並願意啟動思辨力。運作至今,團隊已觸及到一萬五千個家庭、累計舉辦 250 場講座與 77 場擺攤,已然累積不小成就。

張書懷提到,由於人們是出於一片好意轉傳訊息,所以他們不太推薦使用 LINE 美玉姨 AI 機器人來闢謠,因為它直接在群組裡告知訊息真偽與否的特性,易讓人有當面被打臉的感覺,反而撕裂彼此的感情。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查核中心X讀者心聲:查核實作的數位素養

今年 IFCN 召開的 2020 年第七屆全球事實查核峰會(Global Fact 7)上,各地事實查核組織也提出各自的觀察與思考,(欲了解更完整的內容,請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2020年全球事實查核峰會專區(Global Fact 7)〉其中,陳慧敏認為分眾教學這點值得深思。她指出,或許仍可用灌輸知識的方式,培養銀髮族的數位素養教育,但對一般大眾、尤其是年輕族群,教導他們查核方法、並動手實作,會比起傳統教學更為有用。

「不是我告訴你知識,而是我給你裝備,你就可以自己去判斷。」

有鑑於此,比起單純發布查核報告,未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將在網站上發布一系列的查核教學,包含實作影片、實作訓練題等,並透過與學術界和科技界的合作,破解不實訊息的產製、開發協助闢謠的資訊工具,希望能藉此為公民的數位素養教育,盡一份力。

陳慧敏表示,如果沒有民眾的檢舉,查核組織便無法趕在第一時間查證、遏止謠言擴散,「公民確實是不實訊息防線的第一道防線。」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聽完兩天以來的精采講座,現場也開放聽眾與台上講者們互動。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廣告系教授孫秀蕙結合自身專業、率先分享心得,分析謠言多半具備成為一個好故事的元素,讓它得以像都市傳說一般,讓人們姑且信之,並因此能不斷捲土重來、澄清再澄清。「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不說自己不知道的事』,但現在人人卻渴望能有明確的正解,這是造成不實訊息為何這麼多的重要原因。」她認為,或許人們可藉由多閱讀社會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了解不實訊息對人們心理的影響,緩解現在無論同溫層或異溫層、皆充滿著恨的情況。

「事實查核其實是解決傳播溝通的問題。」

一位關心原住民議題的研究生也分享聽後感想,指出事實查核不僅是闢謠行動,本身即有協助人們溝通的意義,比如當社群出現了歧視霸凌的言論,若未有人即時做查核、澄清,則旁觀者們的沉默,就成為一種無形的傷害。這也讓他省思,或許文化議題也可進行事實查核,比如探討漢人不了解的原住民獵人文化,有助於化解文化衝突與誤解。

也有一位國小老師以教育觀點出發,解釋現在的小學生,已經是從出生就開始使用網路的數位原住民世代,既然升上小學後,已有足夠的敏銳度可辨別真偽,與其放任他們隨意瀏覽,「何不從小就打預防針?」建議查核中心可製作數位素養兒童版教材,從小培育數位公民。

社大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蔡素貞也十分認同這樣的想法,直言教育的時間點十分重要,像是加拿大就是從國小開始教起。反觀我國,儘管早在2002年,政府便通過《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但落實與否恐怕得打上個大問號;更不用說新上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俗稱「108課綱」),內容雖包括「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但學校多半只注重科技資訊部分、而非媒體識讀。她認為,政府應該更重視、致力於這一塊,而非只有民間努力推動。

為期兩天的「2020事實查核與調查報導工作坊」台北場,在眾人熱烈分享下圓滿落幕。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帶我們深入理解資訊超限戰,透過公民的力量探索真實: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