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慈X張正X賴衍銘|台灣的國際發聲:如何在宣傳與事實間平衡?

2021 年 02 月 2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大傳播學院主辦的《媒體最好與最壞的時代:觀點,思考,沙龍》系列活動第 3 場「小圓桌大外宣:台灣的國際發聲」,邀請「鬼島之音」Podcast創辦人吳怡慈、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張正、公共電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分享如何利用媒體宣傳台灣,同時思考媒體人在向國際發聲時,如何與事實平衡。

「鬼島之音」Podcast 創辦人吳怡慈、央廣總台長張正、公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分享台灣向國際發聲的媒體經歷。圖:劉郁葶攝

鬼島之音:台灣是有獨特觀點的

「鬼島之音」(Ghost Island Media)在 2019 年 8 月成立,是一個網路聲音節目 Podcast 製作公司。

鬼島之音共同創辦人吳怡慈說,「世界上有很多議題,台灣是有獨特觀點的」,透過 Podcast 節目,討論台灣在不同議題中扮演的角色,透過台灣人的角度,對世界說台灣的故事。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鬼島之音製作多元的中英文節目,題材包含疫情、棒球、環保、大麻等,熱播的節目有「大麻煩不煩」,與英文「Waste Not Why Not」和「The Taiwan Take」。

鬼島之音共同創辦人吳怡慈(左)認為,「世界上有很多議題,台灣是有獨特觀點的」。圖:劉郁葶攝

央廣:依法向國際宣傳台灣的好

中央廣播電台(RTI)自 1928 年開播至今,有超過 90 年的歷史,政府每年會播 4 億的預算,讓央廣做國際傳播。

央廣播電台總台長張正說,央廣的依法任務是「向國際宣傳台灣的好」,當台灣發生任何事情,就用多種語言如英、日、韓、粵等 14 國語言來搶聲量。

他說,向中國傳播是央廣的任務之一,有很多帶狀節目是在談論中國,也會不斷地更新台灣的狀況,而這些聲音可能是對岸內部所欠缺的。

央廣用多種語言如英、日、韓、粵等 14 國語傳遞台灣價值。資料來源:央廣總台長張正臉書(Fair Use )

公視:透過外國角度剖析台灣議題

公共電視台(PTS)國際部自 2007 年成立,以國際合製的形式製作紀錄片,透過外國的角度剖析台灣議題,十多年來陸續推出〈Typhoon Island〉、〈戰浪〉等名作。

公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表示,由於公共電視台有《公視法》的保障,享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因此能提供跨國界、多面向的解讀,催化議題的發酵和影響。

他進一步分享國際合製的契機,公視曾在 2006 年和 BBC 導演 Dr. Nick Upton 合作一部名為《野性蘭嶼》的紀錄片,當時原本只是想把紀錄片賣給 BBC,但在過程中發現,台灣欠缺製作紀錄片的 SOP 資源,也才驚覺以前所謂「推向國際」的影片,充其量只是把它翻成英文而已,在國際推廣上有所阻礙,因此認為有國際合製的必要性。

Typhoon Island〉是公視國際部以國際合製的形式製作紀錄片、透過外國的角度剖析台灣議題的名作。影:ScienceVision Filmproduktion@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大外宣」是否代表粉飾台灣?

在場的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詢問,大外宣是否代表粉飾台灣的美好的一切?台灣並非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得盡善盡美,媒體又該基於何種立場談論這些事?

公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認為,台灣媒體是否有素養與高度,討論具有爭議性的事情很值得關注,並強調「國家宣傳有其必要,但應該多頭並進,不是一味宣傳國家的好」。

他表示,「當我們呈現我們的價值、批判,這何嘗不是一種外宣?」台灣的價值與自省能力應該被看到,而這也是一種國際宣傳的手段,他鼓勵大家思考國際宣傳時,試著跳脫「廣告」的思維。

公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右)表示,「當我們呈現我們的價值、批判,這何嘗不是一種外宣?」圖:劉郁葶攝

台灣媒體在對國際發聲時,要如何與事實平衡也值得討論。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賽在 2020 年4月,公開批評台灣對他種族歧視,此話一出,台灣的國際形象受到衝擊。當時社會多數聲音都在強調台灣沒有歧視,但長期關注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的張正直言:「台灣沒有歧視嗎?台灣到處都是歧視。」

要如何在這之中找到不失立場、又不違背良心的平衡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後來央廣以蔡英文的照片作為背景,引總統所言:「台灣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作為回應。

張正說:「我們沒有說台灣『沒有歧視』,但藉著總統說台灣反對歧視,技巧性地閃過這件事,也技巧性地宣示了我們應該支持的事。」後來這張圖被翻成了40 種語言,在國際上推廣成功。然而張正坦言,不是每件議題都能巧妙躲過,需涉及許多編輯與選擇過程,僅能趨向更不違背良心的做法。

央廣以多種語言翻譯蔡英文總統所言:「台灣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作為回應。資料來源: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臉書(Fair Use )

「鬼島之音」創辦人吳怡慈則補充,「想到台灣的時候,未必是想到台灣的好,而是台灣人怎麼想這件事?

她舉例,當初在做有關台灣疫情的 podcast 時,除了談台灣成功的防疫經驗,也在節目中討論台灣哪些地方值得改進,例如公開隱私的問題。

如此以來,讓國際知道台灣有自我意識、懂得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認為自己很好,無需檢討。她表示,雖說家醜不外露,但講出來後,收到聽眾的回饋是「這些問題應該被拿出來討論的,多一點討論,大家可以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小圓桌大外宣:台灣的國際發聲」圓滿落幕,當日座無虛席。圖:政大傳院提供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