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基X郭力昕X莊坤儒|拍或不拍?真實性與政治性的界線?——香港運動現場影像敘事的新聞倫理

2020 年 10 月 29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許佳琦|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影像敘事及其政治性」講座,會長莊坤儒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以香港反送中的影像為主軸,討論影像的政治性解讀,以及影像敘事的政治性力量。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影像敘事及其政治性」講座,會長莊坤儒(右)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中)、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進行對談(左)。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真實性與政治性的界線?新聞攝影,時常扮演「辯證」真實的角色

郭力昕首先提到,新聞攝影在社運議題中,時常扮演著辯證的角色。例如台灣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香港 2019 年 6 月開始的反修例運動,這類複雜性高的議題,包含很多不同領域的問題,濃縮在短時間內爆發。該如何用影像呈現出來?

郭力昕認為,新聞攝影的辯證在於,它同時提供了對現場的認識,卻也可能有所簡化:「新聞攝影有啟蒙的功能,對於不關心政治的市井小民,當看到現場運動的照片,能夠激發認同感、不滿。但回過頭來,新聞攝影的本質,在現場會找尋視覺撞擊最強的照片。」

他以端傳媒 2020 年出版的《潮湧——香港反修例運動影像紀錄》為例,舉出這些現場照片中的顏色、畫面、構圖,例如飛起來的雨傘、被警察暴力(police brutality)對待的示威者,如何引起觀者的視覺感受。

郭力昕認為,「當我們把複雜問題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時候(議題)會被簡化。」或更常呈現運動被肯定、被同情、被歌頌的一面,可能忽略其他面向。例如,香港街頭的警察暴力確實存在,然而暴力的源頭,卻可能是在遙遠辦公室裡的主事者,「這個事情,該怎麼透過照片來凸顯呢?」

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參與「影像敘事及其政治性」講座,分享自己對香港的觀察,以及觀看攝影得獎作品的感想。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林榮基則分享香港人的親身經驗。自 2019 年 2 月開始,《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出台,他就開始關心此議題,也從第一次反修例遊行就開始參與。「我們第一次出去只有 1 萬 3 千多人,第二次 3 萬人,第三次就有了 13 萬。這整個過程是慢慢的。」

林榮基說。香港生活步調緊湊,港人背負很大的經濟壓力,過往對政治議題相對冷漠。「我們是很功利、很緊張的,所以反送中運動,能夠吸引很多香港人的關注,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他則認為,現場照片確實喚起了許多人對現實的關注。「一些照片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性,可以看到很多問題出來。」

網路時代,事件還在發生,照片已成符號

而在某些時候,影像也有可能介入現實,甚至成為現實的一部分。網路時代,這些快速產製、傳播的照片,更加速影響了「現實」。現場有人提問,新聞攝影的某些關鍵時刻,照片本身被當作歷史對待了,但事件本身還在發生。要怎麼面對這個現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指出,歷史書寫作為一種記憶的方式,好的史家不是只是給資料,也要給出觀察跟詮釋。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歷史書寫作為一種記憶的方式,好的史家不是只是給資料,其實也要給了觀察跟詮釋。」郭力昕說。「照片變成歷史,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它會變成一個印象式的歷史。」

「我們當然不可能完全抹煞掉現場紀實的意義,它是有意義的。」郭力昕補充: 「那些(照片)瞬間取得非常困難,我一點都沒辦法否認記者的努力。他們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吃下一大堆胡椒水、瓦斯、還可能被施暴。」

「但我們看到某些英雄的、悲情的照片,」可能訴說的都是某些重複的議題,「還有沒有其他的東西,我們可以訴說呢?」

「當然這只是我看到的。所以也還不知道怎麼很好的回應。這些事情還在發生中,也還在很快地整理出新的文化。」他總結。

拍或不拍?香港運動現場的新聞倫理

從閱聽人回到記者本身,面對街頭抗爭的影像,能夠快速在網路上發布、傳播、似乎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也出現新的倫理問題。

現場一位香港學生提問,指出香港記者正面對嚴重的警察暴力,但也有部分示威者對記者有所戒備。因為記者往往會拍下所有情況,也會拍到示威者的臉。當然,亦有不少記者會主動迴避這些鏡頭。只不過,「記者應該是要拍攝真相的,這會讓新聞有變質的可能嗎?」

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分享他對於反送中現場的新聞攝影看法。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林榮基分享他的觀點:「從新聞角度來看,他應該要公正的把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後人怎麼看,是後面的事情。我們要搞清楚這個矛盾不是他們製造出來的,這是政權弄出來的問題。」

不過他也指出,記者同時必須負擔社會的公共利益。「從我的角度來看,記者應該要把好好保護他(示威者)。記者是不是也要承擔一些公益?我認為應該是要這樣做的。」

新聞攝影,讓我們重新思考真實、展開討論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為這次的講座作結。他想起最近看的 Netflix 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其實正是描述,身處社群軟體發達的年代,我們的所思所見,也常被演算法影響,「讓我們很難看到不同立場的人對話。」在此刻反思紀實攝影,正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能夠重新思考真實,並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