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X張慈軒|你站在什麼位置?政治評論、議題與立場

2021 年 03 月 0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媒體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的最終場,政大傳播學院邀請《上報》總主筆陳嘉宏、TVBS「少康戰情室」資深製作人張慈軒,談論「政治評論、議題與立場」,由郭力昕教授主持。 

《上報》總主筆陳嘉宏,大學時就讀輔大大傳系,大學間正好遇上台灣解嚴,社會變動快速,那個時代念新聞的人都有想「參與洪流、改變世界」的想法,他也不例外。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陳嘉宏把政治當作志向,政大三研所(後改名國發所)畢業後到不同媒體,先後在《商業週刊》、《中國時報》、《蘋果日報》任職。

陳嘉宏認為,一個好的政治記者或政治評論家,要先承認自己的立場,了解自己是「站在什麼位置」。圖:劉郁葶攝

比起點閱率,政治新聞追求「影響力」

新聞的功能在於報導真實、點出問題、促進社會溝通,陳嘉宏認為,政治新聞追求的不是點閱率、閱報率,而是「影響力」。從業二十多年,政治新聞是比較容易受到新聞室影響的新聞類別,在寫政治新聞時,不論是媒體老闆或是受訪者,都試圖影響政治新聞的走向。

政治評論和一般評論不同之處在於——「必須深入分析政治人物的視角」。政治新聞工作者要了解政治人物的思想,知道他們為何在這個時間丟出議題、說這樣的話,了解整個脈絡後,才有辦法評論他們;最好的狀況是見到政治人物,實際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再融合自己的見解,才能寫出比較貼近政治現實的政治評論。

陳嘉宏認為,一個好的政治記者或政治評論家,在下筆前必須要了解自己是「站在什麼位置」去講這件事情,寫作者要先承認自己的政治立場,知道自己在「統」和「獨」、「國家安全」和「人權保障」、「經濟發展」和「勞工權益」間的位置,如此能明確地知道要寫的內容、要影響的人物。

他指出,投入政治新聞領域,要期許自己寫的東西可以影響人,期待社會因為自己的文字有所改變,而不是只寫給同溫層看。但他也說,現在的新聞環境比以前差,因為政治人物不再需要靠記者來傳遞訊息,臉書一貼就是一條新聞,新聞工作者會較為辛苦。

如何面對新聞室控制? 陳嘉宏:「先把新聞稿寫好」

記者能不能忠於自己的意念來寫作?

陳嘉宏直言:「沒有一個媒體沒有新聞室控制」。他表示過去在《中國時報》任職,在某些議題上,會遇到他的立場和報社立場不同的狀況。這時候,他會巧妙地用「曲筆」的技巧,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的意見,但又能符合報社的立場,甚至有時成功「偷渡」和報社立場不同的話,當下的雀躍感至今難忘。

每個媒體工作者必須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個職場?想從中獲得什麼?不論是追求一週 80 萬點閱率的記者,或是和讀者溝通的社群小編,這些都是經驗,清楚自己的初衷,才不會迷失。

但他也指出,過去帶過許多新聞系的實習生,卻發現他們連新聞稿都寫不好,「如果連新聞都寫不好,如何面對新聞室控制?」把新聞稿寫好,在與新聞室協商時才站得住腳。因此他鼓勵新聞系學生,未來若有志於新聞業,要先學好自己的學門,多讀報紙、多比報、多了解不同媒體的立場,不同階段將會有不同收穫。

張慈軒談政論節目心法:「族群動員,階級鬥爭」

張慈軒表示在製作節目時需考量到收視率,「沒有收視率就沒有影響力」。圖:劉郁葶攝

TVBS「少康戰情室」資深製作人張慈軒,從 1999 年在 TVBS 做政論節目至今,非傳播本科系的他,期間兩年到世新大學念新聞碩士,也拍過紀錄片。

談及政論節目的演變,張慈軒指出,1999 年前,政論節目主要聚焦於公共、兩岸政策的辯論,例如 96 年的總統直選。之後節目則把重心放在監督重大事件,例如 921 大地震、宋楚瑜參選總統等。2001 年發生美國 911 襲擊事件,節目也從專注探討國內事件,轉為開始討論國際新聞。 

張慈軒表示,做節目時必須要「找對的人、說對的事」之外,更提出了製作政論節目的心法:「族群動員,階級鬥爭」。他認為,台灣一直都在這兩個面向之中打轉,以「族群動員」來說,不斷談論的如本省外省、本土外來、反中親中、獨派統派等;至於「階級鬥爭」,則關乎口罩分配、居住正義、勞工基金、弱勢權益等議題,以上所有議題,大致都和族群、階級相關。

運用編排策略,提升節目收視率、網路流量

談到電視台的收視率,張慈軒坦言,因為是商業電視台,雖然政策討論是一種形式,但每天還是要看收視率,這是很現實的。他說:「沒有收視率就沒有影響力,有影響力再來談公共政策,但永遠都覺得自己的影響力不夠」。

除了重視收視率,電視台現在也積極朝新媒體發展。目前 TVBS 的 YouTube 頻道訂閱人數達 148 萬(編按:截至 2021/03/03 已來到 157 萬),張慈軒表示,台灣人訂閱不多,反倒是中國大陸的網民經常翻牆來看,他們關心兩岸、香港、全球議題,台灣人倒沒那麼熱衷。

目前「少康戰情室」會在每日晚間 8 點到 10 點播出,為了顧及電視台的收視率和網路流量,在議題的編排與選擇上,考量到 8 點時觀眾還沒到家,因此節目會著重國際新聞,既能吸引國外的瀏覽數,也能符合電視台的國際形象。9 點時,聚焦在國內議題,開始有收視率,這兩個區塊操作,能兼顧網路與收視率。此外,通常會把節目剪成許多片段,以及將精華的部分重現在網路上,觸及量也會因此增高。

張慈軒說,製作政論節目時容易「受制於政黨的角力」,舉例來說,邀請政治人物上節目時,因為政治考量,經常會被拒絕。因此,政策辯論往往要等到選舉時,各陣營願意推派代表來,才有辦法進行論辯。

但在辯論公共議題時依舊必須考慮到收視率,張慈軒說,在總統大選時推出一系列就藍綠在兩岸、觀光政策的討論,並於週末晚上播出,收視率卻「奇差無比」。

而在節目籌劃上,「少康戰情室」也會針對重大議題做特別企劃,例如同婚、公投、核四大論辯,展開平衡式的討論,但現在較無重大的公共政策,所以每天都會跟緊即時的政策新聞討論。

中天新聞被關台,是「國家管太多」還是「媒體經營不善」?

針對中天換照的事件,兩位講者有不同的看法。

張慈軒表示,「蔡衍明不是一個理想的經營者,但關一個電視台實在不太妥。」他認為,NCC 介入電視台很多,並不是只管換照,包括更換董事長,也必須要經過 NCC 同意。

他舉例,TVBS 也曾面臨要被關台的處境,TVBS 的資本主要是來自香港,因此被認為「港資就是中資」,在民進黨上任後就抽 TVBS 的銀根,而中天被關台後,現存的電視台的立場多半傾向執政黨,可見政治對媒體的打壓不遺餘力。

對此,陳嘉宏則表示,兩個月前他寫了一篇〈蔡衍明不適合當媒體老闆〉的評論。陳嘉宏過去在《中時》當政治主任,有過和蔡衍明交手的經驗,知道他的行事作風,對於中天會走到今天的地步他並不意外。

「記者為什麼把新聞這樣呈現?這其實就是投其所好。」陳嘉宏直言:「不讓中天走,現在的電視新聞永遠不會進步」。如今電視頻道都面臨被檢舉的壓力,「今天關了中天,是不是用同樣的標準去看其他電視台?」這樣的壓力促使其他電視台進步。

陳嘉宏認為,現在的中天,在影響力和點閱率間選擇「點閱率」,主播在播報新聞時吃漢堡、跳螃蟹舞,「這在短暫的時間內很新鮮,但是它撐不起一個正常電視台的營運。」在中天移到 YouTube 後,社會大眾已不再把它當成純粹的新聞媒體,而這也是中天的影響力開始崩解的時候。對於中天的未來,陳嘉宏抱持悲觀的態度。

媒體觀點沙龍最終場——「政治評論、議題與立場」。左為「少康戰情室」資深製作人張慈軒,中為《上報》總主筆陳嘉宏,右為主持人郭力昕。圖:劉郁葶攝