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震撼教育!看🇺🇸美國媒體業如何自救重生

易淳敏|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2020 年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傳統媒體為求生存被迫數位轉型。封城之下人們投入更多時間觀看電視、使用手機及平板。閱聽用戶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權力,一部電影的賣座仰賴許多消費者買單,而今一則推文就能重創票房。懂得善用 TikTok(抖音)拍攝影片就能成為明日之星。
然而,當今媒體分眾化,閱聽消費者看似掌握多元選擇的自由,事實上,身在社群媒體豢養的流行文化中,人們的選擇權又如同海市蜃樓。近年,大眾追求客製化的內容與精緻化的媒體服務,在這個看似消費者最大卻又虛幻的年代,為了迎合閱聽大眾的品味,媒體業產生重大變革。
疫情衝擊廣播影視產業 串流平台逆勢崛起
廣播、電視電影曾是娛樂產業的重心,在疫情重創下,媒體消費行為將產生跨時代的變革。自 2020 年 3 月中旬美國封城後,許多廣播節目被迫提前結束當季播出,線上廣播電台新節目的產製也遭停擺。更不用說預計在秋季亮相的新劇集,早就被推遲數月,部分有幸在秋季上架的新節目也被取消播出。
這也難怪華特迪士尼和 NBC 環球等媒體企業已嗅得先機,重整公司結構、轉戰影音串流平台。隨著 2019 年 Apple TV+ 和 Disney+ 的推出,直至 2020 年華納媒體 HBO Max 和 NBC 環球「孔雀」(Peacock)的現身。大型媒體企業紛紛將戰場轉往線上,透過內容更新、完善服務來定位串流平台,試圖抓住消費者的眼球。
為了角逐串流平台龍頭,迪士尼和華納使出渾身解數。迪士尼在 2020 年 12 月公布內容擴充計畫,未來四年每年將新增 100 部作品,包含至少 10 部星戰影集和 10 部漫威宇宙影集作品。迪士尼官方表示,「縝密的預前規劃、疫情的推波助瀾,加速了 Disney+ 的成功」。平台推出一年多來,訂戶已達近八千七百萬。
反觀,華納影業於 2020 年 5 月推出串流平台 HBO Max,隨後宣佈排訂 2021 年登場的 17 部電影,將同步線上線下播出。然而,它的發展卻不如預期。每月訂閱費將近 15 美元(新台幣450元,約為 Disney+ 的兩倍),卻未有吸睛的影劇內容。新冠肺炎令電影院成為感染的高危區域,業者轉而在影音串流平台同步放映院線影片。此舉或許能吸引消費者,但若導致戲院票房慘澹,還得承擔激怒電影產業和戲院的代價。
新媒體的崛起並非預言舊媒體的衰亡,而是開創一個脫胎換骨的機會。廣播電視及電影不會就此消失,而是順應時代潮流、逐漸轉型。這將是一場「注意力經濟」的拉鋸戰,如何贏得消費者的關注和忠誠度才是關鍵。
圖 1:蘋果執行長庫克與 Apple TV+|圖 2:Disney+|圖 3:HBO Max|圖 4:NBC Peacock|圖 5:Netflix。串流平台進入戰國時代。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媒體失效的年代:美國民眾對「真實」的分歧
綜觀美國 2020 年局勢動盪,「事實查核」是新聞媒體在川普時代的特產,截至當年 7 月,事實查核機構已公布逾兩萬多則錯誤或誤導性論述。民眾在政黨傾向和媒體意識形態驅動下,對於基本事實如「新冠病毒對健康造成致命威脅,但透過配戴口罩可降低風險」、「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在公平選舉中獲勝」產生嚴重分歧。
前美國總統川普早在對選舉結果提出質疑前,便大肆控訴選民的詐欺、舞弊行為。這種不求事實真相,單憑個人「信以為真」的真實,體現了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指稱的「真實性」。此外,「否認和低估新冠疫情」這項論述,被事實查核網站《PolitiFact》評選為 2020 年「年度大謊」(Lie of the Year)。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則謊言曾備受川普和親川普媒體如福斯電視吹捧。
近期,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調查發現,61% 美國民眾對總統大選結果表示信任,其中卻只有 24% 為共和黨員。結果凸顯美國民眾對於基本事實信任度的分歧。若說 2020 年讓新聞媒體認知到美國民主有多仰賴對規範和基本事實的接受度,或許今年將會引導人們思考,若接受度式微,民主是否名存實亡?
事實查核網站《PolitiFact》評選「否認和低估新冠疫情」為 2020 年「年度大謊」影:
重新審視種族多樣性 媒體產業的未竟之處
另一方面,隨著黑人民權運動「黑人的命重要」(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或「黑命貴」運動)持續發酵,引發結構性種族主義的反思。美國影視圈做出三項前所未有的變革。其一,美國實境秀《鑽石求千金》(The Bachelor)首度邀請黑人擔任節目嘉賓。
再者,長壽實境秀《條子》(Cops)和真人秀《警察直播》(Live PD)也因長期對弱勢和有色人種持刻板印象遭停播。長久以來因缺乏多樣性、矮化有色人種,而備受批評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於去年歷經一系列醜聞後,也宣布具體的「多樣性目標」,來提高製作團隊中非白人的比重。
然而,有報導指出《條子》被派拉蒙影業(Paramount)停播後,為了開發海外市場,已悄悄恢復製作。此外,熱門影集如《生命轉彎那一天》(I May Destroy You)、《逃出絕命村》(Lovecraft Country)、《小斧頭》(Small Axe)等,再再彰顯非白人角色的魅力及賣點。不禁引人思索,電視產業真的下定決心改革長久以來的種族問題嗎?
省思種族主義的旋風,也在新聞界掀起巨浪。《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編輯因下標時使用「建築也很重要」(Buildings Matter, Too)——不當影射「黑命貴」運動,引起讀者反感而請辭。 《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和《堪薩斯城市之星》(The Kansas City Star)皆為種族歧視的歷史致歉。
媒體早該意識到結構性種族主義帶來的影響,遠大於特定人士的不法行為,而是關乎消弭過去媒體邊緣化非白人的習慣、策略和傳統。可惜的是,當賣座節目恰巧也呈現高度多樣化時,人們大多安於現狀,不再挖掘種族、文化、性別與性取向的更多可能性。
回顧 2020 年劃世代的產業變革,媒體高舉「迎合消費者」的旗幟,爭先恐後拓展數位平台。值得思考的是,消費者是否因此擁有更多元選擇、掌握更大的權利?抑或消費者看似自主,仍被迫接受媒體選擇以及被框架的真實呢?
以非裔為主角的熱門影集如《生命轉彎那一天》(BBC)、《逃出絕命村》(HBO)、《小斧頭》(Amazon)等,彰顯了非白人角色的魅力及賣點。影: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0 年????????美國跨社群媒體平台新聞使用情況
- 何鉅華|????????疫情籠罩下,年輕人更看重新聞
- 札克利|????????馬來西亞????????:有 21 年歷史的《ntv7 華語新聞》為何吹熄燈號?
- 札克利|為何在人民因疫情最需要新聞時,菲律賓最大電視台遭斷訊?
- 三重打擊下史無前例的媒體危機:澳洲 2019 年至今 157 家新聞編輯室停業!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