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新聞編輯室即將消失?新聞社區化或成為解決之道

2020 年 12 月 2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黃家茹|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此起彼落的電話聲與電視新聞輪播監測、手指不停在鍵盤上敲打的聲響、交雜不同觀點的討論聲⋯⋯這些聲音充斥在新聞編輯室裡,使著許多人每日重要資訊來源的生產地充滿著生命力。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社群媒體的運用稍稍讓這些聲音變少,新聞工作者是否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再也無法聽到以上任何聲音?

新聞編輯室要消失了嗎?

近來在美國,一些新聞編輯室因新冠肺炎的疫情而關閉,如旗下擁有曾經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The Daily News》的出版公司「Tribune Publishing」(論壇出版公司)宣佈關閉旗下五個新聞編輯室,為美國出版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創辦於 1919 年的《The Daily News》(《每日新聞》,編註:原名為《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 NYDN))為全美第五大報,曾擁有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榮光,但多年來一直陷入財務困境,2017 年被紐約的房地產開發商暨媒體大亨札克曼(Mortimer B. Zuckerman)以 1 美元賣給了目前擁有經營權的論壇出版公司,並將新聞編輯室的工作人員削減了一半。

《The Daily News》不斷跟隨時代演進調整經營腳步,自 2011 年隨著讀者對於紙本的需求減少,《The Daily News》開始著重於網站經營.除此之外,《The Daily News》也曾拿下 11 次普立茲新聞獎,注重地方版新聞,約用 80% 的篇幅來報導當地的事情。在紐約市和紐約州的發行量,曾超越了《紐約時報》、《紐約郵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大報。在被賤價賣出的同年,《The Daily News》與《ProPublica》合作揭露紐約警局對驅逐規則的濫用而獲得普立茲公共服務獎

今年疫情造成新聞編輯室關閉,同時也是個讓他們思考現代新聞需求變化的契機,重新思考佈局戰略,論壇出版公司發言人雷恩斯道夫(Max Reinsdorf)表示,「需重新評估對實體辦公室的需求」。

《The Daily News》並非這波疫情中少數經歷關閉新聞編輯室或裁員風波的報社,美國《洛杉磯時報》以及許多地方報紙都因收入銳減而被迫裁員或關閉,

究竟未來新聞領域還需要實體新聞室的存在嗎?

新聞工作不同於一般職業,需要穿梭於許多新聞現場,新聞編輯室的存在,讓訊息有重整並交流的機會,新聞界一直以來也貫徹著實體新聞編輯室的工作方法,許多不同觀點的記者可以在新聞編輯室中透過溝通討論、塑造彼此的想法,年輕記者也可以透過學習資深記者的採訪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技能,並對於該報導的議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然而因為疫情的緣故,許多記者從都市撤退到郊區,新聞編輯室暫時關閉,新聞機構透過視訊或通訊平台進行協作,以尋求生產新聞的新方法。

從都市到郊區 發揮傳統新聞功用

許多記者擔心如此疏離的新方式會使新聞產製原子化,與組織和其他記者的步調不同、無法得到適當的機會調解。但有一方觀點認為或許這或許是是一種積極發展的轉機:

哈佛大學涅曼基金會策展人、《芝加哥論壇報》前編輯黎賓思基(Ann Marie Lipinski)表示,過去新聞界一直在思考記者如何進入非大都市的社區,疫情使得許多國家媒體工作者從紐約或華盛頓搬到郊區,或許是進入地方的一個契機。

記者進入地方,讓社區參與新聞,藉由這個機會深入社區,培養長久的觀點和人脈,不再將有限的版面和資源獨厚於大都市。新聞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透過某些地方生活得到改善,記者若深入地方、講述地方的故事,可以幫助閱聽人了解在大都市中看不到的事物。

媒體監督組織《Free Press》的組織經理貝爾(Alicia Bell)也認為,新聞工作者應將自己視為一個運轉正常的社會的一部分,必須與其他角色並存的合作者,共同使社區正常運作。

過去社區被邊緣化及扭曲,以社區為中心的新聞可以落實新聞實踐並修復破碎的信任,重塑新聞界在社區中的傳統角色,過去將資源集中在重要都市,新聞編輯室的瓦解,也可以服務社區,讓新聞工作更加靈活並恢復往日的功能。

疫情加速了新聞業的危機,需要新的模式,《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的研究員哈莉斯(Lauren Harris)認為,現代新聞工作模式需要改變,透過重新想像新聞業與社區的關係,可以是解決之道。社區參與新聞,不僅是一個目的,也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