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聰X郭淑媛|製造異見?政論節目與論壇版的今天與明天

2021 年 03 月 0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大傳播學院主辦的《媒體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系列沙龍,第 5 場邀請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暨主持人陳信聰,與《蘋果日報》副總編輯論壇版主編郭淑媛來分享,由劉昌德教授主持。

陳信聰說:「我和淑媛在兩個極端的媒體,她在商業媒體,努力朝著『真道理性愛台灣』,我反而是在最保守、最無聊、最枯燥、最難看的媒體,要往好看的路衝刺。」究竟公共電視和《蘋果日報》,在這場論壇中會擦出什麼火花?

左為《蘋果日報》副總編輯論壇版主編郭淑媛,右為「有話好說」製作暨主持人陳信聰。圖:劉郁葶攝

最長壽談話性節目 「有話好說」議題多元

公視「有話好說」至今已有 13 年,是台灣現存最長壽的談話性節目。陳信聰表示,「有話好說」的主題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從「外太空到內子宮」,例如曾討論中研院和美國 NASA 合作,拍到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又或是深入「月經貧窮」的問題,探討政府是否該效法蘇格蘭,立法將衛生棉免費提供給特定族群。

有關近期社會討論:公視會不會淪為政黨側翼?

陳信聰說,這麼多年來,他不認為公視有被「政黨狹持」,變成某種意識形態傳聲筒,反倒應該是去擔心,公視製作的內容品質夠不夠好,觀點是否太單一,或是存在自以為「菁英」的問題,這才是更需要關注之處。

而在製作節目上遇到的困難,陳信聰點出,每當他邀請台灣官員上節目討論公共政策,大約百分之九十都會拒絕,相較於 BBC,官員必須上媒體、捍衛政策,台灣相對沒有這種文化,而這個現象,也讓部分政策無法全面性地討論。但他認為,因為現在資訊流通發達,就算台灣沒有理性、深入、對話式的談話式節目,都無礙於台灣人民取得不同資訊、觀點的可能性。

陳信聰認為,在製播公視的節目時,「必須要有商業性的思考進去。」圖:劉郁葶攝

融入商業性思考 將公視推廣給更多受眾

談到公視的收視率,陳信聰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他每天會收到兩次的收視率報告,若收視率太低難免有挫折感。「沒有人看的媒體還叫媒體嗎?」他認為,政府每年播 9 億給公共電視,但做出來的節目若只有每日一兩千人觀看,把自己越做越小,將無法發揮公共價值。

陳信聰強調,「公視必須要有商業性的思考進去。」因此,他在節目上做了一些調整,例如減少找學者當來賓的次數,在討論一些主題時,會特別找口條好、有喜感的人物來分享。同時,他們也開始學習網紅,使用網路語言;此外,公視在網路平台如臉書、YouTube 也做了大量的優化,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公視。

「有話好說」緊追時事談鳳梨。資料來源:公視有話好說(Fair Use )

蘋果論壇深度評論 盼影響政府的決策

《蘋果日報》論壇主編郭淑媛,過去主修政治系,跑政治新聞長達 20 年,4 年前接下蘋果的論壇版,她表示,多年來《蘋果日報》是台灣言論市場中的理性聲音,在策劃論壇版時,需要緊盯時事、設定議題、引導討論,甚至影響政府的決策。

郭淑媛每天會花大量時間看各媒體的新聞,除此之外,也會看重要會議的議程,例如立法院的公報,了解下週立院要討論的重大政策。

在編排的作業流程上,每日下午 2 點,編輯與社長會討論選稿,接著開始核稿,原則上下午 5、6 點就定稿,晚上 7 點多降版(編按:降版,是指將版面降送至樓下印刷區印刷)。

《蘋果》強調時效性,有時候遇到臨時重大事件,中午才找到人寫稿,甚至有過下午 3 點才找到人選,等對方晚上 6 點交稿,8 點才降版,所有時程都非常緊湊。

她舉例,例如蔡英文 520 就職,請學者早上看就職演說,下午交稿,當晚就把評論放上網路論壇,隔天見報。除了國內事件,《蘋果》也會針對國外重大事件推出深度評論,像他們很早就準備好美國總統大選的評論,隔天即推出一系列專題;而香港國安法推行後,壹傳媒遭搜索,發生當天則即刻邀稿。

平時若無投書,郭淑媛會主動邀稿,邀稿對象為該領域的學者、專家,但有時候也會找名人寫,吸引讀者閱讀。選稿時注重專業、「客觀」的取向,而非人身攻擊,希望就事批評,而不是針對人,讀者能從中獲得建設性觀點。

郭淑媛表示,「蘋果日報想走出自己中道理性的路。」圖:劉郁葶攝

打破藍綠 蘋果論壇走出自己的路

郭淑媛表示,雖然自己政治新聞經驗豐富,但在接蘋果的論壇版後,反而不喜歡在論壇談論政治。她認為,越談政治越「口水」,因此更傾向聚焦於公共政策,盼台灣社會有更好的走向。

郭淑媛說,台灣藍綠對立太嚴重,閱聽人都知道各大報的立場,因此她想刻意打破「非藍即綠」、「非綠即藍」的意識形態。「四大報的風格不同,蘋果日報走出自己中道理性的路」,她強調。 

在平衡議題上,雖然報社有自己的立場,但也會盡量讓不同聲音被看見,甚至會刻意平衡。例如《蘋果》雖然比較支持同婚,但偶爾也會刊登一、兩篇反對的文章;選舉時期更要做到平衡,網路上文章碎片化,看不出來平衡,但在報紙上則是很明顯地藍、綠各一版

她指出,蘋果日報的讀者輪廓很清楚,「不想看很紅、很綠、很藍的媒體的人就會看你。

陳信聰勉勵:「找到可以走下去的理由」

講座的尾聲,談到未來的媒體發展,陳信聰認為,媒體現狀並不是如《雙城記》開卷所說的處在「最好與最壞」的時代,事實上,傳統媒體是在一個「很差」的時代。

他詢問在場同學未來是否想投入媒體業,現場有多位學生舉手。他衷心建議學生們:「一定要找到可以走下去的理由」。

他分享 3 年前的同婚公投議題,台灣人否決同性可以結婚,在那之後他一直聽聞有人因此輕生,所以製作一集「別絕望,還有光」的節目。他發現那集節目發揮很大的影響力,雖然沒有改變反同者的立場,但帶給瀕臨絕望的同志正向的力量,這成為他一直待在媒體界的動力。也許節目的點閱率不及其他網紅,「社會因為你的東西而改變一些事情,那真的會讓你走下去」,陳信聰說到。

他鼓勵年輕學子,未來若真心想投入媒體業,只要有機會都可以去嘗試,儘管是中天,也值得去磨練,只是必須要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儘管主流媒體處在是個很爛的時代,但投入之後,依舊能透過媒體的資源,實現當初進媒體的初衷和理想。

陳信聰(前排左二)與郭淑媛(前排右二)都是優秀記者轉任主持論壇,並致力創造公共政策論辯的可能。圖:政大傳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